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绅弄鬼》第970章


?000年之间。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都出土过年代久远的万字符。可以说万字符是一种世界文化现象,那是远古祖先留给后代的最宝贵的遗产。亚欧板块运动时出现了大洪水,地中海北部岛屿下沉了。米诺斯和拉达曼提斯也下沉了。如果当时的人类没有亲历神战,从领袖古神那里了解到地球的板块运动,他们能杜撰出一个这样的世人现在才知道的地球板块运动的神话吗?所以,这是先民的亲身经li,上古本就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只不过那时候的上位者不是人类。那么“天不兼覆”呢?天不兼覆,就是说天破了,所以天不能完全覆盖大地。天会破吗?在古人看来,天确实是破了。
为什么?因为天上有东西掉下来了。什么东西?陨星或慧星!神战导致天上有天体掉下来,譬如我看到的流星箭雨,不是天破了又是什么?所以才有女娲补天!“地不周载”呢?大地不能完全承载万物。这是什么意思?大地承载不起啊。就是说有山川沉陷了,甚至可能有幽都所在的大陆沉没了成为海底遗迹!“火爁炎而不灭”呢?火,可能指天火,也可能指地火,当然也可能是森林、草原火灾。
天火不是霸天虎,就是陨星燃烧降下的火;卦象地火明夷最初就是指火山爆发;有天火、有地火,当然免不了森林、草原火灾。所以“火爁炎而不灭”。从《淮南子》记载的“积芦灰以止妊水”这一句来看。芦灰是什么?一直不明。其实它可能是火山灰,当时可能出现了类似于核冬天的火山爆发现象。“水浩洋而不息”呢,这就是大洪水了。但从女娲洪水后尚能炼铜这一描述来看,这次洪水对于古猿相当于传说中的灭世大洪水,但还不足以吓阻古神,接下来的战争愈演愈烈。“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可见一斑,古神或者化身原型,或者统帅麾下混血种和部族,征战天xià,他们也就是修蛇、大风、凿齿等部族的祖先神。而世人看到的《山海经》是对原图画书编译后的结果。编译者当时的四极不是图画书当时的四极,而是四极极移,古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时代,所以,《山海经》译成神话时需要对原图方位订正。校订者保留了前人极移前的记录,又将极移后的方位订正并冠在每一座山的前面,并加上了里程。这样的例证在《五藏山经》中所在皆是,如果理解不到这一点,一味以当今的方位解读《山海经》,如此,是不可能复原《山海图》的。
《山海图》最初的记录是通过图画的形式刻在玉石版上的。在中国古籍中,黄帝、尧帝、大禹都有发现史前玉石版的记载。按照《初学记》、《御览》、《帝王世纪》等书记载:“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水,七日七夜色,鱼流,始得图书。”这是黄帝时发现史前图书的记载。又据晋朝张华《博物志》记载:“帝尧在位,圣德光洽。河洛之滨,得玉石版方尺,图天地之形。又获金璧之瑞,文字炳列,记天地造化之始。”张华是晋代最博学的学者,他肯定是看到了常人没看到的资料。《博物志》的记载表明,帝尧之时,在河、洛一带发现玉石版,上miàn铭刻了天、地的形状,又发现金色璧玉,上miàn有文字,记载了天地形成时的情况。玉石版方尺“图天地之形”,“地之形”好理解,就是地上神国版图。天之形是什么?天有形状吗?“天之形”就是天象图,也就是星相图。“金璧之瑞,文字炳列”,这分明是上古文字图书,需知《博物志》所述帝尧发现的是文字书,不是图书——上古之图书就是以“图”画成的书,它和后代的“图书”概念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在帝尧之前就有文字了……现在我知道,那是那些天外种族所在维度的维度通用语演化而成。
而这些玉石版和金璧,就是《山海经》的资料来源。黄帝之后的尧帝、帝禹都继承了这一传统,将当时的历史地理及其它知识刻上玉石版,藏之名山,沉于河洛,形式上是封禅或祭河,然而实际上却有意无意中保留下了上古秘辛。这就好比在没有隐私权的时代,一个人要给恋人写情书:“梅兰,我爱你。”他因为不希望公之于众,又要表达信的内容,他会怎么写?他可能会画一枝梅,画一朵兰花,又画一只鹅,一片艾叶,一块泥土。
