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变了大明》第204章


他身边的一名文官看到这样的场面,立刻怒道:“天子年轻气盛,难免求治过急。可李起元、熊廷弼等人,不能抗拒乱命,以致九边动荡,社稷有倾覆之危,其罪实在当诛!”
这武将闻言,却是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官军都变成这样,难道不正如天子说的,大明已经朽了,继续这样,不加以整治,得过且过下去,大明的江山社稷,就不会出问题了么?
把问题拖下去,总爆发之后,到时候死掉的人,只会更多吧。
对文官的畏惧,还存留在这名年轻的武将心中,他也只是想想,没有敢说出来。
叛军四处烧杀抢劫不说,起兵讨逆的,也是一通乱抢,整个宣大迅速就变成了人间炼狱。
同时,山西镇却是态度有些诡异,靠近大同的地方,也算是跟着一起乱了,倒是太原附近,保持了平静。
宣大发生兵变后没多久,西北也是乱作一团。
不过,那边王爷多,又离京师远,感受到的军事压力不大,各镇之间也是互相不服气,榆林镇将门多,要当老大,其他各镇却是不同意,然后整个三边各镇,就把各种藩王都推了出来。
很自然的,宣大发生过的事情,也一样在西北重演。
与此同时,河套蒙古诸部。
一名台吉笑道:“南朝皇帝小儿乱来,明国已经乱了。不少明将,都送信于我,助他们取得江山。”
“明人内乱,正是我们入关抢一把的好机会。”
“抚赏才几个银子,对,去抢一把。”
趁着大明内乱,套虏数万入寇西北。
宣大和三边的大乱,此时还没有传到内地,因为大乱整个西北和山西与京师也已经断了联络。这些地区许多没有背叛朝廷的官绅们,此时都在奋笔疾书,要求皇帝平叛,然后诛杀李起元和熊廷弼等人,以防其他地区也发生变乱。
第229章 90。御驾亲征() 
对于这一场必然会发生的叛乱,朱皇帝早就做好了各种准备。
在叛乱之前,大规模的物资调动就已经开始,在居庸关后方的昌平,早已经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和弹药等物资。
宣大叛乱前夕,朱皇帝就把京师防御大权,交给了副总兵贺虎臣和掌控城内警察的李邦华,留下了两万羽林军守备京师,带着两万多勇卫营新军和从各地抽调出来的5个团一万多人的羽林军,西进昌平。
除开留守蓟镇的兵马,勇卫营此番是全军出动,共计9个步兵团、两个骑兵团、两个骑步兵团,羽林军出动了5个团,一个辎重团,合计兵力高达3。6万人,发动民夫7万多人。
征发的民夫,其实都是先前京营士兵和权贵们家的奴婢,倒是不会对北直隶的粮食生产产生什么大的影响。
京师这样的大动作,当然是瞒不过城内的官员们的。
在皇帝出发前,左都御史孙玮就带着大批文官前来拦驾。
“陛下可是要御驾亲征?”
“孙卿不必多劝,朕自有主张。”
“若陛下执意要亲征,还请先从老臣的尸首上踏过去!”
朱皇帝一脸无奈地看了看面前跪着的群臣,摆了摆手,随即一大波的东厂番子就出现。
“你们要干什么?”
“放开,你等置陛下于险地,若有不测,你等九族都不保!”
服从命令的,倒好说,只是被番子们拖到一边,像孙玮这样的死硬分子,直接就一条干净的湿毛巾蒙住了口鼻。
首辅李起元看着晕倒下去的官员们,神色有些怪异地问道:“这是蒙汗药?”
“恩,学名乙醚,休息一阵就没事。”
李起元闻言也不再多说什么,皇帝和他商量过,御驾亲征这事没有妥协的余地,他可不想被蒙汗药放倒。再说了,这位皇帝是个知兵的,后勤准备得很充分,军队动员速度虽说不比土木之变前慢,但这只军队,除开羽林军稍差一点,整体的军纪都是极好的,按照这位的理解,也是不会失败的。
此番亲征,首辅李起元等文官随行,次辅孙承宗留守,信王朱由检监国。
当然,这种监国不是真给他处理政务的权力,甚至中枢的文书都不会给朱由检看,中枢实际上跟随皇帝出行。
在居庸关,朱皇帝稍作停留,参观了一番雄伟的长城。
“此番朕若是将九边整肃完成,大明便再不需要修筑边墙了。”
“陛下,何出此言?”
