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江山美色》第129章


高谨点头,笑道:“如此说来,这大事算是定了,怕只怕袁谭、袁尚二人得知我们占了翼州,会联起手来,先生可有办法吗?”
田丰沉默片刻道:“丰想起了一个人,此人姓张,名燕,或许可以联络。”
高谨顿时对这人有些印象,于是让田丰介绍,原来此人乃是常山真定人,本姓褚。黄巾起义时,张燕合聚少年为群盗,在山泽闲转攻,到了真定,已经有了万余人的规模。博陵张牛角起事,自号将兵从事,与张燕合军一处,张燕推张牛角为帅。后来张牛角受伤而死,命令部下侍奉张燕,说:“必以燕为帅。”牛角死后,余众都跟从了张燕,故改姓张。张燕剽捍捷速过人,故军中号曰飞燕。
张燕后来势力不断发展壮大,达到百万,号称黑山军,是汉末的一股大势力。张燕与公孙瓒联合,与袁绍多次交战,后被击败,实力稍稍减弱。初张燕降汉廷,汉朝内外交困无力征讨,遂封平难中朗将。
虽说张燕起自于草莽山林,但不可否认,张燕在那个时期无疑是成功的。
首先,张燕和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各山谷都取得了联系,凭借当时不是很强的实力和各种手段使这一带的小头领孙轻、王当等归附于自己,使黑山实力不断壮大,随众不下百万。
接着派人到京都投降,朝廷拜张燕为平难中郎将。虽然说是投降,但以此时张燕的实力,朝廷已经无力征讨,只是给自己谋求一个合法的身份而已。
虽然在这以前,袁绍已经和张燕有过数次交战,但得到合法地位的张燕此刻才被袁绍列为与公孙瓒同等分量的大敌。有句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话一点不假,张燕和公孙瓒一拍即合,建立了对抗袁绍的联盟。但因为张燕和公孙瓒都是立志天下的英雄,对冀州之地各自垂涎,所以所谓的联盟不过是互相的救援,并不能做到真正的通力合作。不然,后世可能看到另外的一段历史。后来公孙瓒败,求张燕救而不及,说明他们的同盟一直维持到最后。
公孙瓒死后,张燕与袁绍的矛盾更加激化,展开直接军事冲突。
值得一提的是张燕取得邺城。张燕趁袁绍攻破公孙瓒的间隙,奇袭攻取邺城,这是他军事生涯的一个亮点。但也迫使袁绍开始与其正面决战。后来袁绍得吕布的帮助,才将张燕打败,但袁绍和吕布胜的定是十分艰难,到最后袁绍也没有彻底消灭张燕。
张燕只能潜伏起来,等待时机。对于田丰来说,这个人无疑是一个助益,他向高谨道:“张燕此人极为狡诈,主公到了翼州,兵多将广,若是派人与他联络,此人必会来降。”
田丰继续道:“只不过丰有一策,可令袁尚、袁谭二人继续反目。”
高谨点头鼓励田丰继续说下去,田丰道:“不如教张燕前去投袁尚,袁尚丢了翼州,如无根浮萍,早晚要败,若是有张燕襄助,他必然认为可短时间内解决掉袁谭,占住并州,再返身来与主公作战,如此,二袁就不会联合了。”
高谨眼前一亮,顿时明白了田丰的深意,如果说袁谭、袁尚二人会联合,自然是到了穷途末路,深知若不合作,整个河北都会拱手相让,要阻止这件事,就必须给予他们其中一个人希望,有了希望,他们才会自信自己能够进一步的强大,从而达到目的。譬如让张燕去投袁尚,袁尚得了张燕数万兵马,势头便可将袁谭压下去,若他是袁尚,那么选择先消灭掉袁谭,在并州占住脚跟,再联络袁熙与高谨交战一决胜负亦可保住河北。
高谨踟蹰道:“先生认为,张燕会助我吗?”
