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越坡之蛟龙入海》第15章


到了门口,大门开着,但堂屋里没人。我站在门口敲了敲门,对着里面喊道:“大头领在家吗?”
听见里面屋子里传出一声“在的”,大头领马上就从里间屋子里走了出来。
看见是我,忙道:“胡先生啊,昨晚睡得可还好?我们这山上条件简陋,如有怠慢,还请胡先生多多包涵。”
我连连道:“睡得好,一觉睡到了大天亮,这里虽说是山上,但条件已很不错了,大头领你不要太客气了。”
大头领又道:“胡先生可吃过早餐了?”
我道:“吃过了,一起床,我就叫罗仁,他就给我都安排好了。”
大头领道:“罗仁?”
我忙道:“就是‘骡子’,他都十八岁了,也没个正经名字,我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罗仁’。”
第10章 仗义救人() 
大头领听了“罗仁”这个名字的来历,对我道:“罗仁,这个名字起得好。我也是看这孩子可怜,他家三代人都在我家当佃户,可是现在亲人都去世了。所以让他跟着胡先生历练历练,兴许以后还有出息。”
我道:“那就谢谢大头领给我找了个小跟班的。”
刘聚笑道:“胡先生太客气了,这小子能跟着你,也是他的福气。另外,今天早上,三路人马都已安排妥当,顺利出发了。金安带着几个人去了韭菜山,蓝玉也去县城了,另外,我让杜黑子亲自带着几个人,下山买牲口去了。金安这一路估计下午就要回来了。”
我道:“大头领安排得井井有条,我用曼陀罗花研制麻药的时候,你得再给我安排几个人帮忙打下手。”
刘聚道:“这个没问题,金安那一路几个人回来后,我让他们随时听你调遣。”
我道:“那好。不过,大头领,昨天发生的事情太多太过仓促,好多事情我还没弄清前因后果,比如,常遇春受伤时的具体情况等等,你能不能跟我好好说说。”
刘聚道:“这没问题。”便朝着里屋喊道:“夫人,快沏茶。”
一会儿功夫,那王氏端着个托盘来了,里面放着两杯茶。她把茶放好后,又朝我行了个礼,就进里屋去了。
这时,刘聚也打开了话匣子,跟我讲起了这事的前因后果。
这事还得从他们小时候说起。刘聚生于元至治二年三月(壬戌年,公元1322年),常遇春生于元至顺元年三月(庚午年,公元1330年)。
刘聚出生在定远县一个殷实的家庭,祖上传下来有几百亩良田,当然他们自己不种地,都是租给佃户种,或者是请长工种,比如罗仁家原来就是他们家的佃户。
可以说,刘聚出生的家庭,不说是个大地主,起码也比一般的小地主要厉害。
小时候的刘聚人很聪明,但很顽皮。他父亲本想让他读书,他虽然也念了几年书,但心思根本不在书本上。对刀枪棍棒、骑马射箭之类的东西倒是兴趣很大。
因此到了十五六岁,也只能算是粗通文墨,但生得却是膀大腰圆,实是一条威风凛凛的大汉。
常遇春出生的家庭比起刘聚就差远了,如若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只能用“贫寒”。
公元1330年,常遇春出生在定远县西边的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
其先祖是南宋时期,为躲避宋金战争而从北方迁居到怀远县。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家里还有兄弟姐妹数人。
因为是躲避战乱迁徙而来,自然也就没什么家业,常家数代都是靠给地主种地维持生计。
常遇春8岁那年,安徽境内发生了持续2个多月的干旱,常家租种地的收成不好,虽然东家也减免了一些粮租,但交了租之后,家里基本没什么余粮了。
常六六和高氏一合计,决定把常遇春送到大户人家去做长工。
一来可以换点粮食维持生计。二来也是因为常遇春从小就聪明伶俐,窝在这个穷家一辈子,也难得有什么出息。不如让他去大户人家见见世面,说不定将来还能有所成就。
但要送到大户人家,也得找个厚道人家,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可不能往火炕里推。
