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强国梦》第763章


现在,在官府鼓励农耕,兴修水利的政策之下,全国都是五谷丰登,连年的大丰收,中国内地的粮食开始充裕了,从外部进口的货物也就改变了方向,粮食进口量极大的缩减,各地的特色产品开始猛增,生活得以温饱,人们都会追求更高的生活。例如:紫檀木的家具在百姓家中开始风行,紫檀木并非中国自产,那是产于南洋地区的木材,几百年、几千年才长到手腕粗细的树木,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工业,在中国大地上迅速的崛起,这是工业革命的开端。历史上,纺织工业带领的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现在转到了中国。
在纺织业这个龙头的带领之下,冶金、机械蓬勃发展。对于动力的需求又带动力蒸汽机、内燃机直到电力的工业化。
纺织业对于原料的需求带动了农业的技术革命,优良品种的培育,精耕细作和化学肥料的应用等等。
无论原料还是产品,运输销售就不仅仅限于国内的市场了,中国周边地区、印度洋地区,这一个大的贸易区就形成了。质量高,品种多,价格低廉的布匹充斥了这个广袤的市场,并且开始向欧洲市场蔓延。经济的利益使得民间开始鼓噪:国防军应该向泰西进军,开辟新的市场!中国的航船应该直达泰西!
资本的扩张是疯狂的!
但是,朱万化及时的制止了这种扩张的欲望。经济贸易的问题就要用经济的办法去解决,泰西的海路不安全,那就让泰西人自己的商船去运输、贸易,而不能出动国防军向数万里之外进军。发动战争的行为是自找麻烦,也是很危险的,追求日不落帝国是狂妄的,最终不会有好下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乃是我中华的美德。
随着贸易,中国的国家货币——曙光币走向了国际市场,在亚洲已经是当仁不让的第一货币,在欧洲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东北亚、南洋、印度洋地区的交易全部使用曙光币结算,曙光币成了他们手中的硬通货。这就等于这些国家都是中国的债权国。
“债权”不大好懂,我们就通俗的解释:他们的钱被中国借来了,借据就是拿在他们手中的曙光货币,所以他们是债主。如果曙光币贬值一个百分点,就等于他们手中的借据贬值百分之一。而货币的贬值是必然的,也是无止境的,可以年复一年地永远贬值下去。中国可以文明的、不动声色的拿走这些国家的财富收为己有,而不需要担负任何的责任。
随着纺织品走向欧洲,曙光币也就走向了欧洲,也就是一个巨大的吸血管插到了欧洲的大地上。
这就是现代美元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在现代,美国人在花全世界的钱,全球人类每个人的钱包对于美联储是开放的,它随便掏钱,理直气壮,而不是小偷。
。。。。。。
经过二三十年的建设,以铁路为代表的交通线在中国已经是四通八达了。
铁路建设被分为国家铁路和地方铁路。全国性的主干线都属于国家铁路,是由国家控股的股份公司来经营。
随着技术的进步,原来建设的窄轨铁路就逐渐显现出它的缺点,于是国有铁路都经过了一轮标准轨改造。
在现代,标准轨的轨距是1435毫米,但是世界上也有接近半数的铁路是宽轨,例如俄罗斯、蒙古、独联体国家、巴基斯坦等很多国家都使用宽轨铁路。
为了适应当时的技术,最大限度的适应运输的需要,还要减少现有铁路的改造费用,朱万化选择了1350毫米的轨距,按照现代的标准,它还属于窄轨,但是运输能力极大的改善了。
国家的主干铁路逐年分段改造已经全部完成,这也为铁路提速打下了基础,现在铁路的最高时速已经达到了60公里,基本上适应了这个时代的需要。
原来与窄轨相关的设备,如机车车辆等也没有报废,它使用在各省自己建设的地方铁路上。窄轨铁路的优点也是明显的,建设成本低,工程期限短,特别是地形复杂的山区,施工难度极大的降低。因此,窄轨铁路还有很强的生命力。例如:穿越喜马拉雅山脉连接康南省和四川的铁路,正在勘察设计,计划中就是使用窄轨铁路。原因当然是降低技术难度。
