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宋》第153章


兜木!?br />
而趁着将“院虞候”的职责也了解一下,那么若是有伤兵退伍什么的,就可以直接补充进地方的治安队伍,反正不至于人才流失。
第201章 为难的文天祥() 
虞候教导司的成立,更是代表着一种系统性的教育。
赵昰想在这个时候,动摇一下士大夫阶层对于文化的垄断地位,要接受虞候教导司的训练,首要的条件,还是必须识字,不需要多大的文采,只需要可以识文断字就行。
这样可以杜绝士大夫对于武人的轻视,因为基层军官大都是识文断字之人,你侮辱武人,就等于侮辱自己这个阶层。
大宋此时的文化普及率的确不高,但是经由蒙元的侵略之后,经由战祸的自然淘汰法则,反而读书人的比率增高了。
更何况,投笔从戎准备为大宋奉献一定力量的书生,也在增加,因此在军队内,识文断字的人,比率经过赵昰亲自的统计,应该有两成以上的人员。
这些人,足以撑起军队的需求,而且,这些人将会是种子,将会洒满军队,既然他们识文断字,对于他们麾下的士卒会不会是一种好事呢?
赵昰很期待这个结局,本来更改军制这一点,会受到很大的阻力,但是赵昰毕竟是皇帝,而这次改制,并没有想着去动属于张世杰麾下的那些官兵,只是在新军里面实施。
就这一点,无论是破虏军的郑虎臣、贪狼军的苏刘义等等,他们都不会反对的。
毕竟在他们的麾下,原先的官军所占比例太少了,大都是后期补充进去的,已经牢牢地烙上了皇帝的印记,想要改变,的确简单了不少。
既然成立了虞候教导司,那么独立团就相对的真的独立起来,短时间内,赵昰都没有再从中抽调人手的打算,准备认真的用一段时间,将独立团真正的打造成属于自己的精锐。
说起来精锐,不得不提及,在广州攻防战中大放异彩的重机枪组、步枪突击队和弓弩突击队。
这不到四百人的队伍,要是细算,等于说杀死了数十倍的敌人。
如果有四万蒙元兵卒倒在广州城下的话,其中的两万人,应该都死于这不到四百人的新式火器部队。
对于这个战果,张世杰已经试探了几次,但是广州城外的一座座京观,证实了杀敌数量,由此,张世杰看着这不到四百人的队伍,眼光开始炽热起来。
但是这股炽热,很快的就消失了,张世杰同其他人都一样的明白,皇帝是绝对不会把这股力量教出来的。
大宋立国三百二十年,一向是信奉“强干弱枝”的军事配置,皇帝身边的永远是最强大的军队。
当然,景炎元年道景炎三年的这个期间不算,那时候皇上还小,不懂事,但是为什么只是一年的功夫,皇上就突然长大了呢?
大家都很纳闷,但是没有影响基层官兵对于皇上的崇拜。
这种崇拜浪潮中,除了增加忠心值之外,赵昰终于又找到了合适改革军制的口子,他发誓,一定要将大宋这种文尊武卑的状况改变过来。
接下来,除了独立团这支嫡系的武装之外,赵昰开始整合整个的新式火器使用套路。
几日来,没有理会张世杰等人频频的召集朝臣,以处理政事为由的商议如何限制皇权的会议,在赵昰心里,只要自己手里的武装够强大,张世杰他们并不能为自己的改制造成任何障碍。
赵昰建立了火力突击营,开始扩充突击营的编制。
火力突击营,由三队四组构成,共计四百七十六人。
首先是重机枪突击队,六挺重机枪,现在扩充到七十二人组成,等于说是每十二人伺候着一挺重机枪,主要作为火力支援的用途。
其次是步枪突击队,一百柄半自动步枪,由一百二十人组成,原先的一百人,每十人增设正、副组长各一人,主要负责接收命令,还有日常的军队行为规范,日常生活的管理。
再次之,就是十字弩突击队,二百部十字弩,和步枪突击队一样,增设正、副组长各一人,由二百四十人组成,组长的职责和步枪突击队一模一样。
最后,就是每十组,配备斥候一组,主要负责平日的射击观察,还有既定目标的回报等等工作,就是四十四人组成。
这就是整个火力突击营的主要构成,以后新式火器,将会统一调度,当然,飞雷筒的主要操作人,依旧是独立团的人。
因为飞雷筒的技术含量真的太低了,如果蒙元掌握了黑火药的黄金配方,相信分分钟都可以制造出类似于飞雷筒之类的火器,所以,在陆荣没有将合适制作火炮的刚才研制出来之前,飞雷筒只能由独立团来掌握。
就算是文天祥的队伍来讨要也不行,更何况,文天祥此时身边已经没有了军队。
他比此刻的陆秀夫,更像是一个纯粹的士大夫阶层。
但是更像是士大夫阶层的文天祥,却是在这一段的时间内,不被士大夫阶层所接纳,甚至有些排斥起来。
文天祥很苦恼,甚至有些搞不懂,这个世道到底是怎么了?
