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江山美色》第110章


入狱。董卓被除掉后,荀攸才出狱。
当时天下大乱,他有意寻找能够安定天下的人主。曹操迎献帝建都许县后,极力寻访天下英才,听说荀攸是个十分有才智的人,曹操给荀攸写去一封书信。信中说:“今天下大乱,这正是有智谋的人大显身手的好时机!然而您却驻留在荆州顾盼观望,耽误的时光是不是太久了!”于是征为汝南太守,后又拜为军师。
荀攸见曹操如此器重,于是便投奔曹操,入朝当了尚书。
荀攸觉得曹操是个可以与之共事的人,便甘愿为其所用。曹操久闻荀攸大名,与之交谈后,大喜过望,对荀彧、钟繇二人说:“公达,不是一般的人!我能够得与他议事,天下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这表现了曹操对他的嘉许和信任。
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荀攸的地位仅次于荀彧,也是贡献最大的之一。
建安三年,荀攸随曹操征讨张绣。荀攸看出当时的形势对曹操很不利,就对曹操说:“张绣与刘表联合,互为犄角之势,但是张绣人马靠刘表供给,时间一久,刘表力不能支,必然与张绣分裂。我不如缓兵以待其变;若急切进攻,刘表必拼死相救,我军不易取到。那时就会形成进退维谷之势。”
曹操没听劝告,出兵对张绣作战,刘表果然发兵相救,曹军失利,曹操几乎死在那里。
后来就是曹操对荀攸说:“没有用你的计策才至如此。”从此,曹操对荀攸言听计从,甚为倚重,再也不敢轻易否定他的意见了。
荀攸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谋略,不仅表现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他跟随曹操许多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破之地。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军阀割据,以臣谋主,盗用旗号的事情时有发生。更有一些奸佞小人,专靠搬弄是非而取宠于人。在这种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曹操固然以爱才著称,但作为铁腕人物,铲除功高盖主和略有离心倾向的人,却从不犹豫和手软。而荀攸却能左右逢源,可见他的厉害之处。
荀攸为曹操出过很多计策,自他起仕之后,先是从中平六年汉灵帝去世,何进辅政,为与中官权斗而清选朝官,重用豪门袁氏兄弟,并征召郑泰、华歆、荀攸等国内名士二十余人,荀攸被封黄门侍郎开始,直至何进败亡,董卓掌权。当时关中多战事,董卓惨无人道,焚坏古都洛阳而迁长安,致使司隶饥乱,引天下名流大夫所共愤,荀攸于是与郑泰、何颙等人密谋刺杀董卓,不料事情败露,荀攸被捕入狱,待董卓死后,才被安然释放,之后弃官归乡,在李傕、郭汜掌权时又被征辟,封任城相不就职,却请求为蜀郡太守,因道路不通滞留于荆州。
满宠对荀攸自然推崇备至,现在曹操劳师远征,郭嘉身体欠佳,他只能寻这位荀攸来商议此事。
荀攸听了河北的消息,顿时道:“伯宁为何还与我商议?立即发兵攻河北便是。”
满宠犹豫不决,道:“公达,吾亦知道机不可失,可是曹公率大军在襄樊,现在留守的军马不过四五万人,现在北上,恐过于仓促,反而会落于下风,更何况曹公未下达命令,我等便擅做主张,怕是不妥。”
荀攸跳脚道:“若是等曹公回来,河北恐要被高谨夺了,现在袁谭、袁尚两个兄弟不睦,正是进击河北的大好时机,伯宁可派一人前去并州见袁谭,与他交好,随后相约起兵,一齐攻袁尚,待夺了翼州,曹公引军回来,再发大军攻幽州,击袁谭,如此一来,河北尽在我手,若再迟疑,恐怕再无良机了。”
满宠仍然有点犹豫,轻易发兵,他是不敢的,他是个能吏,却不是个智谋高远的人物,若是曹公回来,要问罪,他该如何回答,还是守成一些的好。
荀攸见满宠如此,怒容满面,心知定会错失良机,叹道:“竖子不与谋。”便起身离去。
满宠没来由的挨了一顿骂,心里头也很是不痛快,他心里计算,现在已派人去荆州去信,想必只需一月时间,曹公便有回音,三月之内,曹公便能引军回来,现在尚未开春,不宜征伐,正好等待时机,遂不理荀攸的意见,专心等候曹操的回信。,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120章 毒士() 
却说高谨在徐州、青州整顿军马,收纳流民,安养声息了半年,先是听说曹操南下,与孙策争夺荆州,便寻思攻曹操,以牵制其南下的军马。
陈宫道:“孙策、曹操争夺荆州,主公何必干涉,若是曹操引军而回,孙策必然侵占荆州全境,孙策此人亦是枭雄,若是令他在南方独大,将来必是心腹大患,何不如令孙策、曹操鹤蚌相争?”
