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时空航班》第277章


“如果蒋夫人能更正现行的空军建设方略,趁着各国、特别是拥有巨大生产能力的美国还没有开始备战的时候,把能弄到手的飞机都弄回来,则战争开始后,制空权的最终丧失会大为推后,大大有利。实际上,现在买飞机正是好时候,因为国外大部分的飞机生产厂都没有什么订单——此时去买便于压价。等到战事一起,或者各国开始大规模备战以后,飞机的价格势必急速上升。”
随笔是用钢笔写的,不过旁边还有用毛笔写的小楷注解——大约就是之前那个“不揣菲薄,妄附浅见”的家伙,必须要说,字写得虽小,但是却挺漂亮。
于是蒋介石又注意到了这行注解,“非议痿鼋长夫人,胆大包天——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若能遂行,其所部必为我国军劲旅。”(再次请问,没有人愿意报名么?)
……
仅仅是看了这第一则随笔,蒋介石就忍不住有些动容了:虽然这则随笔中用来推断的根据不是那么有力,不过“熟知列强情况”的蒋介石知道,这些情况都极有可能发生。
想到中日开战,自己空有一大堆投在证券市场上的钱,却没有飞机可用……蒋介石忍不住抓起一边的电话机摇把转了起来。
转了不到半圈儿,又停了下来:他还没有想好怎么跟老婆说这个事,而且仅仅是看了这一则随笔就打电话给老婆,有点听风就是雨了——自己可一向是“每临大事有静气”。
“还是看完再说吧。”想到这里,他又放下了电话,揉了揉睛明穴,把随便翻到了第一页,打算从头开始认真看一看(之前是随便翻开的)。
十八 4() 
(接下来可能会用这本随笔水一两节。要不然“十八”这个章节跟“十三”“十七”比起来就显得有些单薄了。
话说,要模仿民国时代那种不文不白的文风,还真不是很轻松。
另:原谅地效标题无能吧)
————
这则随笔从一开篇,标题就有些哗众取宠的味道:《从《孙子兵法》看未来的中日战争》。于是蒋介石看到了以下这些内容——嗯,文字风格有些不一样:
——孙子曰,经五事,校七情,而可知战之胜负,今请以五事七情经校中日之战。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西人有所谓‘动员能力’说,意指国家能投入战争之人力基础——此为所有战争之基础。此项对比上,中国人力六倍于日本,看似占优,实则不然,何哉?上下意不能同也。意不同则下不能为上所用,虽身处一国,而视若仇雠——如今日之赤匪之于国府也。
然则如何方能意同?在利也。国之利何在?在欲也。日本囿于四岛,世受火山地震之苦,欲安枕于大陆,非止一时,非只一日,非止近来数代也。故其国未立,就有白江之役(注1);其国方安,就有朝鲜之征(注2);其国渐强,则有甲午、日俄之战。今日其国盛极,自有“竟千年未尽功,奠百世强盛业”之心。
故其上下一意,支持战争之决心,不可轻忽。举国一致之下,虽有异议,不能阻止大势。反观中国,虽于抗日一事上举国同利,然乡民边民不知教化,国家意识淡薄,更兼政府组织力差,人虽多,而无所用——所谓一盘散沙是也。
故战端若开,不可低估日人亡我之决心,亦不可高估国人抵抗之意志,甚至汉奸遍地之景可预,更甚不乏朝堂之上者。
中日“道”之经,日方胜——
后面还有肖环山本人的后注:敌强我弱,不可讳言,非为泄气,只为警醒。今日倭国虽极盛,其内部弊端种种,已成积重难返之势。盛极必衰,天道之常,日人之败,十年可期。譬如“道”之争,日方虽胜,虑及我方基数庞大,动员效率虽低,而绝对数量不低,相去或不为远。
此外,还有那个复兴社社员李润泽(书友w担任)的旁批——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行文的影响,他的旁批也是半文言的:向者以为我国兵源众多,计及交换比,或可与日一战,今日见此文,如醍醐灌顶,方知敌我强弱,不可一概而论。更知痿鼋长“攘外必先安内”方略之正确。
————
肖环山跟魏承恭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魏承恭是在反驳肖环山“我方人多势众”的观点,结果肖环山被说服了,于是留下了这样“长他人之志气,灭自己之威风。”的文字。
不过这样的文字看在蒋介石眼里,他的反应就是一拍桌子,“娘希匹,胡说八道!”