大家都是一心的为了大宋,只是使用的方法不同而已,所谓的达者为先也行啊,为什么非要分辨出一个是非黑白呢?
此时的皇上,在紧锣密鼓的整合着大宋的军队,而此时身为丞相、身为枢密副使的大臣们,也在打造着属于大宋的军队。
为什么大家就不能坐下来商议一下,找一个合适大宋发展的道路呢?
有人说过,越是理智的人,越是痛苦,越是看的清楚的人,越是难过。文天祥此时就很伤心和难过,更加痛苦。
因为他突然之间,什么都左右不了,就犹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进了海中那样,虽然知道自己要死了,但只能在哪里绝望的挣扎,却是什么也做不了一样。
就这样过了几天浑浑噩噩的日子,每日都有人找自己谈话,但是谈过之后,文天祥却好似忘记了谈的到底是什么。
这种结果很难受,但是他很快就不难受了,今日一早,文天祥就接到皇上的通知,命他去码头迎接琼州送来的辎重,顺便将巧儿和另外一个重要的人,亲自送到行宫所在。
文天祥不由心里奇怪了一下,重要的人,是谁呢?
本章完
202 巧儿带着黄道婆回来了() 
巧儿叫郝巧,是赵昰穿越后,第一个产生好感的女性,当然,杨淑妃不算。
巧儿一直跟着自己,虽然自己经常在战场上转悠,但是却是没有忘记巧儿对于自己的眷恋,因为那种眷恋并不是单纯男女之间的眷恋,而是一种依赖,一种信任,甚至还有一种叫做亲情的东西存在。
所以赵昰在心里,有着郝巧的位置。
这件事,曾在琼州追随过皇帝一段时间的文天祥,一样知道,这个巧儿的重要性。甚至在文天祥的心里,虽然郝巧当不上皇后,但是一个巧淑妃的名号,绝对会有的。
但这也不是文天祥十分想要去接郝巧的原因,具体原因,就是文天祥与郝巧,他们已经成了亲戚,所以文天祥才可以没有任何怨言,也不怕别人说有任何的私心。
这就要说起,当初在琼州的时候,文天祥为了避嫌,所以整天在深山老林去规劝一些当地的土著下山,但是在临高的时候,却遇见了一个奇人。
这个奇人是个女子,叫做黄道婆。
一个很慈祥的名字,更是一个很普通的名字,让人乍一听,脑海里便会闪现出满头白发、面目和蔼的老太太形象。
但是黄道婆今年才三十五岁,乃浙江嘉定县乌泥泾镇人士,十八岁,因不堪凶狠的公公、婆婆与丈夫的虐待,偷着从家里跑了出来,只身一人来到琼州,定居在崖州。
崖州是黎族的居住地,生活在那里的黎族人种植棉花。
用于棉纺织的棉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热带地区,适宜生长在沙壤土中。而崖州附近,正适合种植,当时棉花这种作物,在大宋很少见到。
黎族人收留了黄道婆,她辛勤耕耘,融入了当地生活,还从黎族人那里学会了原始的棉纺织技术,而自幼聪慧的黄道婆,在黎族人原始的棉纺织技术基础上,发明创造了一整套先进的棉纺织(手工)机械,从而加快了棉纺的效率。
比如说:发明了棉花脱籽机,又称“轧花机”;发明了棉花加工机,称“弓式弹棉机”;发明及改进了纺纱机;改进了原有的织布机。
因此,?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