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宋》第167章


暂时在军事上不能打击蒙元,那就要从经济上摧毁他们的防线。
蒙元此时学的是大宋,用的是铜钱和钞同时作为货币的手段,一起使用,小额用铜钱,大额用会钞。
铜钱至今有很多种类,不同时期的,不同面值的,但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数量比较少,受到铜少的因素,无奈之下,才学了大宋的交子、钞子这些东西,开始发行纸币。
早在二十多年前的中统元年,便印发“中统交钞”和“中统元宝宝钞”。
发钞之初,由于殷鉴不远,蒙元特别制定了最早的信用货币条例“十四条画”和“通行条画”。
设立“钞券提举司”垄断货币发行;拨足以丝和银为本位的钞本来维持纸币信用;允许民间以银向政府储备库换钞或以钞向政府兑银,同时严禁私自买卖金银;确立交钞的法偿地位,所有钞券均可完税纳粮。。。。。。
开端是良好的,但是在蒙元的至元九年的那一年,蒙元的尚书省合并入中书省,而阿合马就任中书平章政事开始,蒙元的会钞就有了走下坡路的迹象。
阿合马是回回人,是察必皇后之父按陈那颜的陪嫁奴隶。
中统二年的时候,被任命为同知。中统三年的时候,因为忽必烈看中他的理财能力,命其兼管中书左右部,兼任诸路都转运使。
阿合马从此开始接触元朝的财政,为忽必烈统治敛财。
刚刚任职,阿合马便向冶炼、清查户口、清理私盐等等举措,获得了忽必烈的青睐,的确为蒙元暴敛了不少的资财。
所以在至元九年,蒙元忽必烈任命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
阿合马本人脑袋聪明,转的快,而且本人能言善辩,以功利和取得的效益自负。不说人品,仅就敛财手段而言,阿合马的确非常的有能力。
但是,就算是阿合马再怎么能干都没有用,因为他永远也满足不了一个帝王的欲望。忽必烈对外四处用兵,先不说江南的灭宋之战,就算是在西北的平叛,还有自己的几个兄弟子侄们建立的汗国需要安抚,所以对于金钱的需求无限的增大起来。
当然也不排除,当时国家感刚刚安定,忽必烈急于使自己有所成就,让自己统领的国家富起来。
当纸币与毫无限制的皇权相碰撞时,悲剧就发生了。
阿合马就算是巧媳妇,也难做无米之炊,现在的蒙元,四处征战,人口急剧减少,产入本来就比较低下,但是皇上需要大量的钱财怎么办呢?
那就印吧!
开始阿合马还是有些节制的印制、发行会钞,但是随着忽必烈的一次次索要,于是就更加肆无忌惮的发行期会钞起来。
特别是在江南,阿合马为忽必烈出主意,在江南原来大宋的国土上,实行盐钞之法,禁止官员私自买卖药材。
也就是在江南发行中统会钞,并兑换江南原本属于大宋的交子、钞子,以及金银等贵重金属,并且与官盐挂钩等手段,的确又为忽必烈收敛了丰厚的钱财。
不过总算是此时滥发会钞的后果还没有明显的暴露出来,所以赵昰准备在后面推动一把。
因为赵昰已经看到了蒙元的会钞,觉得如果不在上面动点手脚,那简直就是在对不起自己。
特么画上一串钱,就是一贯的面值,画上两串钱,那就是两贯钱的面值。幸亏你没有发行大面值的会钞,如果想要发行一百贯面值的货币,估计这张纸都画不下。
中统会钞,是长方形的,宽度在十六到十八厘米之间,而长则是在二十五到二十六厘米。
在会钞的四周是印上去的花边,而且在会钞的上方还印有名称。
在会钞的中央位置,印有会钞的面值,当时的会钞数额也是有很多种,其中有一贯、贰贯、十文钱、五十文钱等不同的数额。
而在会钞的下方,还有印刷这个会钞单位的名称,还有发行时候的年月日并且还印上了一些警告的语言等等。
就这样,一个国家还敢发行纸币,并且有勇气用这么多年。
别说是自己穿越,就算是随随便便穿越过来一个上辈子做假证的,一个人就可以让一个国家破产,所以赵昰觉得自己不动手,简直是天理不容啊。
第220章 忽必烈的野望() 
