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股明臣》第95章


对此,杨嗣昌是满心拒绝的,他三次请辞,可崇祯都没有做理睬,于是他只好作罢,入京任职去了。
崇祯将他调到了身边,一上来就把兵部尚书的位子给了他,可见崇祯对他的期望于倚重。
现在内阁既然空了,那崇祯便想着把杨嗣昌补进来。
可这一下可是让廷臣们深感不满起来,因为杨嗣昌是带丧之人,让他进到内阁,大家实在怕他把丧气坏运带给了这个国家。
崇祯刚释放这个讯号,马上就有礼部的官员与东林党的几位理学大师出来反对,直言杨嗣昌身上丧气凝重,恐有伤国运。
对这些神神怪怪的事,崇祯一向都是不信的,反问那些官员:“现在的国运难道还不算坏吗?国内暴动连连不止,女真人入关次次得手,你们真要有算天算地的本事,到不如算算如何把关外的女真人消灭干净。”
崇祯这么说,大臣们丝毫不退让,诡辩说:“现在国运至此,都是因为陛下有先例在前,如果陛下还要执意如此,只会让国运坏上加坏。”
“呵!”崇祯冷笑了一声,他倒是知道大臣们所讲的“先例”是哪个,只是那人今儿个不在朝堂之上。
“好个‘有先例’现在倒是把陈爱卿扯上了,那陈爱卿之前呢?先帝那个时候呢,万历朝时的萨尔浒之败呢,又要怪到谁的头上去。”
大臣们仍然死不松口:“先前是先前,但气运之说却是存在的。”
“好了,不必再说,所谓气运,不过是些时有时无得东西罢了,你们不用拿此来沽名钓誉。”
崇祯直接给这些个人下了定义,不想再听他们胡扯,直接便散了朝。
之后崇祯依旧我行我素,在内阁之上作出了大的调整,内阁六臣全部都换了新人,分别为:刘宇亮,程国祥,杨嗣昌,方逢年,蔡国用,范复粹。
这次组阁不同以往,崇祯帝有他自己的特殊动机。
参照以往,由于长期以来内阁成员多是词臣出身,虽然善于文学造词,但对于朝廷的务实部门缺乏了解,很难真正起到顾问辅助的作用,他想要把中央各主要部门有实际工作经验又通达干练的大臣集中在内阁,形成一个通晓六部公务,有实效的的班子。
经过这次改组之后,首辅刘于亮原任吏部待郎,有吏部工作经验,程国祥原任户部尚书,有户部工作经验,杨嗣昌原任兵部尚书,有兵部工作经验,方逢年原任礼部侍郎,有礼部工作经验,蔡国用原任工部右侍郎,有工部工作经验,范复粹原任大理寺少卿,有司法方面的经验,薛国观原任督察院左佥御史,有监察方面的工作经验。其中刘于亮和方逢年作过翰林,是词臣出身,其余都是出自外僚。
朝臣们,特别是翰林院出身的朝臣们,对崇祯的这次又不按规矩办事感到十分的不满,但由于大家这么多年早已习惯,所以倒也没什么,顶多在下面发发牢骚而已。
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带着丧身入阁的杨嗣昌,这又是个“夺情”的主,以前有个陈渊已经都大家受的了,现在又来了个杨嗣昌,也不知道是什么脾性。
按照内阁的规矩,辅臣的排列顺序都是按照先来后到的原则,现在杨嗣昌虽然只是三辅,但只要他能够熬走前面的那两位,那他毫无疑问要坐上内阁的头把交椅。
一个都六亲不认的“夺情”之人作上首辅,这大家能够接受吗?能接受大明的第二个张居正吗?
纵使大家很不能接受,可又是无可奈何,因为这都是崇祯皇帝的选择,有这条粗大腿抱着,任谁也动不了杨嗣昌。
一切都是因为皇帝的任性,与明朝的许多奇葩皇帝一样,崇祯的任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奇葩的,但令朝臣们万万没有想到,这还只是崇祯帝奇葩模式开启的第一波。
在杨嗣昌被提到内阁之后,他原先的位子,兵部尚书的大位就空了出来,对此崇祯也早就物色好了人选,他准备让原宣大总督卢象升来做,可不幸的事,卢象升的父亲也去世了,他也要服丧。
对此,崇祯不屑一顾,既然已夺了杨嗣昌的情,那随便也把卢象升的情也夺了吧。
而另一方面,卢象升上来之后,他原来的宣大总督也被空了出来,于是崇祯又物色了陈新新甲来做。
可有谁能够想到呢,此时的陈新甲的父亲也死了。
嗯……
不用说,都夺了两位了,也不差陈新甲一个,于是又一个孝子要来先侍奉君主了。
这下朝臣们可是炸了锅。
这都没发弄了,连夺三人情,这简直就是把传统的人伦大教当作儿戏啊!
