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华》第446章


不问。
当年孙氏在冰湖里救下了寿哥儿,身上着了凉,不过这些年盛寅给她悉心调理,现在除却月事来的时候疼痛不堪,其他方面已经没有问题了。而掌管彤史的人安排妃嫔侍寝,定然已经是将每个人月事那几天都算好避开了,孙氏还说肚子不舒服,可见就是真的不愿侍寝了。
在何氏和赵氏中,何氏比较木讷一点,寡言罕语,赵氏却是个机灵的人,容色比不上何氏,小聪明却一堆。行事也骄恣许多,捧高踩低,恋栈虚荣,比她地位高的,她惹不了,总是欺负几个伺候过太孙的宫人子,这几个开脸的宫人据说也苦不堪言。
她这样似乎也的确是有资本的,因为太孙在她屋里歇的时间多,是太孙妃之下的头一人,张昭华问起来,就知道好几次的赏赐,似乎都是赵氏得到的赏赐更为出众。
“太孙妃娘娘贤惠,”这嬷嬷提前胡氏的反应,赞不绝口:“瞧着昭仪得宠,一点不愉快、不得劲的模样都没有,说句实在话,一般的大妇,难免拈酸吃醋,可太孙妃一句不提,怎么都挑不出一点毛病,瞧着开脸的小红、小青两个不好过,才敲打了昭仪身边的嬷嬷,总算是将昭仪劝过来了。”
张昭华淡淡道,“要不她是正妃呢,计较赏赐,计较宠爱,都是嫔妾的事,一碗水端平端不平,在太孙眼里,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这点小事,不看在眼里,不挂在心上,还不是爱怎么着就怎么着了。”
等嬷嬷退下去了,张昭华才露出显而易见的愤怒之色。因为这根本不是端平一碗水的问题,只不过在人前张昭华给他圆了话。像皇爷那样的,心里更喜欢张贵妃一些,有几次给的赏赐,分量也是重的,但他不久又给王贵妃找补回来,这是真的一碗水端平。赵氏这样,明显是太孙有意扶她起来,专门惯她骄恣的脾性,叫她跟胡氏对上。
像赵氏这样脸长得没怎么出色,不识字还小意虚荣的人,太孙要是能放到心里,那真是太阳都能从西边出来了。但她是和胡氏一同选秀出来的,太孙宠爱她,她就渐渐有了念头,一样选的,怎么就她是妃我是妾,我哪里不如她呢。她今天欺负宫人,明天也敢欺负何氏,胆子更大的时候,明里暗里刺一刺胡氏,也是可以的。
胡氏再是贤惠大度,也终有忍不了的时候。她说一句赵氏的不好,太孙就能抓住话把子,什么贤德,什么大度,都没有了。
还不仅是这样,张昭华现在不知道孙氏有没有这样的心,不知道这是不是她和太孙串通好的,宠爱给赵氏,叫赵氏先惹人目光去,瞧瞧东宫,甚至皇爷那里出手整治的底线在哪儿。赵氏和何氏是皇爷挑出来的,他不喜欢孙氏,因为孙氏有可能独宠,可当独宠的人变成了自己挑出来的赵氏的时候,皇帝心里怎么想呢?
先不管皇帝心里怎么想,张昭华只想把这个从她肚子里爬出来的人再塞回去,她怎么能生出这么个东西出来,简直叫人失望透顶。
她转到暖阁里,瞧见专心致志画画的寿哥儿,不由自主地抱了抱他:“选个好媳妇没用啊,还得生个好儿子才行。”
一滴墨水差一点将图纸污了,寿哥儿急忙用袖子挡住了,嗔怪道:“我的画,好不容易画了七八天了!”
张昭华定睛一看,只见寿哥儿临摹的是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建制图纸,让人惊讶的是,这样繁复悉细的图纸,竟被寿哥儿工笔临摹下来,丝毫无谬。
大报恩寺前身即建初寺,千余年间,屡废屡建,寺名亦屡屡更易,到了本朝,皇帝在永乐十年的时候,敕工部于原址重建大报恩寺及九层琉璃宝塔。
位于秦淮河畔长干里的大报恩寺坐东向西、规模宏大,但最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大殿后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其建制经过几次推翻,终于确定了九层八面拱券式,塔身白瓷贴面,拱门琉璃门券。其塔檐、斗拱、平坐、栏杆饰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
建造这个寺和塔,平均每年耗银十五万两,因为临近秦淮河,地质稍软。在全寺建造之初,地基均用木炭垫底,其方法是地基上先钉入粗大木桩,然后纵火焚烧,使之变成木炭,再用铁轮滚石碾压夯实。而烧造琉璃,塔内内外层全部用各种造型、各种颜色的琉璃构件榫合而成,几乎每件的形状、尺寸、颜色和纹饰都有差异,因而制作和烧制极为不易。
“我想亲眼看看这个塔,”寿哥儿道:“我亲眼见了,就能画的更好。”
太孙的画画水平一直不错,但他喜欢画花鸟鱼虫,寿哥儿似乎更痴爱些,更偏爱山林,但他亲眼见过的山林很少,大都是在模仿前人画作。
张昭华答应他:“等寺建好了,咱们就去看。”
“提督工程的就是郑和,”寿哥儿道:“我跟大哥说一声,叫他带我出宫去看。”
张昭华神色一变,“不行!”
