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风雨情》第8章


三人又得休养几日,等弘毅和那个人伤势差不多好了后,再一次出发寻找出路了。这一次没费多大周折,三人很快找到了出路。
被困在此多日,历经千辛万苦,三人终于走出了这片深林。弘毅瞭望远方,见万里无云,天地浩大,忽有种重见天日之感。
“这是哪里?”弘毅打量了一下四周,却是荒芜空旷,遥望远方倒是有座孤城,也不知道是何地。
一直在一旁沉默寡言的那人居然开口,回答道:“这里是华俞交界地。” 
“华俞交界地?”弘毅反问一句,没想到居然快到华国了。
凌云神情复杂的看向远方的孤城,良久才点头道:“是的,前方那个关隘,正是俞国边关——俞岭关。过了俞岭关,便是华国境内了。” 
而俞岭关是俞国边境重镇,龙盘虎踞地势险要,俞王十分重视此地,故派大将军常年在此镇守边关。 
凌云建议先去华国,然后再穿过华国入倾国。弘毅听后虽有些不情不愿,毕竟倾国和华国有世仇,但目前最大的敌人是俞国,于是他对华国也不是很排斥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反对的声音竟然来自那个沉默寡言的人。他是坚决不同意去华国,甚至说要和弘毅凌云分道扬镳。弘毅奇怪的望着他,不知他为何那么厌恶华国。
凌云却是了然一笑,转头看向那人,正好撞上那人闪烁的目光。凌云乘机对他说:“是祸躲不过,迟早要面对。”
那人听后满脸通红,低下头不再反对了。弘毅挑眉看着那两人,不知他们在打什么哑谜。
好不容易意见统一了,又要开始头疼怎么通过重兵把守的俞岭关。要知道,弘毅和凌云可是被通缉的,那些边关将领肯定早接到俞王的通知,想方设法阻拦弘毅凌云逃出俞国。
弘毅本想开口问凌云,但现在有外人在场,只好暂时不提,等与凌云独处时再谈。
为了安全起见,他们还是选择在野外露宿。弘毅吃饱喝足,然后等那个人睡着后,终于可以和凌云偷偷约会了。
此时凌云正坐在火堆前,心事重重的样子。周围是无边夜色,他颀长身姿就倒映在微微的火光里,还是那么的风华绝代,举世无双。
弘毅三步并作两步地蹭了过去,凑到凌云耳边说:“想什么呢?”
凌云本坐在那里沉思,弘毅忽然出现发问,着实把凌云吓了一跳,停顿半天才回答道:“在想……如何过那俞岭关。”
弘毅心道真是心有灵犀,自己也正烦此事呢。于是自然而然的坐在凌云身边,问:“你想到什么好主意没?”
凌云不答反问:“你想到了吗?”
弘毅低头思索一会儿,良久才抬头郑重的看着凌云,说:“没有。”
话说,想通过俞岭关,要么硬闯,要么偷渡。除此之外还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可凌云永远是有办法的人,他胸有成竹的对弘毅说:“我有办法。”
☆、第十九章
弘毅听后两眼放光,迫不及待的追问:“什么办法?”
凌云却是高深莫测的说:“天际不可泄漏。”
弘毅依然不放弃,继续追问道:“你是不是知道一条通往华国的秘道?”
凌云被弘毅的猜测给惊到了,哭笑不得的说:“怎么可能。”
“那是什么?”弘毅对凌云所说的办法持怀疑态度。
“到时候你就知道了。”凌云还是不说。弘毅郁闷,却拿他没有一点办法。
“你不说算了,但另一件事,你必须回答。”弘毅往凌云那边挪了挪,压低声音说,“你是不是已经猜到了那个人的身份?”
“你难道没有猜到?”凌云反问道。
“那我们把答案写在地上,然后一起公布,看看你我想法是否一致?”
