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绅弄鬼》第983章


帝的祖族,虽然究其祖源,二者之祖族虽然同称神民或三曼,然而一属炎帝族,一属黄帝族,族谱上是不同的。但作为炎黄子孙,已经密不可分。
然而……他们却留下了一个大祸害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就是漫长岁月中延续至今的极移。自生命起源到现在的数十亿年间,地球上大约出现过数十亿个物种,而现存的物种只有大约数百万个。也就是说,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物种,90%以上都已灭绝。没有一个物种能够永世长存,现存的物种以后也会一个一个地灭绝。物种灭绝是一个一直在发生的过程,大部分约占三分之二的灭绝是由于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环境的变化等进化因素,分散地发生的,这被称为背景灭绝。但是,剩下的三分之一的灭绝是集中发生的,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遭遇了祸从天降的物种大灭绝。神战导致的物种大灭绝甚至让地层中的化石分布出现了断层,某类群的化石完全消失了,而被新的化石类群所取代。地质学家根据古生物化石类群的更替现象来划分地质年代,把地质年代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时期,每代之下再分为几个纪。古生物化石的更替现象在代与代更替时表现得最明显。
从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二叠纪,到中生代的第一个纪三叠纪,化石分布存在着最显着的跳跃,表明生物史上发生了最大的一次灭绝:在古生代大量存在的三叶虫,到二叠纪末期约亿年前,再也找不到了,而且96%的海洋生物物种也都灭绝了。从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白纪,到新生代的第一个纪第三纪的化石分布变化也非常明显,这一次的物种大灭绝规模虽然比不上三叠纪大灭绝,却最为著名:在中生代盛极一时,曾经主宰大地两亿年的恐龙,到了白纪后期约6500万年前,完全不见了,同时灭绝的还有大约70%的海洋生物物种。生物史上的大灭绝并非只有这么两次。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一项研究表明,生物大灭绝在历史上共发生过大约23次,大约每2600万年发生一次,似乎具有周期性。对于物种大灭绝的发生是否真的如此频繁和有规律,还有争议。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也认为至少有5次物种大灭绝是非常明显的。物种大灭绝即使不是有规律的周期性现象,也是反复发生过的。那么,它为什么会反复地发生呢?我知道就算说出去,也没人信,就算是我自己,恐怕也无法接受人类只是一群炮灰古猿部族演变而来……
就算是我拿出《山海经》又如何?现在已很少有科学家怀疑,在6500万年前曾经发生过一次惊天动地的陨石大碰撞。但是,在那个时间段发生过陨石大碰撞,并不等于就是它引起了物种大灭绝。在其他地质时期也有曾经发生过陨石大碰撞的迹象,但是当时的化石分布无任何异常。不少科学家仍然坚持认为,火山频繁爆发、气候变化或哺乳动物的兴起才是恐龙灭绝的主要因素。而其他的几次大灭绝,排除神战因素,世人连发生过陨石碰撞的迹象都难以找到。物种大灭绝是不是还有别的更普遍的因素?如果世人能够统计各个地质时期物种灭绝的规模,说不定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但是即便古神没有有意无意湮灭证据,一个物种的化石数量往往非常稀少,对它们进行统计容易造成误差,如果统计属相似的物种组成一个属,或科相似的属组成一个科的灭绝情况,就要准确得多。
这是个极为烦琐的工作。芝加哥大学古生物学家塞普科斯基在图书馆泡了十年,统计化石数量最为丰富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各个属、科产生和灭绝的时间。那个伟大意志给我看到了这些秘而不宣的科技前沿:他这项工作完成后,又激发了其他人去统计其他类群的古生物的情况。把这些数据汇合在一起,计算各个地质时期灭绝的科的数量。不出所料,通常灭绝的规模不大,但是时不时地会出现灭绝的高峰,最高的五个峰对应着最大的五次灭绝。这样的结果似乎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是当有两位物理学家换了个角度分析塞普科斯基的数据,统计灭绝规模的分布情况,有了出乎意料的发现:灭绝规模每增加一倍,发生的概率就减少为四分之一。这表明生物灭绝和地震、森林大火、沙堆崩塌一样,发生的频率也遵循幂律。当世人见到大事件时,总是习惯于认定它必然是由某种特殊的原因引起的。但是世人以前介绍过,幂律表明,大事件的发生因素与小事件的发生因素相同,它们的出现纯属偶然,是处于临界状态的系统发生连锁反应的结果,并没有特别的“大”因素。