不明就里的人自然不知所云,但是从寓意上世人就可以知道,原来信的内容是“梅兰我爱你”。当然,他也可能画一把戈代表“我”。这就是中国古史相传的“河图玉石版”。祖先们留下玉石版,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辅助记忆。世人收集到河图玉石版,就加以整理、修订,如此年复一年,代复一代,从绘图到结绳记事是进步,但这样的记载多了,人们可能会觉得画画太麻烦,就将画不断简化成图案。时间久了,图案就慢慢固定下来,这样就形成了文字。所以,文字记录的其实是语音,语义是通过语音实现的。任何地方,包括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在内,只要有文字,它最初一定是象形图案,而且是表音的象形图案。哪怕是南极洲,如果发现了远古文字的话,它也一定是表音的象形图案。这是人类文字发展的规律。
由于图案符号最初都是表音的,后来图案不断简化,如果一直按此模式发展下去,就会线性化形成拼音文字,如西方的拼音文字就是如此。西方文字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彻底,最终创造出一种摆脱了线条,摆脱了形和音的语言——这就是计算机语言,所以计算机首先出现于西方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中国文字就不同,它在最初拟音图画的基础上,最后走上了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书”的道路,最终形成了世人现在看到的文字。东、西文字从此分道扬镳。但纵然如此,无论西方的拼音文字也好,中国的文字也好,最终还是要通过音表现出来。离开了音的人类文字,不是计算机符号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文字记录的其实是语音,只有通过语音,世人才能得到语义。这一点世人可以在实际生活中看到。譬如一个不识字的人看家书,他横看竖看都是看不懂的,但是如果有人读给他听,他马上就明白了信的内容。再如我看到的抗日神剧中,有的首长不识字,首长说一句“念”,下面的人就念给他听,首长马上明白了文件的内容,并据此发号施令。由此可见,文字记录的并不是义,而是音,义是通过音来实现的。
哪怕是文字已经成熟了的先秦古籍,如果不了解字音,要理解字义是不可能的。例如,中国古籍中很多字,世人都认识,但是世人不知道它的意义。为什么?那是因为世人不知道它的确切一种。举个例子,《左传。宣公三年》所述:“昔夏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这一句最后的“用、协”和“休”是什么意思?因、和、佑啊。为什么是因、和、佑的意思?那是因为古时它们是同音字,而且是中国南方的语音,在粤东俚僚土话中,“用”与“因”、“协”与“和”、“休”与“右”均同音,属同音通假。只有到了信息时代,语言才可以脱离形和音。但这是机器的语言,是机器的符号,不是人类的文字符号。人类的信息,最终是要通过音来表达的。除非人类发展到了显意识传感,人类才可以彻底不依赖语音。人类的语言,无论拼音文字还是象形文字,一定得通过音,才能得到义。音和义的关xi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一定的音就代表一定的义,音是义的载体,义,意是通过音来实现的!
图画书,图书出现以后,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就是图画,图画实际充当了录音机的功能,图画表现的是音,由音而生义,所以理解上古图画书一定要从音上理解。一个浅显的例子是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译。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至少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形成,几百年来,欧洲学者一直在设法破译埃及纪念碑铭文上的象形文字,一直不得其门而入。直到1822年,一个叫吉恩。弗朗索瓦。商博良的青年就是从埃及象形文字的图案所代表的发音,开始破译古埃及帝王名zi,最终取得突po,成为古埃及语言学之父。《山海经》的文字,大量的是对图画的描述,表明《山海经》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