田丰倒是显得笃定:“此人亦是审时度势之徒,眼见主公拥兵二十万,又占了青、徐、翼三州,自然会降。”
高谨道:“好,只是该派谁去联络他。”
田丰道:“让丰去吧,丰不才,愿效犬马之劳。”
渔阳治所内,袁熙独饮自酌着闷酒,脸上发出苦涩的笑容,作为袁绍的次子,他并没有得到袁绍的钟爱,关于这一点,袁熙早有自知之明,所以不管是兄弟们如何争,他也永远只站在幕后默默的看,现如今父亲死了,他并没有从刘氏那里得到奔丧的机会,得到的命令则是继续坐守幽州。
袁熙哪里会不明白从邺城传来的意思,袁尚与他关系虽好,却并不愿意他这个兄弟进邺城,虽然他没有野心,袁尚也不愿意节外生枝,面对这种情况,袁熙亦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
只是,各种流言也产生了,先是听说袁谭与袁尚在翼州交战,随后袁谭败往并州,引高谨北上,直到这时,袁熙才意识到,这一场兄弟的争夺已经超出了界限,极有可能产生可怕的后果。
袁绍自从官渡之战失败后,又是羞愧又是愤恨,以致生病吐血。魏建安七年五月,袁绍去世。
袁绍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袁绍的后妻刘氏偏爱袁尚,经常在袁绍面前称赞他。袁绍想让袁尚做继承人,但没有明白地表示过。他把长子袁谭过继给自己的哥哥,让他去青州担任刺史。
沮授劝袁绍说:“人们经常说,一万个人追一只免子,一个人捉到,其他人就停下来了,因为已经确定了归谁所有。袁谭是您的长子,本该做继承人,您却把他排斥在外,一定会引起祸乱的。”
袁绍说:“我想让儿子各自管理一州的事务,以考察他们的能力。”于是才任命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
逢纪、审配一向遭袁谭记恨,而辛评、郭图则依附于袁谭,都与逢纪、审配有矛盾。袁绍死后,大家都认为袁谭是长子,准备让他做继承人。审配等人害怕袁谭掌权后,自己会被辛评他们迫害,就假伟袁绍的遗命,尊奉袁尚为继承人。
关于这一些,袁熙明明白白,只是他没有想到后果竟这样的严重,若是任其发展下去,这河北的基业就要拱手让给外人了。
只不过此时的袁熙仍没有做过任何的表示,直到翼州失陷,他才大惊失色,心知自己所预料的可怕后果成为了现实,于是他连忙派出了使者,意图去斡旋袁尚、袁谭二人,原本袁熙认为,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他的两个兄弟定然会有所觉悟,双方罢兵,三袁联合起来将高谨赶出翼州,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只不过使者回来,带来的却是另一个消息,黑山军首领张燕降袁尚,与袁尚一道,力攻袁谭,袁谭屡败,退往晋阳城固守,袁尚完全没有理会袁熙的斡旋,反而要求袁熙出兵,共讨袁谭。
“完了,河北完了!”袁熙顿时面如土色,差点一下子瘫了下去,旁观者清,他岂能不明白事出非常,张燕与袁氏彼此仇视了七八年,交战不断,可谓血海深仇,在这个时候却突然投靠了袁尚,这背后隐喻着是什么?袁熙看到了在张燕背后,有高谨的影子。
若他所料不差,这应当是高谨的计策,旨在继续令这一对兄弟打下去,鹤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怪只怪这一对兄弟竟迷了眼,完全不管不顾,宁愿兄弟相残,也不愿共御外侮。
袁熙自然没有派兵去并州的打算,他几乎已经可以预见到袁氏的消亡,再过些时候,恐怕他那一对活宝兄弟的人头就要送到高谨的帐下了,袁熙苦笑连连,此时,他不得不为自己打算起来。
自己该怎么办?袁熙倒是想过几种可能,首先,翼州的粮草供应已经切断,单凭一个幽州是养不活他的军队的,这不需质疑,更何况幽州也并非是善守之地,北有匈奴胡人,东有公孙康,在这种情形之下,凭他一己之力,哪里能够坚持多久。
他倒是想过一个可能,那就是联合公孙康,与高谨对峙。
这个可能并非完全没有可能,辽东政权确实不容小觑,它的创始人便是公孙度,公孙度本是辽东襄平人,后跟随父亲到了玄菟,受到玄菟太守公孙琙赏识,助他就师学并娶妻。建宁三年公孙度举有道,被任为尚书郎,后曾任冀州刺史,地位显赫,但受人谣言,又被免职。直到董卓当道,与公孙度同郡的徐荣推荐其为辽东太守,这时他才得以复出。到任后,公孙度立刻在郡中排除异己,树立威信,随后出兵攻打高句丽。此时,高句丽正当新大王伯固在位,其在过往数十年内多次与汉军交战,攻掠汉边高句丽诸郡。至此时,始为公孙度击服,效力之。新大王于下一年遣大加优居、主簿然人协助公孙度,一同剿灭富山贼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