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全能者》第686章


天阶啊!
弄不好过不了多久,上面就会有大佬驾临安南郡。
他们的不明白之二,就是徐亦山为什么会这么罩着许同辉。
罩没问题。
就像之前郡守府和许同辉这边合作一样,那才叫罩啊,正常的罩。
而今天的这个,明显就不正常了。
极不正常!
这根本不是徐亦山往常的做派,如此张扬,如此夸张,简直就像是做戏。
但他却又做得很认真。
是戏吗?
不是。
有今天这一出,今天,这个许同辉是徐亦山的小师弟,明天,以后,这一辈子,都是!
他们双方谁都甩不掉这个身份。
而后,他们想到的是,东山,今天以后恐怕又要多一个主人了。
七大宗门,只有四海门有点特殊。
他们是惊疑不定地来,也是惊疑不定地走。
故事的进行,根本没按照他们想象的来啊!
这是彻底失控了好不!
然而,就算比其他人更多地知道一点内情,这其中也还是迷雾重重,根本就看不清。
到得这个时候,四海门的几位大佬都有点悲哀或者说郁闷地发现,捷足先登,是没有用的,有用的还是力量。
就算再怎么捷足先登,再怎么抢占先机,没有控场的力量,那就都还是白搭。你搭场子,别人登台。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返程的路上,一位堂主忽然轻轻地念起了这首“道诗”。
这是那二十首道诗中的其中之一。
几位大佬脚步略顿了顿,然后皆是无语。
倒不是说他们在许同辉这件事上忙而无得,他们其实也没忙什么,只是刚想出门遇着大雨,出不去罢了。
正经是当值此际,这首道诗,让他们对于修者、修行,有了更深的一些体会。
修者,修者,说到底,还是修行为本。
其它任何,都是无用。
四海门的门主已经是在想着,他们四海门向来的立门宗旨,到底是不是“为谁辛苦为谁甜”了。
许同辉亦是心怀百结。
回到大院后,撵着田浩去睡觉,而他直接就是请罪般地把事情发生的经过无有巨细地禀告给了许广陵,然后道:“少爷,我错了!”
“错在哪里?”许广陵道。
“我不该胡乱自作主张,把话本的内容说给徐大人听。”许同辉道。
“不,这个没有问题。”许广陵摇头道,“我都让你把话本递给聚星楼了,如果那边没有控制的话,整个郡城的人都有可能看到,让徐大人看到又怎么了?这不是事。”
“但你确实有错。”
微微低【。】垂着头的许同辉身子颤了一下。
“你错在宴会的时候表现并不好,是不是那些目光落在身上,你的心就乱了?”
“少爷,我的心现在还乱着!”许同辉如实禀告。
虽然已经离场了,但那些目光好像还留在他的身上,那些惊疑,那些审视,那些凝重……
场中那些人目光中所带着的情绪,像是外来的河水,蛮不讲理地冲贯进了他的心湖之中,让本来平静且清的心湖,现在变得动荡且浊,根本静不下来也清不下来。
“这样,我给你讲个小故事吧。”
许广陵给他讲的,是前世但凡对佛道文化有点了解,就几乎人尽皆知的“把心拿来,吾给汝安”的故事。
一夜过去。
第二天,徐亦山去了东山,开始闭关。
而来访的各路人马来到东正街,来到那个院子,却连院门都未能进。
大门紧闭。
也就在大门上,牢牢地粘贴着一张纸,纸上是几个大字:
“闭关中,请勿扰,出关时间未定。诸位大人前辈,敬请见谅!”
见谅。
当然见谅。
不见谅行么?
就算你不是徐亦山的小师弟,若非恶客,我们也没有相扰的道理啊。
作为修士,谁还没个闭关静修的时候呢?
理解。
理解!
于是,所有访客俱退走。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没有木屐,没有苍苔,没有推敲,也没有柴扉。
没有春色,同样也没有红杏。
倒是大院的草木,似乎确实是在繁茂生长中,有些邻近院墙生长的大树,也确实是把枝叶伸向了院墙之外。
而大院的大门,却始终是紧闭着,大门上的那张白纸,也久久都未曾撕去。
第96章 开端() 
把心拿来,吾给汝安。
这话说着容易,真正做来却是很难的。
想让不安的心能够安下来,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识,二是力,三是境。
识是要知道这心为什么不安,如果你连原因都不知道,那就很难进行下一步了。
知道了缘由之后,想要解除这种负面状态,还需要足够的力量或者说能力,不然,就算知道了为什么,也还是只能无可奈何。
此外,还需要境的配合。
如果面对的外界环境太过不堪,则就算能力强大到近乎逆天,也依然无奈,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运道”了。
许广陵给许同辉讲这个小故事,只是随意,算是给其小小开一下眼界,而并没指望其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就“立地大悟”。
对于一个修者来说,想安心,还有一条不是捷径的捷径。
那就是从身入手。
身心互转,这是一个基础。
而还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心是搭建在身这个平台上的。
如果身足够稳固,足够强大,足够灵动及生机勃勃……
那么,心,想要进入负面状态,都很困难。
“闭关吧,斩断外缘。”讲完小故事之后,许广陵对许同辉说道。
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
菜根谭中这么说道。
前世,鉴于“身”的突破并不是很容易,儒佛两家且不提,就连向以修身为主的道家,也渗入了大量修心的内容。
各种斋戒、仪轨,其实都是借助于某些手段从而静心、澄心。
当然,也正因为绝大多数人在身的突破上乏善可谈,导致很多修心的内容,无法深入,只能是处于lv0、lv1的层次。
于是,不是泛泛,便是偏狭,不是空谈道德,便是妄谈心魔之类,从而真正地走向“唯心”。
以至于,虽然最初是从修行出发,但走着走着,就和修行没什么关系了。
远离根本,远离质朴,走向荒诞,走向光怪陆离,走向神婆神汉巫卜之流,走向佛家所谓的歪门邪道。
道藏中,这部分的内容,要占个十之三四。
一棵大树,砍了主干,只要树根还没死,它还是会发芽,发出很多很多的芽,长出一大丛的不能成材的树条。
这就是前世,修行领域,在修心方面的基本概况。
儒家不例外,佛家不例外,道家同样也不例外。
国内不例外,国外同样也不例外。
然而,高度上虽然乏善可谈,但在广度上,却是林林总总,把一颗“心”,伸向各个不同的方向。
就连很多与修行无关的世俗学者或者说哲学家之流,也对此类问题多有思考和阐述。
菜根谭中这句话,就是简单一例。
这一世,虽然是修行大行于世的世界,但是修心的内容,却未见于人阶。
这奇怪么?
不!
恰恰因为修行大行于世,才导致了这样的情况。
身既可进,心便无用。
“修心”,至少在人阶的层次,是一种“异端”。
这个世界,修行的主流是什么?
就是凝气、通脉、开窍。
凝气,培育气血。
通脉,身体的气血壮大后,生而发之,“清轻者上升为天”,孕育出纯粹的气,然后用这气打通身体诸脉。
开窍,窍为脉之节,在通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而这三个层次,全都与“心”无关。
然后,这三个层次的修者,已经是占据了整个修行界的90%甚至99%。
地阶修者,对于“心”的认知情况如何?
许广陵暂时还不清楚,他抛出那个话本,虽然主要是闲着无事的消遣,但其中也未尝没有小小的试探之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