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英雄杀》第36章


底烂透了,或是于禁的家人被曹操泄愤杀光,到时候于禁就不得不被逼上梁山,投降关羽、刘备。
或许,历史上的于禁从来没有反叛曹操,却被庞德天秀了一番,衬托成了降将,又被关羽加以利用,原本于禁要返回魏国跟曹操解释,但不想没过多久曹操病逝,继位的曹丕还是个小心眼,又很快将于禁玩死,于禁就这样彻底被定死在了耻辱柱上。
……
关羽曾和徐晃一同在曹操麾下任职,徐晃跟关羽是同乡,两人的关系也非常亲密,徐晃深知关羽熟读《春秋》,颇有智谋,于禁投降,未必不是关羽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
若是他徐晃不敢进攻关羽,导致关羽攻破襄阳、樊城,大军彻底聚拢,到时候关羽麾下拥有三四万大军,此时徐晃就算想要抵抗,又如何是挟大胜之威而来,数量在他之上,且是兵强马壮的关羽大军对手!
徐晃原本就准备出击了,但此时于禁之子于圭来到他徐晃的军营,这又是怎么一回事?会不会于禁真的投降,遣子用间,赚取他徐晃?或是于圭为救其父,被关羽蒙骗,孝道之下,于圭不得不来魏营充当死间?这会不会是关羽的另一个计谋?
徐晃心下有些怀疑,此时也只能见招拆招,跟于圭见上一面。
“敢问可是徐公明将军?可否屏退左右,我有要事与将军相商!”于圭进了军营,用真视之眼探查了徐晃的身份,见其身边还有几个魏军将领,希望能够两人独自对话。
“诸将先且下去吧!稍后在议军务!”徐晃也想知道于圭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因此便照于圭的话去做。
“还请将军发兵进攻关羽,如今关羽大营空虚,实无多少兵马!将军此去,比能得胜!此外,我父亲并未投降关羽,如今被关押在江陵大牢内,还请将军明鉴,再转告给魏王知晓,我父绝无二心,天地可鉴!”
“于将军是你父亲,你当然要包庇他,你现在所说的话,我又怎么能信!”徐晃反驳道。
“将军信不信无所谓,但是魏王一定会信,魏王也必须要信!只有这样,魏王麾下才会上下一心,才会无畏关羽!此时,事实是如何已经不重要了!将军只需转告魏王:末将于禁,愿为曹家世代赴汤蹈火!”
很喜欢《镇魂街》,是从东哥去年拍的真人版电视开始的,也很喜欢于禁,才会有这一本《三国英雄杀》,也不是一定要洗白于禁,但只是想用本书阐明一个本人的观点,不喜勿喷,毕竟于禁不是主角。最后,引用了《镇魂街》的一句台词,不会被喷抄袭吧。。。
本章完
第48章 翻脸和逃离(求推荐求收藏)() 
“很好,不错!不愧是于将军的儿子,遵守孝道,胆识过人,娴于辞令,有古之策士风骨。”
徐晃从座上站起,向于圭鼓了鼓掌,随后来到于圭身边。
“不过,你自投罗网,那也怪不得本将!
来人,将此人捆了,好生对待,明日护送至摩陂大营,交到魏王军中。”
徐晃一声令下,门外顿时涌入一队人马,立刻就将于圭拿下。
“将军这是为何?难道此时还怀疑我和我父亲对魏王的忠诚?
凭借将军的智谋,难道看不出只要我代父亲向将军向魏王献出此计,我父就绝无投降关羽的可能!
关羽攻打襄樊为的是北伐最终取得胜利,此计鼓舞我军士气,关羽北伐必然失利,将军为何揣着明白装糊涂?”
此时于圭有些焦急,先前还好好的,徐晃这么突然动手,讲道理于圭编写好的剧本不应该这样演啊!
魏军需要于禁没有投降关羽的讯息,就算于禁投降了,军队中也不能这样流传,以免伤了士气,无心应战。
此时于圭来到徐晃军中,让徐晃转达曹操,曹操自然能够明白于圭的意思,到时候下令全军,告知众军将士此事,用来振奋士气。
如此一来,于禁降敌的罪名也就被清洗干净。
这是对曹操和于禁两方都有利的事情,凭借徐晃的智谋,不难看出其中蕴含的道理。
但是,于圭想不明白,徐晃明明是知道的,为什么还要对他动手。
“你说的没错,原来本将还存有疑虑,但听闻你所说的话后,也确实认为你和你父亲没有降敌,就算降敌了,现在于禁也不可能安稳的待在荆州了。”
“你是想问,本将为什么要对你动手是吧?凭你的智谋,应该不难想到才对!本将之前就说了,你是自投罗网,怪不得本将!”