当世人挖空心思要为物种大灭绝寻找特别的科学原因时,也已误入歧途,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无法接受一切都有无形的手在操作,更不肯承认因为远古的极移,全球生态系统和地壳、森林、沙堆一样也处于临界状态,物种大灭绝和背景灭绝的发生因素并无不同,是普通的进化过程中一个罕见的,但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结果。感谢四大基本力的发现,矿物可以记录过去磁场的方向。科学家利用这一点,发现在地球45亿年的历史中,地磁的方向已经在南北方向反复变化了数百次。然而,地球的磁极在最近的78万年中都没有发生反转,这段磁极稳定的时期相对于通常25万年1次的反转频率要长了很多。
不过,科学家们利用最新的卫星观测数据已经发现,地球的主要磁场自从1830年首次测量以来已经减弱了10%。这个消退速度比在失去能量的情况下磁场自然消退的速度还要快20倍。虽然德国地磁专家克里斯坦森表示,根据计算,即使失去能量,磁极也要经过10万年才会自行消失。目前观测到的地球主要磁场强度快速减退,意味着一种新的磁性在产生的同时,也在破坏着原来的极性。地球磁场是由地球动力支配的,他们根据这一理论发展的计算机模拟系统发现,地心周围的液体物质,总是处在不稳定状态,以非常缓慢的速度转动,一般大约每年移动一度。然而在受到某种干扰时,这个速度会变得越来越快,使原有的磁场偏离极地越来越远,最后发生南北极互换的现象。
我的怀疑不是空穴来风,地心偶极子的磁矩,地球基本磁场随时间的缓慢变化现象,最早是由英国吉利布兰德于1635年从伦敦的磁偏角变化中发现的。随后,其他许多地方也观测到同样的现象。因此,长期变化是全球性大尺度的地磁现象,但没有人相信这是古代文明的杰作,通常认为其场源应在地球的液态外核。长期变化现象为地球深部和液核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线索,是地磁学的一个重要课题。长期变化也常用等变线来表示。1947年维斯廷,绘制的1942…1945年的世界地磁长期变化图是最早的一幅较为完善的等变图。等变图上有几个变化较大的中心,某些地方是正的变化,某些地方是负的变化。长期变化现象也表现在不同年代地磁场的高斯系数上。高斯系数的年变率,g嬘,h嬘通常是利用地磁要素的年变率由球谐分析方法计算出来的。从1980…1985年的长期变化的高斯系数可以看出,п1项所占的比例不如基本磁场那样大,这说明非偶极子磁场的长期变化更为显著。长期变化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比基本磁场更为复杂,特别是有可靠的地磁记录的历史很短,还不足以揭示出长期变化现象的许多规律。
长期变化现象的主要特征是偶极子磁矩的衰减和非偶极子磁场的西向漂移。近百余年地球磁矩几乎以等速率单调衰减,每100年约衰减5%;非偶极子磁场的西向漂移速度约为每年0。2°所谓见地磁场长期变化。地磁场起源问题是地球物理学的基本难题之一。自1600年吉伯提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石”以来,地磁场起源的研究已有近400年的历史,至今未获得圆满结果。历史上虽提出过许多假说,但都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现在公认自激发电机假说最为合理。自激发电机假说主要是阐述了液核所谓导电流体运动同磁场相互作用而维持磁场的过程。它包括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液核运动的能源问题,另一个是什么样的液核运动与磁场相互作用才能维持地球偶极子磁场的特征。这些问题均涉及到地球演化和地球内部的物理状态,要在目前获得满意的解释仍然是困难的。
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和虎青岚可能是所谓古神文明的最后生存者,我和她身上肩负着巨大的使命。可以确定的是,她的祖先神白虎神很早以前便已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