凌云含笑点头:“甚好。”
说罢两人转身,都背对着对方,用树枝在地下写下那人的名字。写好后两人同时转头,看到对方写的字后,二人相视一笑。
弘毅与凌云写的是同一个名字——寄奴。
他们猜得不错,那个人的确就是发动奴隶起义,引起华俞战争的大名鼎鼎的寄奴。
自从华俞战争结束后,华国也遵守了当初的协议,不再追究奴隶叛乱事件,并除去西北奴隶的奴籍,恢复自由身。而寄奴也解散了起义军,打算去过自由自在的平民生活。
当然,事件不会就这么简单的结束,华国的贵族们更是不会放过敢于反抗他们统治的奴隶的。于是他们暗地里做手脚,派出刺客暗杀寄奴。寄奴没办法,只能逃到俞国避难。但刺客却不放过他,也追到了俞国,并重伤了他。要不是凌云和弘毅及时出现,寄奴早就身死人手,不在人世了。
所以说,永远不要相信统治者的话,更不要相信什么条约。
弘毅微微一叹,朝寄奴歇息的方向望去,肃然说了一句:“他的确是个英雄。”
可惜,寄奴虽然是英雄,却因为奴隶身份,只能一辈子埋没于尘土之中,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然而,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的制度。奴隶是最下贱的,是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奴隶的后代也世代为奴,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即使一些奴隶有才华,但他们生来就低人一等,没有人会相信他们有能力有才华,更没有人会给他们提供表现机会。
凌云也明白这个道理,微不可闻地轻叹口气,轻声说:“是英雄又有何用,可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弘毅也叹了一声,抬头望向夜空,却没有说话。
“贵族与奴隶的矛盾不断激化,甚至引发战争,导致天下动荡,人民生活颠沛流离。如今,已经不再适合奴隶制了。我想……”凌云说到此处突然停了下来,静了片刻才缓缓开口,“废除奴隶制。”
“你说什么?”弘毅转头,睁大眼睛难以置信看向他。
“废除奴隶制。”凌云这一次语声铿锵,毫不犹豫的说道。
☆、第二十章
弘毅张了张口,想要让凌云放弃这个荒唐的想法,却寻不出话来反驳。其实,弘毅也知道奴隶制是残酷野蛮的剥削制度,必须得废除。但这是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制度,岂是说废除就能废除的。
即使有个别高瞻远瞩的人知道奴隶制已经落后,不再适应这个时代。但由于废除一种制度异常艰难。所以,没有人提出过,更没有人打算去做这件不可能办成的事。
而凌云,又打算去挑战权贵,提出了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宏大理想。
“那你有何打算?”弘毅试探性的一问,他认为凌云只是一时兴起,还没有想好具体措施。
可没想到凌云居然微微一笑,显然是胸有成竹了,随后缓缓说出六个字:“废井田,开阡陌。”
见弘毅露出疑惑的眼神,凌云近一步进行解释,讲什么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奖励农耕,鼓励生产等等。
凌云侃侃而谈,条条策论都能说的鞭劈入里。弘毅在一旁托着下巴,听得津津有味,时而紧皱眉头,时而拊掌大笑。他们两人围坐在火堆旁,晚风轻柔的吹拂着二人的发丝与衣衫,可他们未感寒冷,仿佛毫无知觉,一个说的出神,一个听的入迷。二人彻夜未眠,谈了整整一夜,竟不知东方之既白。
直到寄奴睡醒起床,叫他们吃饭,他们这才回过神来,发现肚子已经咕咕叫了,不约而同的爽朗一笑。
弘毅略带惊叹的看向凌云,心中感慨万分。本以为凌云只是一位口才高超的说客,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却没想到他竟有卿相之能,宰辅之才。
然而,司空瑾早就看出了凌云之大才,曾向弘毅说过:“慕容公子乃是宰辅之才。”当时弘毅并没多想,如今想来,果真如此,司空瑾确有识人之能。
后来弘毅问凌云,这些构想是何时有的。凌云道自从十二岁离家出走,看到奴隶与农民的惨状,便有废除奴隶制的想法。十五岁时,周游列国,向诸位名士请教,谈论天下大道,便对废除奴隶制有更深的想法了。
弘毅听后惊叹,深感凌云宏图壮志,是自己所不能及的。
吃完早饭,三人继续上路。所以那个难题——如何过俞岭关——又摆在了弘毅面前。
弘毅斜瞟凌云,见他面无表情,径直走向俞岭关去,看那架势好像是要直接闯关。弘毅跟在凌云身后,心中七上八下的,心道凌云这是要唱哪出啊。要不是身边还有一个寄奴,弘毅早就把凌云拽住一问究竟了。
果然不出弘毅所料,凌云真的是要去闯关。随后的事更是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