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江山美色》第104章


身疾请辞。
后来刘岱为黄巾所杀。曹操兵临兖州,辟召程昱,程昱一口答应。程昱将行之时,他的乡人十分疑惑,说他:“怎么你前后的行为相背如此?!”程昱却只笑而不应。程昱初至之时,曹操便跟他谈论大事,十分高兴,以程昱为寿张令。曹操征徐州时,令程昱与荀彧留守鄄城。那时张邈等军作叛,迎吕布入兖,四周郡县响应,唯有鄄城、范县、东阿不动。有吕布军的降兵,指陈宫欲带兵取东阿,又使泛嶷取范县,吏民皆十分恐惧。荀彧谓程昱道:“如今兖州作反,唯有此三城得以保全。陈宫等以重兵临城,如果不能同心结力,三城必震动。而您是吏民之望,如今回去向他们游说,一定可以成功!”程昱于是返回东阿,当时泛嶷已在范县,范县县令靳允经程昱鼓励,伏兵刺杀泛嶷。程昱又遣别骑占住仓亭津,陈宫军不能得渡。程昱至东阿时,东阿令枣祗已经率吏民拒城坚守。又有兖州从事薛悌与程昱协谋,终于守住三城,以待曹操。曹操归还,执程昱之手道:“若非程卿之力,吾无所归矣。”
于是表程昱为东平相,屯于范县。
后来曹操与吕布在濮阳交战,数度失利。又有蝗祸,于是双方引兵暂去。袁绍于是使人游说曹操连和,希望曹操能迁居于邺城。当时曹操眼见兖州新失,军粮又将尽,计议之下正想答应袁绍要求。程昱见事,向曹操言道:“窃闻将军想遣居迁邺,与袁绍连和,有这样的事吗?”曹操说:“是的。”程昱劝谏:“程昱认为将军您只是一时临事而惧,否则又怎会如此不深思熟虑?袁绍据有燕、赵之地,怀并吞天下之心,可是其智不能济其事。将军自以为能在他底下做事吗?将军您有龙虎之威,可以做韩信、彭越他们这样臣服于他人的事吗?如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可守。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与文若、昱等众,并收城池士兵而加以运用,则霸王之业可以成就了。愿将军能深深考虑一下!”曹操才放弃连和袁绍的想法。
汉献帝定都许县后,以程昱为尚书。其时兖州尚未绥抚停当,于是又以程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
程昱在曹操身边多年,一直深受信任,这一次曹操令他去蜀中,也说明曹操十分看重刘璋的态度,程昱领命之后,立即带一队人马前往蜀中去了。
曹操于是在襄樊招募军士,收集粮草,打制兵器,督造弓箭、舰船,随时准备南下攻江陵等地。
却说鲁肃,程昱二人一同抵达成都,此时刘璋军内却是一片哗然,他们方知荆州早已换了主人,刘荆州也已经完蛋。
这对整个益州集团不啻于是极大的威胁,当年刘荆州在荆州,正好成了益州东面的屏障,双方结好,都无外扩的打算,因此能够相安无事,而整个益州最大的敌人也只有北面的张鲁而已。现在曹操占了襄樊、孙策占了荆南,等于是在益州的门户之外又多了两只虎狼,众人的心情可想而知。
刘璋此时也急了,连忙召众人来问计,现在曹操、孙策都派出了使者,摆在刘璋面前的问题是到底与谁交好的问题。
刘璋乃是江夏竟陵人。其父刘焉,东汉末任益州刺史,刘焉死后,刘璋继领益州。他性宽乐而无威略,仅知保境,没有远略。
献帝迁长安,以为奉车都尉,奉使谕蜀,留不遗。兴平元年,刘璋承袭刘焉为监军使者、振武将军,领益州牧。刘璋在天下以暗弱闻名,受人嘲笑,其实并非如此。
刘璋乃是西川之主。跟各地的“草头王”一样,他实打实也是一方诸侯,甚至根基比大多数人都要高的多。他的父亲刘焉乃是汉鲁恭王之后裔,在后汉末年时期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早年在朝廷身居高位,可突然之间又在权利的中心销声匿迹,跑到边远的益州做起了州牧;朝廷在全力剿灭早期道教分支………太平道组织的黄巾起义,他却和道教的另外一个分支………五斗米道的首领张鲁和平共处,还私自给了张鲁一个督义司马的官做;诸侯混战打的是热火朝天,他又躲在一边无声无息,静观其变;别人都在为争夺皇帝而勾心斗角,他反其道而行之,不但断绝了与朝廷的联系,还做了千余辆皇帝使用规格的舆车;在有人弹劾他“阴图异计”的时候,他又和马腾上演了一出亲王剧。可谓是老谋深算,也正是因为他,打下了益州集团的基础。