经过徐晃一番点拨,于圭已经有些明白!
于圭身为疑似降将之子,倘若待在许都,还没什么事情。
但于圭从许都逃出,这就说明了问题!若不是于禁出了问题,于圭为什么要逃跑呢?
更别说于圭神不知鬼不觉的从许都消失!如果不是关羽为了降服于禁,派人将于禁的独子于圭从许都里救走,那谁又有这个能耐,谁又会来帮助于圭呢!
事实胜于雄辩,曹操和许都内的一些官员将领得知此事,就已经断定于禁反叛就是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于圭孤身来到徐晃大营,这不是自投罗网是什么?
还有一点就是,徐晃身为魏王曹操麾下大将,莫名其妙就跟于圭单独谈话!这事情太轻易、太草率了!
并且,这事情还被曹营内的其他将领得知了。难道徐晃不担心其他将领有所猜测,到时候到曹操面前诬告他徐晃吗?
徐晃不是那种不理智的人,徐晃能坐到如今这个位置,除了凭借武艺,智谋也有很关键。
也就是说,徐晃从一开始答应面见于圭开始,就下了决定,绝不放走于圭,到时候将于圭交给曹操,还有什么能比这样,更能向曹操展示忠诚的吗?
不过,于圭的到来,也让徐晃非常意外,并且还有意外之喜。
徐晃抓住于圭,这本身就是大功一件,可以杀头祭旗,振奋军中士气。
此时于圭又提出于禁未降的说法,此事通过于圭的嘴,告知曹操,告知全军将士,用这重振士气的效果,要比斩杀于圭来祭旗,要好上太多。
在徐晃看来,于圭送了他两份功劳,说是恩人也不为过。
不过如今各有立场,徐晃也只能这么做。
“本有更多计划要告知将军,却不想将军铁了心要与我父子作对。哎,算我看错了人,才有今日之罪,罢了罢了!这场天大的功劳,只能说跟将军无缘了!”
“最后,我再说一句,希望将军日后不要因为今日之事感到后悔!山高水长,后会有期!”
临走前,于圭也不全是决然,反倒有些威胁徐晃的意思。
徐晃没把这放在心上:“你一个小孩子,在我面前说什么大话,就算是于禁,也不曾威胁到我!我徐晃,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你算什么东西!大言不惭,呵呵!”
徐晃让人带走于圭,继续调兵遣将调拨粮草,准备进攻偃城。
偃城又名偃月城,乃是关羽为攻打樊城,拦下曹魏兵马,在樊城北部修建的一座翼城,呈偃月状,以此掩护樊城兵马不受袭扰。
也就是说,徐晃要解樊城之围,必先拿下偃城。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到了第二日,徐晃还在宛城押运粮草,却有将士回来禀报——于圭跑了!
“什么情况!仔细到来!”这消息也将徐晃吓了一跳,于圭跟徐晃私自见面,由徐晃的人押解至摩陂曹营,若是能顺利完成,徐晃自然是大功一件,但半路人就丢了,那徐晃就是黄泥巴掉进裤裆里——不是事屎也是事屎!
“卑职率众押解于圭至摩陂,行至大桥上,突遇桥梁倒塌,众军混乱,此时一群蛮人突然杀出,于圭趁机乘马逃走,我等被蛮人牵制,又无战马,这便没能追回于圭,还请将军恕罪。”
听完手下的报告,徐晃要死的心都有了。
蛮人解救于圭,必然是因为于圭深受关羽重视,如此一来,也就说明于圭来徐晃营中便是用计。
徐晃跟关羽的使者于圭独自交谈了一会儿,徐晃还跟关羽是同乡,这问题就非常严重了!
此外,徐晃的人押解于圭前往摩陂,半路还有蛮人事先动了手脚,埋伏在半道上。
这说明了什么?徐晃失职啊!蛮人与汉人格格不入,那么醒目还发现不了,被蛮人侵入到摩陂,魏王曹操可还在摩陂呢,万一蛮人行刺曹操,该当如何是好?
“此事可否告知魏王?”
“魏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