骂归骂,蒋介石却不免有些心虚。为什么?因为他知道他反驳不了这篇文章中表达的意思——所以这些观点基本是正确的。
不过……虽然知道这些观点基本是正确的,蒋介石还是不愿意看这样的文字,所以也就只有后来李润泽的那个旁批还让他稍微有些释怀——看来,这篇文字阐述的观点,倒是能够作为自己政策的支持理论之一。
————
魏承恭当时说得远不止这些,他更习惯用种种具体的数据对比来分析两边的优劣;不过正因为说得太多,肖环山很难完全记录,这才不得不用了文言,而且记录也只有一些大概。
但即使是这样去记录,肖环山也很快就发现,忙不过来。
原因很简单,他是一营之长,有很多的军务要处理,处理完了以后才能跟魏承恭讨论,讨论完了才能记录下来,一天仅有几个小时能做记录,这样怎么能忙得过来?要知道用笔写字本来就比说话要慢很多了。
所以后来的记录就更为简略,比如在“兵众孰强,士卒孰练”两条下,就只有一些简单的条目:
——中日总人口对比:中方4万万有奇,日本约7000万。
工业人口对比:不详,但日本必定远远强于我方。
现役兵对比:中方约400万,日本约38万。
预备役对比:中方无系统预备役,日本预备役完备,战时极限可动员数量或尚在中方之上。
兵员质量对比:中方军人普遍为文盲,日方兵员教育水平,训练水平,即使在列强中也属最上乘,营养水平亦高于我军。故临战之时,需我方数人方可敌彼一人。建制越大,此项对比越为明显。譬如白刃战,我方以二敌一以三敌一尚可取得均势,到了日方大队一级(相当于我军营一级),则有可能击溃我军一个师。九·一八之后,日军于东北一带的战事,证明了这一点。
故最终结论,日方不单在兵员质量上强于我军,在兵员数量上亦不输我军——不过日军因为需要石油的缘故,必定与英美荷兰开战,又面临苏联的压力,其能投入中日战场的数量,不会很多。而且随着战线拉长,兵力不足,其只能补充老弱病残,到战争后期,兵员质量会急速下降——
嗯,下面也少不了李润泽的旁批:此事可疑。职部于肖营长住所内,所见东北战场的字纸,并无出奇之处,可知肖营长应该未曾特别关注过东北,不知他何以言之凿凿——不过职部了解后认为,肖营长所言基本无差。
……
这又是一个让蒋介石有些难堪的论断:他大力建设的德械师的目标就是“一个德械师能抗衡日本一个师团”,现在却有人告诉他,不用师团,不用旅团,不用联队,只用大队级别的兵力就能击溃你的一个师——好吧,不一定是精锐的德械师,可是你有精锐有王牌人家就没有么?你建设那么一个两个德械师,有意义么?
————
注1:指发生于663年的白江之战,过了38年以后,“日本”国才建立。所以说,日本从还没有建国的时候就在谋求扩张了。
注2:指1592年,丰臣秀吉结束日本战国时代不久,立刻就开始进攻朝鲜,准备循序渐进征服大陆。
十八 5() 
不过很显然的是,即使记录得如此简略,肖环山还是有“书不尽言”的苦恼——于是在《论战》之后,干脆只记录要怎么做,极少再提及前因后果。
比如在“应对敌空军”部分,除了于开篇部分叙述了一下空军现行建设方案的不足之处之外,剩下的都是像这样的文字:
xx:消灭飞机最好的办法,是将之消灭在地面上。故中日之空战,我空军不宜与质量及数量均居优势之敌军正面对阵,而应代之以避实击虚——譬如敌若占据王家墩机场,我方退至川中,则可命我空军,于深夜出击,命沿路我军于山头设火堆为地标,引导飞机前进,黎明至敌机场,轰炸扫射,将敌机尽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