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帝国》第228章


毕竟,核潜艇的成本太高,万一新技术里有不成熟的技术,贸然在最新的核潜艇使用,出了问题怎么办?而且按照专家特别是彭华鼎的预计,就算这艘改装的潜艇也会比美国最新式的核潜艇技术要高,性能要优秀,这不就更好吗?更能让美国人理解,将来也能接受我国核潜艇技术远远高于他们的现实,至少不会那么突兀。
不得不说核潜艇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虽然只是一次改装,虽然调集了全国的技术精英,但是这艘改装的潜艇还是花了整整八个月的时间。彭华鼎在沪东市几乎呆了整整八个月,只是偶尔回京城看了一下父母爷爷奶奶,陪着母亲回老家看了外公外婆。其中五个月用于设计和制造零部件,两个月用于装配,一个月用于武器舾装。
这个速度显然比一般潜艇快得多。
他在沪东市的每一天几乎都是将十二小时以上的时间扑在工作上,扑在设计上,每一块钢板,每一个齿轮,每一根管道,彭华鼎都要亲自把关。
就是安装的时候,他也站在一边守着,看着技术工人安装,那些零部件必须让他满意了才行。
让技术人员和海军官兵激动的这天终于到了,虽然这个时候还是初春,军港码头上吹过的海风异常寒冷,但彭华鼎和其他人一样都是激动而高兴,丝毫没有感到海风的寒冽,都兴致勃勃地按照核潜艇指挥官的命令爬上了核潜艇。
这次指挥该艘试验核潜艇的是富有核潜艇驾驶经验的高建堂,而邓国洪作为上级组织的代表跟在彭华鼎身边。
看到彭华鼎进来,高建堂高兴地说道:“彭总工,这潜艇里面可是宽敞多了,每一个官兵都有一个小房间,娱乐室还可以打乒乓球、篮球呢,真是太好了。而且噪音也比以前小了很多,你们看,地板的抖动多轻微,简直感觉不到。”
彭华鼎笑道:“娱乐室那么小还能打篮球?呵呵,微型室内篮球室吧?”
高建堂笑道:“这里又不是航空母舰,能有那么大的娱乐室足够了,与以前有了天壤之别。我代表08号核潜艇的全体官兵谢谢你们这些科学家。”
核潜艇慢慢地滑出了码头,悄悄地进入大洋,等到海底深度符合要求后,核潜艇很快下潜,等到下潜到三十米深之后,潜艇的速度越来越快。
彭华鼎站在高建堂身后,目光盯着显示速度的液晶屏:“30!32!35!38!40!42!”
当核潜艇的速度达到四十三节的时候,高建堂没有再加速,而是让潜艇稳住在这个速度上。
等到速度恒定后,他将指挥权交给副手,转身对彭华鼎说道:“了不得啊了不得啊,目前这个速度已经大大超过美国海狼级核潜艇和俄罗斯斯库拉级核潜艇的最高纪录了。我们的08号潜艇从现在起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快速的潜艇!”
旁边的邓国洪也高兴地说道:“世界有些鱼雷的速度也不过这个速度吧?”