铁路、公路、水运在全国形成了密集的网络。特别是边远的边疆,重要的国防线,全部有铁路与内地连接,这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提供了物质保证。部队的调动更迅速,重装备,物资弹药的供给也有了保障。
对于铁路、公路建设中需要的隧道、桥梁建设,现在的技术进步了,能力提高了,一般的都可以建设。但是大型的桥梁还不能建设,例如:长江、位于杭州的钱塘江等。这些部位还需要使用轮渡来衔接铁路,就是一列火车分段开上渡轮,渡过江再开下轮船,继续行进。
在现代,南京、浦口间的铁路轮渡一直使用到1960年,海南岛的铁路轮渡刚建成时间不长,还正在使用。
黄河建隧道已经是成功的经验,后来配合铁路建设,在济南、洛阳又建了两处。
。。。。。。
国防军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原来有西北军、北方军、中原军、西南军共四个军,现在又增加了远征军,它包括康南省和海外省两个省的部队,任务就是控制印度洋、中东地区。
另一项改革是增加了旅的编制。旅、师基本是平级的,但是旅编制小,下辖两个团。这种编制是为了适应个别兵力需要少的地方,缩小了编制,就减少了军费。旅编制被海军陆战队和海外驻军大量的使用。这是因为海运投送兵力难度大,小编制容易运输。
………第578章完………
我的新书“啊!东北军”已经上传,欢迎阅读。
第579章:尾声() 
纪元2211年,开宪二十年的秋季。
朱大典已经79岁了,他年轻时身体健硕,没有大病,心情舒畅,因此得以长寿。此时显得一些老态,但是仍然可以理事。他曾经几度寻求把大都督的职位交给朱万化,因为他担心,朱万化的督军一职已经时间不长了,大都督的权利有限,但毕竟是个长久的职位。
朱万化的想法是不要给人以眷恋权利的姿态,另一方面,大都督的事务不多,不是很繁忙,这对于老年人的健康很有好处,完全清闲下来是不利于健康的。因此,坚持让朱大典继续担任大都督一职。朱大典只当是朱万化孝顺,心里也很满足。
信王朱由检治下的省份已经度过了特区、自治的阶段,全部进入训政期了。朱万化依然是不断的巡视处于训政的省份,检查督导,为此,他来到了江宁(南京)。
这一日,忙中偷闲的朱万化只带来少许随从护卫,来到莫愁湖散散心。朱万化向来行事低调,作为身份标识的仪仗极少使用,因此,他一行二三十人也不是特别的引人注目。
这个年代的莫愁湖,就是一片原生态的湖水,除了提防,一两处亭子,人为的建筑不多,与乡村野岭区别不大。湖边不乏垂钓之人,还有架着小船撒网的渔夫。这倒是闲来无事陶冶情操的好地方。
意外之事总是有的,他的前方,树木掩映的堤岸上惶惶然的一队仪仗,人还没见到,就知道那是信王朱由检了,因为在南京,圣亲王的身份再没有别人了。
躲避太失身份,也没有必要。朱万化示意随从散开警戒,他自己到湖边观看垂钓者。意思是让朱由检径自通过。本来没有见面的安排,也就没有必要见面了。
朱由检现在是无官一身轻,到了训政时期,他什么事情都没有了,做皇帝不自在,不能随意走动,现在可是自由了,闲云野鹤,走到哪里也没人管。
朱万化无心见他,他可是闲的无聊,愿意找人闲聊天。当然前提是他不忌讳见朱万化。这么多年了,人总是要变化的,离开了显赫的皇帝身份,他的心境也平和的多了。他也是身居上位者,对朱万化的了解当然强于百姓,国家能够富强到今日的地步,全是朱万化的功绩,这是不可否认的,再多的怨恨也会慢慢的化解。
“这位可是朱先生,请借一步说话。”
说话人声音沙哑,很苍老,但隐约带有公鸭嗓音。面向着水面的朱万化转过身来看到一个老者,佝偻着腰,面带笑容,朱万化的三个卫士已经站在了老者的身后。想一想朱万化已经隐约猜到他是谁了。
现在的报纸上有了刊登照片的技术,朱万化的光辉形象谁人不知呀?所以朱由检,曹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