寿哥儿吓了一跳,却又被张昭华拢紧了:“你就乖乖呆在娘身边,娘哪也不放你去。”
寿哥儿咕哝了一声,心里却想到将来总会有一天,他封藩而去,要把藩国里所有的名胜都看了,然后画成画。而张昭华也在想这一件事,她早都下了更大的决心。
第一百八十九章 江南第一家() 
?? 永乐十六年的元宵节从正月十五持续到正月十七,因为放花灯的日子足足有三个晚上,张灯、设鳌山、放烟火,大弛夜禁十日,皇帝甚至御午门观灯,宴群臣进诗。
“皇孙殿下肚子可是饿了?”海童乐呵呵问道:“奴婢专门让人在宫门落钥前买来了东华门的小吃,尚膳监刚刚热了一遍,殿下可想尝尝?”
寿哥儿埋在貂裘里的脸儿果然露出了期盼的神色,问道:“都有什么吃的?”
“有羊肉串、紫米粥、豆汁、凉粉、扒糕、莲子粥、酸梅汤、红果酪、杏仁豆腐、烤肉串、烤龙虾、烤鱿鱼、炸蚂蚱、炸蝎子、炸蚕蛹,”海童一口气报了一大串,道:“您可想吃?”
这一串名字吸引了旁边几个孩子,都嚷道要吃,张昭华问道:“能不能吃?闹肚子吗?”
海童笑道:“好叫娘娘知道,这些小食,都是这几个太监在一旁看着他们现做的,回来也找小太监试吃了,都没闹肚子——才敢给殿下尝尝的。”
“既如此,尝尝吧。”张昭华道:“晚上不要多吃,你在旁边看着点,别让他们吃撑了睡不着。”
寿哥儿算是这群半大的孩子中最大的一个了,但是还是顽童一般,咋咋呼呼地。张昭华本来要说他吃相不好,一瞥眼看到汉王家两个哥儿,心里又不舒坦起来,又把他们喝住了,夺走了已经到嘴边的小吃。
皇帝本来已经明确说了,在太孙大婚之后,汉王即刻就藩青州,但现在太孙大婚两年多了,汉王依旧居住在京师,皇帝像是忘了自己说过的话一样。
“我要吃,我要吃——”孩子里不知道谁先哭了起来,哗啦啦哭倒了一片,宫人手忙脚乱地哄着,那边已经有宫妃甚至外官频频张望过来了,太孙妃胡氏原本在远远的另一头,听到声音急忙赶过来,温柔细致地哄着这群哭闹的孩子。
“你看看太孙妃这个长嫂当得,”韦氏就啧啧道:“就是慈爱。皇爷真是好眼光,除了进门两年多还没孩子这一点,其他可不是十全十美了吗。”
张昭华翻了她一个白眼,韦氏存心难堪的情绪不大,其实主要还是感慨她自己,韦氏在平哥儿之后这么多年不育,皇爷存心废立的决心一日比一日大,要不是汉王死咬着不松口,韦氏怕也要重蹈徐氏的覆辙。她说的其实不错,天家无可依靠,唯有子嗣才是衡量女人的标准。虽然在张昭华看来,婚后两三年没有孩子太正常不过,但是在这个时代,就是不正常。想当年建文帝还是太孙的时候,马氏虽然被封做太孙妃,但是高皇帝就是掐着金宝金册不给,直到马氏顺利诞下儿子。
如今胡氏做了太孙妃,金宝在她手上,金册却迟迟没有给她,这本身对她就是极大的压力,张昭华为此宽慰了几次,但是看样子也没有太大的效果,且看胡氏被韦氏这么一说,顿时青白灰败的脸色就知道了。
沐氏见机很妙,笑呵呵走过来,先给自己的孩子嘴里塞了个糖人,哄住了一个,又拿着其他小吃逗弄了一番,不多时这些孩子们都破涕为笑了。
“还是你有办法。”张昭华松了口气。
“以前在云南,”沐氏道:“家里孩子多,都散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