在大都的阿合马猛地打了一个冷战,连忙将身上的皮袍又紧紧的裹了一下,然后朝着皇宫的方向走去。
朝堂之上,已经乱了几天了,很多大臣都在弹劾一个人,这个人就叫做张弘范。
张弘范真的是那么无能吗?焦躁不安的忽必烈此时在皇宫里面仔细的考虑着这件事情。
从张弘范的奏折送到大都,已经在朝堂之上引起了渲染大波。
但是忽必烈知道,朝堂上诸人的反应之所以激烈,未必是真的朝着这次的平叛波折而去的。
因为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宋朝已经不存在了,从临安打开城门的那一刻,已经是不存在了。而现在张弘范的行动,不过是在追杀前朝余孽而已。
当然,这种行动是要尽快进行,但是没有人拿他当做一件重要的事情,而张弘范的失败却成为了朝臣们互相指责的借口。
作为张弘范的推荐人伯颜现在已经离开大都,回到岭北和林一带驻防,随着春天的来到,草原上出的勃勃生机,在牛羊看来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又不必为了水草烦恼,但是对于大元,却是产生了无穷尽的危机。
脱脱木儿、昔里吉和撒里蛮等分别在石河磨刀嚯嚯,看样子马上就要南下,虽然去年将其击败,但是其势力仍然不小。
吉里吉思处于叛王的控制之下,外剌等部、盘踞按台山以西的窝阔台系宗王脱忽等也支持昔里吉这个叛徒。
特别是海都这个喂不熟的狼崽,从各种情况侦知回报上看,都有西来的打算。
从某种渠道上得知,海都还和宋朝余孽不知道怎么联系上了,双方已经相互约定,在南北遥相呼应,这个也可能是到如今宋人还在坚持的原因吧。
想着想着,忽必烈就跑神想到了别的地方,回过头来仔细分析一下现状,别说张弘范的推荐人伯颜现在不在大都,就算是在,也没有人敢向他难。
而这次朝堂上争议的主要矛盾点好像都是指向丞相阿合马。
上次董文炳的战死是一个导火索,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董文炳的死和阿合马有关,难道不知道董文炳是朕派去地吗?
其实没有张弘范的奏报,东南一带的危局也已经传到了忽必烈的耳朵里面,已经传召了王积翁询问东南一带的详细情况,其实也怪不得张弘范的轻敌。
原来那一带本来就是民风剽悍,素来不服管教,莫说是大元在那里,当初就是宋人在那里治理,也是诸多问题。
张弘范地奏报。只有一点让他有些意想不到。就是原来那个伪帝已经离开崖山,却是在广州打开了局面。
但是张弘范不知道现在朕已经是焦头烂额了吗?
西北诸事迫在眉睫。叛军一个个蠢蠢欲动。而四川虽然自己地儿子在那里镇守。但是传来地消息。却是川中诸军已经不太听从调遣。
忽必烈知道川中地大元军队出自术赤一系。一向和窝阔台、海都那边走地都很近。当初要不是自己地叔叔出面摆平此事。恐怕也不会那么轻易。
但是川中地大军突然出现这种不停调遣地局面。不能不说是海都东征地一个前兆吧。
大元虽然攻占了很多地方,但是钓鱼城却还一直在宋人的手里,抓住了张钰又怎么样,钓鱼城现在的守将叫做王立,据说在大家的支持下,说要要在钓鱼城下,再次打死一次鞑子皇帝。
忽必烈当然此时不会去那种地方,但是这种言论的确是令人生气的。
更可恨的是,川中的这些人,还一直在向周边进行渗透。
这些宋人好像一下子变地聪明了很多,也没有了往日高高在上地架子,竟然分别遣使潜入播南路。联系西南八番一起进行反叛。
这些苗人。也不知道被灌了什么迷药。刚刚向大元表示效忠。随即翻脸。还聚众攻击刚刚成立地八番宣慰司。宣布归顺大宋。
南宁州卧龙番、应天府大龙番、静蛮军小龙番、静海军卢番、遏蛮军罗番、武盛军程番、太平军石番、永盛军洪番。
这号称“西南八番”地苗人现在见到蒙古人就杀,在西南一带点燃了多处战火。
虽然暂时影响还不大。但是在西南驻守地梁王已?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