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时空航班》第252章


赜诘赖路矫妫鹤允犹撸黄⑵螅扑阈劫骸9赜谛形矫妫翰幌锪Γ懈』缓门廊耍惶莩蓿徊唤怖衩病9赜诮患史矫妫何抻Ρ洳牛缓美慕挥眩灰匝叹莆Τ昶罚凰祷吧傩攀怠!?br />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社会环境有关,入前文所说,民国时期的大学是精英教育,能够读大学的人多出于殷实之家,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本身能力一般,但因为家庭出身好,多数人都在找工作时都抱有极高期待。统计数据显示,民国时期大学生中,56。3%出身于官宦家庭,20。3%出身于实业家庭,因此他们本身就期望获得较好的工作,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也抱有极大期望,假如一个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当一个小职员,这会被亲戚朋友所不齿。
……
自视甚高,又不肯吃苦,把这些人投入军队会是个什么结果就可以预料了。实际上,民国各系军阀都不愿招收学生兵,一来固然是尊重知识,尊重读书人,二来估计也是担心这些人拖后腿。
1941年11月,四川省政府主席张群曾说:“于是全部知识分子皆免服兵役,而实际征服兵役者,几全为贫弱无知之民。在(民国)三十二年三台学生未发动从军以前,抗战的六年中,所征一千余万兵员中曾无一个中学生之参加。”张群此说虽不免夸张,但确实抗战初参军的大学生极少。
那么常凯申呢?不是说“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吗?
估计这只是热血的宣传,就那么一说,到实际执行的时候,国民政府对于这些人也不待见,不鼓励。1943年10月,常凯申下了一道紧急手令:为了早日组成青年远征军,立即在全国征集10万知识青年,分批空运印度,接受美军现代化的训练。常凯申这道紧急手令,并没有得到大学生积极响应,报名的学生寥寥无几。当时国共正发生冲突,大学生普遍认为应该调动胡宗南军队增援前线,征集大学生参军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不少学生表示:中央不调西北军队,我们就坚决不从军。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不得不加大宣传力度,常凯申也亲自出面鼓励青年学生参军,1944年豫湘桂大溃败后,媒体和政府进一步宣传知识青年从军的紧迫性,此后大学生才大量参军。
实际上,大学生即使参军也要接受相应的军事训练,但大学生掀起参军高潮是在抗战末期,很多参军大学生未能真正走上抗日前线。以交通大学为例,1943年,有74名大学生相应常凯申号召参加海军,随后开始接受军事培训,时长为一个月,1943年5月,培训结束,这批大学生被分别派往英国和美国受训,到当年10月份,赴美受训的学生才正式进入美军海军军官学校。
豫湘桂战役后,知识分子掀起参军高潮,参加军队的大学生日渐增多,1945年,1000余名士兵赴美接舰,其中青年学生兵475名,交大学生占两成,这些学生1945年1月启程,5月进入美国海军学校受训,训练时长为一年,但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便正式宣布投降,这离这批学生兵毕业还有大半年,他们都未能走上战场杀敌。
相比于身处后方的大学生,处在日占区的大学生则是另一番情景。一位上海大同大学的大学生1944年的日记记录了日占区的大学生活:有位严姓同学感慨,大学毕业要花千把块钱,要通宵跳舞,开party,还表示看不惯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女学生爱打扮,男学生抽香烟带帽子歪带,三言两语不和就要同人打架。完全没有因为家园沦陷而悲伤,更别提上前线抗日了。
由此观之,在持续14年的抗日战争中,虽有不少大学生参军抗日,但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大学生参军的比例并不算高,真正走上抗日前线的大学生也不多,更有甚者,在沦陷区照样娱乐玩耍,并没有亡国之感,还有不少人甘愿做汉奸,为虎作伥。
(好吧,地效承认,这一段是资料,地效只是当了一回搬运工。本来的用意……大家可以在下文看出来,结果洋洋洒洒贴了这么多,这一段就不算正式字数了。说实话,看到这段文字地效也颇为颠覆,感觉那时候的大学生还不如这时候的——虽然地效本人其实没有读过大学)
————
“你的军衔是……”陈诚上前来,看着这个士兵肩头的肩章问道。
“上等兵。”
“上等……兵?”宋美龄吃了一惊:“大学生?”