于是一封封的奏折不断地递了过来,全都是在说崇祯夺情事的。
有的轻言漫语,对崇祯好生劝告,有的则言辞犀利,直接就指着崇祯骂了。
本章完
第130章 杨嗣昌来访() 
“看看,看看,看看这些人说的,居然把朕比作隋炀帝杨广那样的暴君,简直是岂有此理。”
崇祯龙颜大怒,一旁侯着的杨嗣昌赶紧低下了身子。
今天他是受召来与崇祯对奏的,却碰巧遇到了崇祯在批阅奏折,这些奏折先经阅他们内阁,有什么内容他起先是早知道的,其中有几个言官的确是行言放肆,内阁的其他人都建议说不要传上去,而杨嗣昌却是坚持要交到皇帝哪里,他就是要那些参奏他的人好看。
果然,崇祯在看到这些奏折时脸都气歪了,看来预期效果还是不错的。
但在这件事上,杨嗣昌却要表现得站在大臣们一边,迫不得已的样子,这是一种态度,意表演给崇祯看,抒发自己的委屈,这样皇帝才会愈发信任和维护自己。
他毕身道:“陛下,这人伦道理,臣却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也怪不得大臣们多嘴了些。”
崇祯不高兴:“什么你做的不好,他们白纸黑字的,明明处处在写朕的不是,这样的敢言直建,还真是朕的好臣子呢!”
“我看陛下还是放我回去的好,免得大臣们再说什么更难听的话了。”
崇祯微微皱眉,“怎么杨爱卿,连你也开始怪罪朕了?我说你们能不能先暂时放下自己的家事小情,现在国事危难,你们就不能为大明分忧,为朕分忧吗?”
见崇祯误会了自己的意思,杨嗣昌赶紧跪下解释道:“并非臣不愿为大明分忧,为陛下分忧,实在是现在我在朝中一日,朝中的众怒就很难平息啊!”
崇祯不屑一顾,“什么众怒难以平息,朕看他们只不过是吃饱了没事干罢了,他们既然敢上奏来胡搅蛮缠,就应该想到后果,朕是绝不会放过他们的。”
得,目的达成,杨嗣昌的一大忧虑解开了。
崇祯接着道:“好了,你起来吧!也不要在这些杂碎们身上在纠结什么了,今儿个朕找你来是想听一听你对当下朝政的见解,你现在也入了阁了,接下来要如何施政也应该有自己的打算吧?”
杨嗣昌起了身,回奏:“其实大明这些年来实施新政改制,已是初见成效,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国家稳定方面却还是有些问题,西北中原之处尚还存在着不少的大贼,臣建议在这方面朝廷应该多下功夫才是。”
崇祯帝又问:“那辽东的鞑子该如何解决?”
杨嗣昌恭身:“陛下,恕臣直言,攘御外敌者必先治内,古今以往多少大朝大国,其灭亡都是先从内部开始的,如今天下的大势好比是一个人的身体,京师是头脑,宣府、蓟镇等边防是肩膀,黄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地区是腹心,。一个人身上最重要的地方便是腹心。边疆烽火燃于肩膀,对身体的危害甚急,流寇作乱于腹心之内,对身体的影响甚深。紧急的固然不能谋划迟缓,而影响至深的更不可以稍有忽视。如果腹心安然,脏腑无恙,就可以输送精血,运行骨骸,以拥戴头脑,护卫风寒于肩膀之外,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所以臣以为先安内然后可以攘外,必先可以足食,然后可以足兵,必须保护民众才能够荡平流寇。这是今天辩证施治的根本,不是敢缓言攘外,因为急切于攘外,才不得不先安内。”
崇祯听了感觉甚是有道理,于是又问具体的细则,杨嗣昌简练的概括道:“议和外族,平定内乱。”
……
杨嗣昌入阁之后,虽不为首辅,但由于崇祯帝对他十分的依赖,所以于首辅来说,除了名号之外,也大差不差了。
所以,整个内阁基本是在围绕着杨嗣昌一人在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