《我在古代考科举》第136章


“哎——这是谁来了?”他叫住刚从大堂出来的丝雨询问。
丝雨这才注意到是方长庚回来了,笑着道:“您进去看看就知道了!”
方长庚皱起眉头往里走,大堂内的场景刚映入眼帘,他就愣住了,又惊又喜:“爹!娘!”
小李氏和方大山像得到某种感应,一齐回头,看着方长庚一时竟没有认出来,眼神似乎还有些陌生。
方长庚摸摸嘴上蓄起来的胡须,又摸摸脸,难道这几年自己的变化竟这么大?
“长……长庚!”怎么也是自己亲生的,小李氏很快就意识到这不是别人,立即欣喜地叫出声来。
方大山站在小李氏身边,老实地笑着:“长庚,我和你娘来看你们了。”
方长庚发现他们两鬓已经夹杂着些许白发,还是忍不住鼻腔一酸,走进去拉着两人坐下,语气不无埋怨:“我和清猗千盼万盼,总算把你们给盼来了,什么时候到的?怎么也不提前知会一声儿,我好去接你们,这一路上累没累着?”
他向徐清猗用眼神示意了一下,看到她眼里的安抚,心情的起伏终于渐渐缓和。
小李氏心里满足不已:“我们是跟着你那老乡来的,用不着接,也不累,你爹还是头一回出远门,一路上觉得可新奇了。实在是太想你们了,这回我和你爹把馆子卖了,好专心来看你们。”
方长庚道:“卖了好,你们年纪也大了,是该好好享福。这回既然来了,就不要回去了,我正好有假,这阵子陪你们好好逛逛京城。”
小李氏和方大山对视一眼,犹犹豫豫地说:“你爷奶还在家里呢,我们总得回去照顾他们。住久一点儿倒没事,不过还是要回去的。”
方长庚放软了语气:“爹——娘——你们这回就听我的吧。爷爷奶奶不还有哥照顾着呢,你们操这心干什么。再说了我也不是不回去了,三年后就有省亲假,咱们一块儿回去,再把爷奶给接过来,多好。这宅子建的时候就给你们留了房间,你们再不答应,我就成了不孝子,被人知道了没准要参我一道,那是大罪。”
小李氏和方大山面面相觑,没想到还有这样的事,不敢拿方长庚的前程开玩笑:“竟然这么严重,那我和你爹先不走了。”
方长庚这才满意地笑了。
徐清猗不知什么时候去了后面一趟,再出现时手里抱着一个孩子,身后的奶娘怀里还有一个。
“爹娘,我把你们孙子孙女抱过来了,阿玖还在上课,等他上完课就叫他来见爷爷奶奶。”
小李氏满脸心疼,小心翼翼地接过徐清猗怀里的老二,眼睛却看着徐清猗,轻叹了口气:“难为你了,长庚能娶了你,真是他的福气。”
徐清猗不好意思地笑:“一家人哪里用得着说这些,我跟着夫君没受过罪,是他好,我才好的。”
方长庚忍俊不禁,原来徐清猗在人前这么给他面子。
小李氏自然高兴了,欢喜地低头去逗弄孙子,不料老二不给面子,被人打扰了清静哇哇大哭起来,震耳欲聋,把小李氏吓了一大跳:“这孩子,嗓门可真够大的。”
方大山耳朵没什么感觉,依旧笑眯眯地看着孩子,越看越喜欢:“哭声大好,孩子不容易生病。”
方长庚被老二的哭声荼毒了这么久,对于这种程度的噪音已经产生免疫,但听久了还是受不了,让奶娘赶紧把孩子抱回屋去,被徐清猗白了一眼。
小李氏依依不舍地看着孩子被抱走,不过既然要留下了,以后有的是机会看,于是又接过老三,一边道:“和长庚小时候可像了……哟,这个像她娘,多漂亮的孩子,寻常人家哪生得出这样好看的人儿……”
小李氏一通花式夸,方长庚和徐清猗听着还是很高兴的,孩子都是自家的好,哪怕他小眼睛大鼻孔,在长辈眼里照样天底下最漂亮。
“哎哟……真乖……”老三在小李氏怀里乖得很,还不时像只小乌龟似的挥动着小手小脚,咿咿呀呀可爱得紧。
就连方长庚也没忍住去逗弄她,不过很快他就发现了问题,问徐清猗:“方芃怎么还没出来,又出去了?”
