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清平纪》第225章


石长春摩挲着腰间的烟斗,里面也就两撮烟叶了;能忍得住的情况下,抓点干树叶塞烟斗里解解馋;也舍不得抽烟叶。摩挲烟袋片刻,沉沉道:“明个一早集合分了口粮,到时在通知集工的事,安排安排了家里;能走开的都得去。”
凤天幸可不忍妻子去受罪,她留在家里照顾好娘俩的生活就成。以往的体弱一部分还是因为心病;自从养了馨妍后;妻子的身体也越见健朗。就是凤天幸自己;也觉得生活越来越有奔头;浑身跟有使不完的劲一样;心情好自然觉得连呼吸都新鲜。凤天幸是妻女的顶梁柱;当然要尽所能的给妻女撑起一片天。
“行,先把口粮分了,村里人也能按住心口,后面的工作也好做。”
商讨玩村里的事,石长春想到什么,眼神瞟了凤天幸一眼,咧着嘴笑道:“妍丫头是个好孩子,知好歹又静的下性子,才两岁不到的娃,天天抱着本书就没见她不耐过,这孩子啊还是谁养大的随谁。孙家的那丫头,瞧着小人儿的可怜像,还是随了孙老二婆娘。”
凤天幸谦虚的摆摆手,脸上骄傲笑容显然不像他言语中那样谦和:“小孩子不禁夸,那丫头自小就乖巧听话,脑袋也算好使。打小就好带,她娘捧在手心里长大,一点都舍不得让孩子离开眼皮底下。小小的人儿也孝顺,跟在她娘亲后面搭手干点活,擦汗端茶递水。”
石长春想到的另外一件事,这件事压在心里好几年了,一直没开口是就怕给老兄弟找为难。当年要不是凤天幸夫妇恰巧路过,他这条老命早就去见了阎王爷了。在说,在两人没收养馨妍之前,石长春总觉着凤天幸两口子在村里住不久。现在娃都一两岁了外面也混乱,两人未必会离开他们大石村。
大石村虽然偏僻又穷,可也有偏僻的好处,当年小鬼子和土匪,都懒得养他们村扫荡。两人也相识了七年,人品心性都了解的差不多。石长春一直都明白,凤家夫妻是有故事的人,会到他们大石村也算是机缘巧合,可反过来想,又何尝不是大石村的运气。?农家人命贱,生了病也只能硬熬着,熬过去是命,熬不过去也是命。
一个大夫对村里有多重要?至少从凤家来到村里以后,除了孙老二和老死的上年纪人之外,大人孩子都没因病丢命的。村里祖祖辈辈都是本份的山里人,一辈子没出过村子的人就不少。识文断字对村里人来说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离大石村最近的小学,也要走五六十里地才能到,上学对村里的孩子来说太过陌生。
甚至因为祖祖辈辈都没几个认字的人,他们大石村的人根本就没有念书的意识。石长春一年要去几趟镇里,走出村子也算见过外面的天地了,大字不识一个的人,出门在外都处处低一头,有本事的人那哪个不是学文人?老一辈的人也就这样了,没啥子精力和野心了。可村里的孩子们还小,石长春的要求也不高,不要求孩子们多有学文,可至少不是睁眼瞎。
看到馨妍抱着书学认字时,石长春就打算跟凤天幸提这事,只不巧撵在秋收农忙。眼下地里的活也结束了,干集工凤天幸文弱书生样哪能受那个罪。石长春一直都认为,一个萝卜一个坑,非让拿笔杆子的去当苦力,埋没人才也是一种损失。
两人老兄弟,也没那么多弯弯绕绕的心眼子,石长春直道:“啥事都是三分天性七分靠教,还是你跟弟妹教的好,小小的一点人儿,就抱着书本学学文。老哥也不跟你说虚的了,你看一只羊也是放,一群羊也是放,村里半大的小子丫头跟着一起学,妍丫头也有念书的伴不是。”
凤天幸对此没太多想法,顺手的事:“我家也是村里的一份子,村里的孩子也都是晚辈,教孩子认字又不是什么难事。回头老哥问问,有孩子愿意学认字的,每天中午一起教,一天学几个字,天长日久就积少成多了。”
石长春沉默片刻,而后很郑重道:“俺的意思是,让你跟弟妹专程教,咱们村里专门腾几间屋舍。你放心,弟妹教学领满工分,你领两份满工分,一份教学的一份村里会计的。俺也会去镇上给你跟弟妹争取争取,当先生也都是有工资的。”