“元辅可知,俄罗斯国?”
“臣在国家地理等杂书上看过,该国一路东征,日后必成我大明之患。”
“朕以为,我也大明也可学习俄罗斯国。蒙元岭北行省,苦寒之地也,该国都能逐步征服,取毛皮之利养军。漠南草原,难道还不如岭北?该地可放养朕得自泰西的美丽奴绵羊,取羊毛织成保暖的毛衣。我大明如何不能取之,收为郡县?”
新品种的羊,李起元是见过的,也见识过皇帝当宝贝的毛衣,对这类有用的玩意,这位首辅和大明的士大夫们当然都是极为喜欢的。
不过,一听皇帝的远大计划,李起元顿时就有些头疼,这位皇帝说好听点是雄才大略,说得不好听点,就是好大喜功。这塞北草原,哪里有那么好征服,他现在只希望这位不要和汉武一样发疯。
“陛下,此事,当从长计议。”
“夷狄之畏我者,火器也。征服草原,还是得着落在火器与泰西棱堡之上。广建棱堡要塞,则守兵不需多,千里运粮,粮草消耗必不会多。如今,大明已经有了以耗费钱粮最少的法子征服草原。元辅的顾虑,朕自是知晓,不会再有永乐朝一般,发兵十数万,竭尽民力北伐之事的。”
征服蒙古,最大的问题,就是驻守兵力,有了火器和简易棱堡当然一切好说。就现在的蒙古人,连铁器都不能自造,更不要说火炮,在草原上建设的堡垒线,花销也不会太大。
当然,现在还不是最佳时机,等到九边的军政问题都解决了,九边大军起码要有防守之力的时候,那时大明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掉蒙古问题。
李起元闻言,也没再多说什么,军事上东西,他其实也不懂。
二月底,大军出居庸关,向宣府进发。
大军进入延庆府和保安州地界之后,完全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许多武将已经带着家丁,跑去了宣化,把失去了建制的营兵们都丢在了原地。也是幸亏,这里的怀来兵备张宗衡和一些武将没有逃跑。
到了榆林驿堡,朱皇帝就见到了前来接驾的宣府镇文武。
“罪臣张宗衡,叩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看到这帮人,朱皇帝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让他和一众文武平身。
见完了怀来这一路的文武,朱皇帝便和李起元讨论了下,对张宗衡的处理。
在研究了下东厂上报的情况之后,李起元说道:“张宗衡此人,为人贪鄙刚愎,多有侵吞军饷之事。臣以为,念在其有功的份上,宜暂且调回京师。”
朱皇帝想了想,能向自己服软的,总不能现在就推到敌人那一边。反正,等把九边的军队都整肃完毕,有的是秋后算账的时候。
“那便如此吧。”
对那些敢留下来的武将的处理,也相对简单。
这些人,基本都是没犯什么大事的,最多就是随大流贪污军饷,残杀士兵之类的事是没做过的,他们也明显是做好了遣散家丁,退还侵占军田的打算。
对于这些人,朱皇帝当然也不好下重手。在当下这么个环境下,犯错误才是正常的,不犯错误的武将是异类,也根本混不出头。这样一群人,品行已经算是不错的。
接下来,按照惯例,自然会有对他们的考核,考核通过了,就能继续留在军中。
到达土木堡的时候,朱皇帝稍微停留,和一众文武大臣去拜祭了阵亡将士们。
好吧,随行的文武大臣们都觉得皇帝这么干挺晦气的,因为他们如今的行军路线,和土木之变时简直是一模一样。
在前往土木堡的路上,朱皇帝突然说道:“朕知晓你等在想什么,放宽心,朝中如今没有王振,再多给顺义王一个胆子,他也是不敢请朕去北狩的。”
大臣们闻言后,还能说什么,面对这么个不着调的皇帝,他们也很绝望啊。
在拜祭完阵亡将士之后,朱皇帝不无感慨地说道:“武庙之后,亲征的,也只有朕一人了吧。”
一众大臣,都没有搭腔,对皇帝?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