高谨深以为然,他是畏曹心理在作怪,总认为曹操最强,所以千方百计要想削弱曹操,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现在的曹操实力并非之后那样雄厚,虽然也要防备,可是牵制了曹操却唯独去让孙策坐大,却实在是愚不可及的事。
之后,高谨将目光落在袁术身上,袁术的实力已经逐渐消弱,孙策已经完全脱离了袁术,除此之外,由于袁术的暴戾,整个南阳之地亦出现不少黄巾残余匪患,若是这个时候拿下寿春、南阳、汝南,自然是再好不过。
恰在这时,有二人前来求见,高谨问对方姓名,方知是黄忠、魏延二人,大喜之下,立即出迎,黄忠、魏延未待行礼,高谨连忙止住,道:“二位不必多礼,二位皆是国士,吾当以国士之礼待之。”
黄忠、魏延二人一头雾水,二人远在荆州为将,声名不显,高谨却如此厚待,令人摸不着头脑,不过高谨的厚遇着实令他们感动不已。
高谨即命他们为中郎将,正好青州军刚刚成立,便以黄忠为正,魏延为副,统帅这一路军马。
要知道,高谨手中只有并州、泰山、青州三支军马,其余虽还有白耳营、陷阵营、宪兵营,却都规模较小,高谨一下子分出三成的军马出来给黄忠、魏延,足见对他们的器重,令黄忠、魏延生出为高谨死心塌地之心。
他们从前虽也是中郎将,可是并不显赫,毕竟他们的顶头上司是掌握两州的大军阀,而从前的上司韩玄却不过是一郡的首领,相距千差万别,从前他们手底下只有几千军马,而现在却是三万人,一下子就成了青徐二州的新贵,令人羡慕。
这个时候,河北的消息传来,又来了袁谭的信使,请高谨出兵共敌袁尚,高谨立即召集众将,问众将的意见。
众人纷纷道:“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主公当立即率军北上,若有延误,悔之莫及。”
高谨深以为然,立即点将出征,令关羽、张飞率一路军马为先锋,自己则征集粮秣,随后出发。
这个消息传到许昌,满宠仍是无动于衷,而荀攸却是慌了,寻满宠道:“将军若再延误,悔之莫及。”
满宠犹豫道:“未得曹公命令,不敢发兵。”
荀攸徒呼奈何,恻然而出满宠府,现如今曹军的兵符在满宠手中,他亦无可奈何,正当荀攸失望之极,却有一人前来拜访,问清了对方的姓名,荀攸才知道乃是贾诩,于是令人请进来。
贾诩见了荀攸,哈哈一笑,朝他行了礼,道:“高谨已出兵河北,荀公可听说了吗?”
贾诩在年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汉阳阎忠异之,说贾诩“有张良、陈平之奇。贾诩初时察孝廉为郎,因有病辞官,西还至汧,路上遇见氐人,与其同行的数十人皆为氐人所抓。贾诩为脱身,便骗他们说:“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外甥吓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
永汉元年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贾诩在此时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后升讨虏校尉。时董卓之婿中郎将牛辅屯兵于陕,贾诩便在牛辅军中辅军。
初平三年,董卓被杀,便遣使诣长安求赦。王允为人刚直,但却没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惧,不知所为,准备各自解散,逃回归乡里。
贾诩当时因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