这下凤天幸明白石长春的意思了,这是想在村里办一所学校。石长春的心意是好的,可并不现实也很难实施。早知道他的好意不代表村里人都能领会。就他们村里办法的孩子除了小点的还能有空闲玩,大一点的哪个不是带弟弟妹妹,就是想着往家里扒拉口粮。都想着填饱肚子,让他们坐屋里学习,或许还会起到反作用。
在说让他们夫妻当老师,就算领两个人的满公分,都可能在村里引起矛盾。你在屋里风不吹日不晒的拿满工分,其他人在地理累死累活还不定能拿满公分,心里能平衡?自古皆不患寡而患不均。大石村的人对学文还没有重视的意识概念,属于吃饱了没事干的事。人性这东西一着不慎就让人遍体鳞伤,凤天幸宁可谨慎防备,也不愿去冒险尝试人心的善恶。
有妻有女需要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无为而治为上。凤家在村里扎根才几年时间,没有利益冲突时,你好我好大家好,牵扯到利益的冲突,凤家这个外来户,又怎能抵得过祖辈都守在比姻连姻的原籍。石长春的想法只能失望了。
第157章() 
此为防盗章
饥饿的胃绞痛到她顾不得其她;不顾烫手的汤水;直接下手就捞出缺口粗碗里的土豆,就着碗里的汤狼吞虎咽的吃进肚子里。如果等孙宝柱那个混蛋看到,肯定又会抢走。只有吃进肚子里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了;这也是她前世今生血泪教训之一。
活着;不论前世还是今生,孙妮儿都想过上好日子。拜前世电视各种剧情所赐;在降生之初没几天就接受了自己重生的事实。贫困的家庭;没有儿子挺不直腰杆子的自卑,让已经连着生了四个女儿的亲爹亲娘还是狠心扔了自己。
孙妮儿理解亲爹娘的心理;前世她二嫂就连着生闺女,没钱被那老妪婆咒骂。她这个被揉捏在手心的童养媳;在第一胎就生了儿子后,地位都比没生儿子的二嫂高。可理解不等于谅解,她恨亲爹娘为什么要扔了她,恨孙家的所有人;前世她一辈子都给孙家做牛做马,年轻时候伺候孙家大大小小;跟孙宝柱圆房后还是伺候孙家大大小小。
分家单过好容易脱离了老妪婆的手掌;又要伺候男人;又要操心一家子吃穿住用。日子倒是越过越好能吃饱喝足有存粮;可儿子们娶媳妇媳妇就没有一个是软茬;苦了一辈子累了一辈子;结果老了还要受着儿子媳妇的脸色。比起亲生父母,孙妮儿更恨孙家所有人,儿子媳妇孙子孙女都不孝顺,她又生来有啥用。
孙妮儿这一世到了孙家后,一直都坚定信念要离开孙家,好男人多的是哪个都比孙宝柱那个欺软怕硬的强,儿女跟谁不能生,没了孙家的坏种血,咋也能生出懂事听话孝顺的儿子。可问题是孙妮儿现在太小,根本就没能力脱离孙家。能借助的外力,她扒拉整个大石村,也就村长家,和前世存在这一辈子抱她回来的凤家。
村长家根本不用想,人家三个儿子俩闺女,孙子孙女外孙都不少,根本不会要她这个可怜人
。而凤家的可能性很大,前世她懂事后就没见过凤家人,后来偶尔听老一辈人闲聊,也紧紧知道凤家的男人是个医术很高的老中医,至于再多的就不知道了,毕竟对那时的她而言只是无关紧要的人,哪能想到这一辈子会遇到。
要是能早知道,她一定会打听清穿凤家啥时候离开大石村。孙妮儿前世不知道凤馨妍的存在,可这一辈子可以说是她亲身体会什么叫同人不同命。都是被扔的丫头片子,都是被凤天幸抱回大石村的,比起凤馨妍只会睡觉,她表现的明明更讨喜,可村长和凤天幸竟然都看不到,竟然抱走了凤馨妍。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对比自己吃不饱穿不暖还有干不完的活,凤馨妍被凤家两口子捧在手心里,吃的饱穿的暖天天啥也不用干,只要坐在树底下玩,简直就是地主家小姐的好日子。就算不识字,孙妮儿也恨天为啥既生瑜何生亮的恼恨。要是没有凤馨妍的存在,她就不用在孙家受苦,还是一苦就是一辈子。
人活在痛苦中,为了转移痛苦最会迁怒,孙妮儿明显也一样,要是馨妍生活的不如她,孙妮儿还会安慰和庆幸,反之,孙妮儿更是把前世今生的恨意全都转移在馨妍身上。甚至她最恨的孙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