高建堂兴奋地说道:“那可不。我们的鱼雷一般就是四十五节到五十节,如果有敌人的鱼雷攻击我们,我们完全可以跟鱼雷赛跑,看它怎么炸我们,呵呵。彭总工,按照技术规程,我们的这艘核潜艇还可以跑更快是不?你们听,噪音多小啊,我估计也就是六十多分贝,比我们之前那艘潜艇均速潜航的声音还小得多。”
虽然潜艇的速度并不是衡量核潜艇先进与否的主要指标,但是在潜艇和潜艇追逐战斗时,那就是最关键的逃生指标,能够跑赢鱼雷的话,其生存能力至少提高了十倍。
消息传到其他官兵耳朵里,他们一个个高兴得脸色发红:谁不想自己生存力更强啊。
这艘潜艇的速度之所以能提高这么高,一是彭华鼎改进了核反应堆,使核反应堆的功率转换效率更高了,另外他还改进了减速器,改进了螺旋桨,使得核潜艇的驱动能力大增。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通过改进核反应堆、减速器,不但大大节省了空间,也大大减轻了核潜艇的整体总量。
两个原因共同作用,核潜艇想不增加速度都不行。
其实,彭华鼎还有办法让核潜艇的速度更快,比如改进核潜艇的外壳形状,改进外壳的粘液分泌系统,将螺旋桨进行三角形分布以增加桨叶与海水的接触面积,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推动力。
但是,彭华鼎认为没有必要改进这么多,没有必要把自己的实力呈现出来。
第241章 走进美帝卧室() 
潜艇远远离开海岸,从宫本海峡进入太平洋,下潜的深度也越来越深,一百米、二百米、三百米、四百米、五百米
直到深度屏幕上显示的数字为八百五十米了,核潜艇的外壳才传来那种受到海水重压所发出的一阵阵酸牙的嘎嘎声。
七百米可以说是世界上所有常规潜艇无法期盼的深度,而能够下潜这个深度的核潜艇也寥寥无几,其中美国海狼级核潜艇能达到六百多米深,前苏联的塞拉级核潜艇能下潜到七百多米深。
而现在08号核潜艇能下潜到八百五十米深,即使考虑到俄罗斯和美国为了保密而不宣布他们目前所能达到的最深深度,08号核潜艇的深度肯定能排名世界前三。
除了测试潜深,核潜艇还进行了水下一百米深度的长波卫星通信,施放了拖拽在潜艇后面的长波通信电缆后,通过电缆上的通信列阵能与太空的通信卫星建立稳定的联系,其带宽竟然高达256k,虽然与陆地上动辄几兆甚至几十兆的无线通信无法比,但这个带宽足以进行话音通信和电报通信了,只是传输文件或图像稍微慢一点而已。
而且这个拖拽通信电缆比以前的通信电缆小得多,五分钟之内就可以施放完毕,八分钟内可以收拢回收进潜艇内。
也就意味着,核潜艇完全可以藏在水下与国内指挥中心进行正常通信,除非是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释放通信浮标解决通信问题,其他时候都可以直接用它来接受指令、发出求救信号。
在大洋底下航行了十多天,核潜艇极大多数测试项目都已经完成,就在高建堂准备命令通信官向上级报告核潜艇是否按计划返航的时候,彭华鼎却请他向大佬请示,建议核潜艇前往大西洋。
高建堂愣了一下,反问道:“我们去大西洋?”
彭华鼎笑问道:“不行吗?”
高建堂摇头道:“不是不行,我做梦都想去,可是上级是不会同意的,因为那里是美国和欧洲人的地盘,我们很少过去,而且我们对那里的海况、水文知识都不知道,根本不敢在那里快速潜航,只能走我们的轮船探测出来的少数水路。”
潜艇在水底下航行绝对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轻松,以为怎么走都行,向跑多快就跑多快,想潜多深就潜多深,实际上它受的限制太多,只能找知道海底情况的海域,只能找进行了水文、海况、海底地形探测的海域,否则很容易触礁,很容易撞在海底的石山上艇毁人亡。
因为海底漆黑一团,坐在指挥舱的潜艇指挥员都不知道前面的情况,更别说其他艇员了,他们在里面只能根据已有的海图前行。只有在确保周围没有敌情,不存在暴露自身的条件下,才开启探测声呐探测周围海底的情况,才能慢慢前行。
而大西洋可以说是北约国家的内海,我国之前因为海军力量不强大,更因为潜艇数量和质量以及政治上的原因难以满足远行到大西洋。当然我国潜艇不往那里去的原因更主要是与中国的战略不符,我国奉行的积极防御政策,更加上讲究的是韬光养晦,完全可以用“单纯防御”来形容,只要守好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我国自然就没有派潜艇到大西洋游弋的必要。
虽然高建堂明知道上级不会同意他们将如此新式的潜艇前往大西洋冒险,但他还是让通信官将彭华鼎的这条建议发了出去,并特别注明这是彭华鼎和自己共同的请求。
让高建堂大跌眼镜的是,两个小时之后上级来电:同意!
接着,上级还下令他们的潜艇前往印度洋南部海域某地某日进行物资补给,而且电报里还要求高建堂在核潜艇的路径选择上多多听取彭华鼎的意见。
后面这句话简直就不像命令,倒像是一种期盼,期盼彭华鼎插手潜艇的指挥似的。另外,上级跟着再来一封电报,通报航天部门已经着手将通信卫星和侦察卫星调换到印度洋、南大西洋上空,随时准备接收08号核潜艇的信息。
高建堂高兴不已?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