常六六就到处去打听,看哪个大户人家要招小孩子做长工。
在怀远县找了个把月,也没找到满意的。不是人家觉得这孩子太小不顶事,就是他觉得东家太刻薄,怕孩子吃亏。
最终,打听到邻县定远县刘家不错。刘老爷为人厚道,从不亏待自家的佃户、雇工。而且刘老爷是想给自己16岁的儿子找个小书僮、小跟班。
常六六一看,这不错。当书僮就有机会自己也读读书,不求将来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求能粗通文墨,不象自己是个“睁眼瞎”就行了。
很快,常遇春就被送到了刘家,做了刘聚的小书僮。
要说刘家也真是不错,不论是刘老爷子,还是刘聚,对常遇春还真不错,从来就没有因为他是穷人家的孩子就看轻他。
另外,也是因为常遇春本人生得机灵,讨人喜欢。
刘老爷子本来是打算给儿子找个书僮伴读,但这对刘聚可没什么用。该干什么继续干什么,反而是拿常遇春当成了小玩伴儿。
刘老爷子就这么一个独子,也拿刘聚没办法,就由着他了。
在刘聚的耳濡目染之下,常遇春不仅认得了一些字,也跟着刘聚学起了刀枪棍棒、骑马射箭这一套。
而且,常遇春在这方面还很有天赋,什么东西一学就会。用中的话说,那就叫“冰雪聪明、骨骼清奇,真是百年难得一见的武学奇才。”
刘聚比常遇春大八岁,如果按照中国传统十二生肖的相合相冲之说,他们的生肖相合。
他们都是三月中旬出生,生日只差三天。按照西方的星座学说,他们俩应该是一个星座,所以性格方面有太多相似之处。
因此,也不难理解,虽然他们差了八岁,为什么两的关系有这么融洽。
转眼就过去了两年,这时的刘聚已十八岁了,常遇春十岁了。
也就是在这一年,他们遇到了一件足以改变他们一生的事。
这年九月的一天,天气已较凉爽。一大早,刘聚拉起还在被窝里的常遇春,说今年天气不错,哥俩儿一起去山上打猎。
常遇春一骨碌爬起来,胡乱擦了把脸。两人吃了点东西,带了点干粮和水。然后牵上刘聚的枣红马,带上弓箭便出发了。
也就个把时辰,约是巳时时分,他们就来到经常打猎的这片山上。
常遇春牵着马,刘聚背着弓箭在林子里转悠了一大圈,没有什么发现。偶尔只有一只野兔、野鸡的出现,但林子太密,还没张弓拉开架势,猎物就跑得没影了。
看太阳光景,已到了午时,哥俩也转得累了,就坐在一个大石头上,喝水、啃干粮。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渐渐地由远即近。哥俩站在大石头上向声音传来的方向张望。
只见远处有一骑飞奔而来,后面约相隔一里的地方,有一队人马在后追赶。
一时哥俩也搞不清状况,在这大石头上太显眼,哥俩赶紧跳下来。
刘聚、常遇春忙着将枣红马牵到树林中,找了个既便于观察,又利于隐蔽的地方探出头来观望。
须臾,前面那一骑离他们藏身之地只有约一里远,看装束,是汉人。后面追的那队人马,是官兵无疑,但还不清楚是蒙古人,还是汉人。
他们正看得出神。忽然,前面的汉人双手松开缰绳,双腿夹紧马肚,左手持弓,右手从背上的背筒的抽出一根箭,搭在弦上。一扭头,一侧身,“嗖”的一箭放出去,追在最前的官兵应声倒地。
这汉人,忙又转回身子,抓起缰绳继续策马狂奔。哥俩看得都惊呆了,隔着这么远,在马上还能射这么准,这人也太厉害了吧。
正在二人吃惊之际,那汉人已经就在眼前了。
这时,他们才看清,这的确是个地地道道的汉人。但他左肩上还插着一根箭,肯定是被后面这队官兵射的。
但这人胸前还绑着个大包裹,隐隐约约觉得里面象是个孩子,有个小脑袋伸在外面。
那队官兵刚才被射死了一个,追赶的速度就稍微放缓了一点。可能是因为怕前面被追之人的弓箭再次射过来,也可能是因为,前面这人正在向山上跑,前面情况不明,怕有埋伏。
的确,在向前走,就没有正儿八经的路了。有些小道,也是打猎、砍柴之人踏出来的。骑马的话,十分不好行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