刘焉是东汉皇族。年轻的时候在州郡为官,后来因为自己的皇家宗室的背景,被拜为中郎这样职位不高但身份特殊的小官。後来虽然因为自己的老师祝恬去世而辞官,但不久便受司徒府徵召,先後担任过洛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等官职,最後当上了九卿之首—太常这样的高官。
刘焉的仕途之路和东汉末年的另外一位皇族後裔刘虞的经历差不多,从基层开始做起,一步一步成为朝廷重臣。虽然不见刘焉在担任这些官职时的表现和评价,但从后来他那个著名的设立州伯(即州牧)的建议之中,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点蛛丝马迹的。当时刘焉上书给灵帝建议:“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所谓“清名重臣”是指以清廉闻名而身据要职的中央政府官员,在上书的时候就想做交州牧,可以体现出刘焉对自己所指的“清名重臣”还是很有自信的,基本上可以推断出刘焉在此之前的表现还是不错的,还是具有一定能力的。
其实设立州牧的方式并不是刘焉首创,在西汉、东汉都是有先例的。而后黄巾起义被镇压后,随著地方割据势力的迅速发展,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受到严重削弱,在这种情况下,刘焉这个建议提的也正是时候,对於加强集权、巩固统治都有好处。
那个时候的刘焉只想做一个交州牧,恐怕也是目睹了乱象,打起了避世的念头,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出于公心。
试想一下:放着好好的九卿之首—太常不做,非要到交州这个穷山恶水去“欲避世难”,这实际上就是自我放逐,就算如此,他就会选择一个比较富裕而且自己比较熟悉的地区做州牧,也不用厚著脸皮去求皇上答应去交州这个地方了,这样做是要有相当的政治勇气的。结果没想到汉灵帝还就不同意,如果不是益州刺史郤俭“赋敛烦扰,谣言远闻”激起农民起义,朝廷决定派人替换,刘焉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呢。应当说此时的刘焉还是没有什么野心的。也许就象另外的两个皇族後裔刘虞、刘表的做法一样,造福一方,做点实事,也算是为家族做贡献,无可厚非。他的政治野心应该是在益州才逐渐产生的。
经过一番活动,灵帝终於任命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临行前灵帝还特别召见了刘焉。汉灵帝说:“宣示方略,加以赏赐,敕焉为益州刺史:‘前刺史刘隽、郤俭皆贪残放滥,取受狼籍,元元无聊,呼嗟充野,焉到便收摄行法,以示万姓,勿令漏露,使痈疽决溃,为国生梗’”。以此看来看,灵帝对刘焉是比较重视的,同时也说明了益州形势的严峻。
刘焉得到任命後不久便离开洛阳前往益州。刘焉去益州并不象他的另外一个亲戚刘表一样单枪匹马闯荆州,而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带上了一套自己的班底和人马。正当刘焉踌躇满志,率领这一班部下赶往益州的路上,却又因为道路不通,只能暂时留在荆州东界。等到刘焉历尽艰辛到达益州时,益州的形势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当时的益州刺史郤俭贪婪残暴,激起了以马相、赵抵为首的农民起义,马相自称黄巾,迅速攻占广汉郡下属的绵竹县,并杀死县令李升,进而进攻雒县,把激起民变的益州刺史郤俭也杀了。起义军一时间声势浩大,巴郡的‘板楯蛮人’也参加起义,马相自称为帝,起义军发展到十余万人,不久又攻陷巴郡,击杀太守赵部。起义军的迅猛发展,引起益州豪强地主势力的恐慌,以益州从事贾龙为首的官僚地主武装纠集人马进行镇压,在几天之内就把起义军打败。等到刘焉到达时,贾龙选派吏卒前往迎接。
原本刘焉还打算一到益州就有一番血战,不曾想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顺手拣了一个大便宜。於是,刘焉把州治定在绵竹,一方面奖赏平叛有功的贾龙等地方官僚、地主势力,并任命贾龙为校尉;另一方面,采用了宽大仁厚的政策进行统治,安抚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