徐清猗趁小李氏他们不注意小声嘘了一声,然后点点头:“已经跟爹娘说了,应该过会儿就能回来。”
方长庚摇摇头,也就这时候小李氏还没想起来,要是问起方芃的婚事,他还真不知道怎么交代,只能帮着方芃把二老给劝服了。
到了晚上,小李氏果然气得不行,连饭都没吃下,她倒没怪方长庚,只是气方芃不听话,不拿自己的人生大事当回儿事,这不是作践自己呢么?
方长庚和徐清猗双管齐下,又让阿玖多喊几声奶奶,劝了半天,不惜胡诌京城风气就这样,姑娘都是十九、二十才出嫁,这才让小李氏将信将疑地接受了,把注意力放到了阿玖身上。
方长庚这才松了口气,知道一时半会儿二老不能接受是正常的,再过一阵子慢慢改变他们想法就好了。
接下来半个月,方长庚就陪着小李氏和方大山在京城里四处游玩,很快阿玖也熟悉了至今才得见的爷爷奶奶,老少相处得十分融洽。
离孝期还有一个月,皇宫里来了人,让他进宫面圣。
第142章 议事
方长庚从宫里出来时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 原来永淳帝看他闲在家无聊,就让他继续着手办学堂的事,至于银子也不用他操心; 户部那边自然会拨出来。
在方长庚长期讲学的耳濡目染之下,永淳帝对西方此时各个学科的飞速发展有了清醒的认识; 尤其是军事技术上的差距,更让他心惊,是以他才会如此支持方长庚的举措。
而对方长庚而言; 这下总算没了后顾之忧; 越发感到此事应当作为眼前最要紧的事来办; 最要紧的就是培养一批掌握英语、德语、日语等语言技能的人才; 送到海外深造学习,回国后传播世界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
这个国家缺的东西太多; 农科、医科、工科、商科、法政科……那么多的学科; 虽然科举亦分了二十几个科目; 但人人热衷投身进士科; 不怪其它学科日渐没落。
回到家后; 方长庚用剩下一个月时间重新起草了章程; 交给永淳帝过目。正要走时,却听永淳帝道:“方大人先留下吧,朕请了几位大人过来商议此事,你也听一听。”
方长庚清楚接下来多半是大场面,跟在永淳帝身后去了隔壁便殿。
经过这半年的波折,永淳帝的背影比以往坚毅了许多; 步伐稳重,让人不敢想象他如今也才十五岁。
来的的大臣们正是三位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通政使司以及大理寺卿等十余位人,分列东西,方长庚一个从五品官,一袭青袍在一溜儿大红官袍中无比显眼。不过他是侍讲学士,品级虽低但却是皇帝身边的人,倒没人觉得他的出现奇怪。
“今儿个找各位大人,就是商议办洋学堂的事儿,这是学堂章程,你们自己看吧。”永淳帝脸上带着一丝浅淡笑意,让人不敢轻视,颇有昭武帝的风范。
高渊早就跟永淳帝通过气儿,接过太监手里的奏折后只装模作样地粗略看了一看,就递给下一个人,然后老神在在地闭目养神。
其余人也只扫了几眼,便眼观鼻鼻观心,紧紧闭上嘴。
最后还是礼部尚书徐达仁先站出来,神情有些愤懑:“皇上!洋人那一套都是唬人的,咱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尚且学不精,还要办这劳什子洋学堂,这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随即有大臣附和,无非是反对办洋学堂,还纷纷抱怨如今朝廷正值多事之秋,边关夷军卷土重来,东南又有倭寇,泉州那边英国人捣乱,伤了几个渔民,更不说修河堤城墙,加上军饷国库支了一大笔银子,哪有闲钱和闲工夫做别的事。
方长庚心里憋闷得很,这事如何能等?弱国无外交,也就这时候中国还有足够的国力与其他国家平等交流,等到西方明确了瓜分世界的目标,他们就成了待宰的羔羊,根本没有主动权。要是他们的国家能早一步研究出大炮军舰,哪怕只要不落后,都不会在将来落到那种境地。
然而眼下不好插嘴,只能听这些大臣们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只有高渊和他的岳父顾尚仁没有参与,也不知是不是顾及他的面子。
永淳帝没等这些人说完,突然打断道:“你们说的朕难道不知道?今天是让你们告诉朕,如何把学堂办好,不是问你们办不办!”
皇帝一发怒,臣子们自然都不敢明着触他逆鳞,只是神情明显不怎么服气,大概还是认为永淳帝?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