“大学生做上等兵很奇怪吗?”这个战士忍不住吭声道,“我的战友普遍都有大专以上文凭。”
陈诚和何应钦面面相觑,在国内,这种文化的人进入军队,肯定会被送到技术兵种,而且肯定不会是普通一兵,一般也是文化教员(国军中也是有文化教员的),文书干事一类。
董老不得不上来解释,“他们那边的教育开展得不错,已经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他们这个年纪的人,普遍都有高中以上文化。在个别高技术兵种,比如火箭军中,要求全部具有高中以上文化。”
他说得轻描淡写,但是炫耀之意任谁都看得出来,让几个国府高层心里颇不是滋味:知道你们阔了,犯得着这么嘚瑟么?
没想到那边刘跃军将军还要在伤口上补刀:“事实上,据我所知,我军的火箭军里,超过三成以上的官兵拥有硕士以上学位——没办法,那些个高科技,也就是他们这些个年轻人玩得转,换我们这些老头子,就只能是各种不明觉厉了——哦,就是不明白他们玩的是什么,但是一看就觉得很厉害的意思。”(这个是胡诌的,二炮的整体文化水平地效查不到资料,只是模糊记得以前曾经看到过某个资料是这么说的,存疑中)
奢侈啊。日本人以教育立国,大力发展国民教育,到现在军队中依然不乏文盲(二战时日军有规定,小学没有毕业者不得担任军官,而还真有不少士兵因为这个规定得不到提拔,可见确实有文盲),但即使是由这样的兵员组成的军队,也已经打得中国军队找不到北了,他们那边拿高中生来做小兵的?
他们军队中的技术兵种得占到什么比例?
“你不觉得屈才么?”宋美龄又问道。
“屈才?我这样的算什么‘才’啊,”这个战士愣了一下,叹了口气,“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也就博士还能抖一抖。像我这样的,扔人堆里就找不出来了。我之所以会参军,说实话也是为了日后退伍和毕业以后,找工作能有一点竞争优势。”
常凯申和一干随员面面相觑,估计暂时已经失去思考的能力了。
“哦,一开始是为了找工作才入伍的啊?”刘老将军笑道,“现在还这么想吗?”
作为一个中将,刘老将军肯定不会去专门注意某一个上等兵的思想动态,那是班长的工作——最多算是连指导员的工作。
“报告!”这个士兵一下子端正了军姿——就是全身抖了一下,跟先前没什么差别,他的军姿一直都很标准,“我一开始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现在,我很庆幸能走上抗日前线,为保卫我们祖国尽一份力量!”
“哦,你愿意参加我们的抗战?”白崇禧问道,“你们——你和你的战友们——都是这么想的?”
眼前这个士兵,绝对比国内任何军队的士兵都要精锐,可能比日本人还强(没有直接交手,不好判断),由这样的士兵组成的部队投入抗战,只要有十万,小诸葛有信心把长江口那十多万日军一口吞了。
“将军(这个士兵显然不认识白崇禧,实际上面前这一排人,他只认识常凯申,宋美龄如果不是跟常凯申在一起,他也不认识),”这个士兵大声道:“不是‘你们’的抗战,这里也是中国,也是我的祖国。”
“……”常凯申看看这个忽然散发出强大气势的士兵,好一会儿,才缓缓开口:“赳赳武夫,国之干城。”
想了想,又问道:“你觉得,我这个痿鼋长,干得如何——就是说我指挥的打仗,怎么样?”
常凯申真正想问的,只有这个。问这个小伙子年纪,还有学历什么的,都只是铺垫——必不可少的铺垫。
如果是为了了解“这个人”对自己的看法,那么直接问就可以了;但是常凯申是想要通过这个士兵来了解“那边”对自己的看法,那么就有必要先确定这个人的年龄段和文化程度了,
用那些马列党常用的社会分析来说,就是要看这小子“属于和代表哪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