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洪水》第80章


统杀镜亟辛舜蠼蠛拥闹卫怼?949年以后,治水的基本方针是“蓄泄兼筹,以蓄为主”,然而“兼筹”没有落实,结果是泄疏不足,堵蓄有余,建了86000多个水库,成了世界水库最多的国家,其中大多数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建成的。结果是建了相当数量的病险库。河南拾大跃进“建了110多座大水库,到1966年就垮了一半(包括自然垮坝和人工扒掉的险坝),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
“水”已经被抽象了,“治水”在政治家眼里已经变成了政治符号,“治水文明”由此生焉。
我们在中国古代和当今的地图上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水的自然流向与人类社会的利益分布极具矛盾和冲突。人类社会的演变,遵循的不是“自然法则”,而是“丛林法则”,所以争斗不断,攻伐频仍,谁的实力强,谁的拳头大,谁就占的地盘大,谁就获得利益多。
由于降水区域和时间不均匀,水资源分布亦不均匀,春天要灌溉,于是争水;夏秋防汛,上游放,下游堵,于是“以邻为壑”。“以邻为壑”是中国治水利益冲突的一个专用成语。“治水”的核心,从政治角度看,是解决利益冲突。户与户,村与村,乡与乡,县与县,省与省,形成了一个直径逐级放大的封闭的排他的利益“同心圆结构”。安徽、江苏的“圩”,湖南、湖北的“垸”,便是利益“同心园结构”的形象说法。这就需要一个超越各种利益集团的强有力的力量或权威来协调和整合。
传统社会里,“权威”具有高效率的特征:首先,有很强的动员能力;第二,有比较有力的自上而下的“监督”系统;第三,能相对合理地配置资源;第四,能产生、继承、推广一系列的治水技术成果;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能在制度上确认“权威”。其中“动员”和“权威”是要害。
1998年大洪水最惊心动魄最具有戏剧性的是“荆江分洪”。“长江之险,险在荆江”。8月16日夜,长江上游洪水下荆江,沙市突破45米分洪水位,并以每小时两厘米的速度上涨,一直逼到45。22米。是否按以往测定的分洪标准分洪“荆江蓄洪区”,让最高决策层左右为难。如果分洪,可蓄洪50余亿立方米,损失公安县数百亿资产,固然可以迅速缓解蓄洪区以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压力,甚至可以说迅速转危为安,但是已经全国总动员,几十万解放军武警官兵数百万民兵预备役官兵部署在长江大堤和民垸上“严防死守”,已经是万众一心决一死战的架式,已经是欲罢不能。如果不分洪,江汉平原800万民众、武汉三镇和长江沿线其他地区仍然危急。无论是分洪还是不分洪,都可能带来政治问题。分洪这笔账,水利工程师有水利工程师的算法,政治家有政治家的算法。这里有个小账和大账、有形的账和无形的账问题。政治家考虑的是大账和无形的账。事实上,随着9月初解放军撤兵,政治家双赢,利弊得失已见分晓。
现代社会“治水”与传统社会“治水”已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中国传统社会“治水”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供借鉴。比如,“顺应自然”,“因势利导”。2200多年前修建的都江堰便是榜样。我们不能不为古人的智慧惊诧:一、顺应岷江来势,“壅江作鼙,做”鱼嘴“将岷江分成内外江,平时四六分水,内江灌溉享其利者六;洪水超过每秒5000立方米时,则倒四六分水,外江分其害者六。二、低筑”飞沙堰“,内江洪水达到百年一遇时,则向外江分洪75%以上,确保成都平原安全。三、凿离堆,建”宝瓶口“引内江水灌溉成都平原。”宝瓶口“底宽17米,水面宽死水位时19米,洪水位时23米。它的妙用,据现代科学实测,无论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它引进的水量不超过每秒700立方米,多余的洪水则经”飞沙堰“排向外江,故名”宝瓶口“。”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加上百丈堤、金刚堤,趋利避害,一气呵成,精妙绝伦,遂成川西”天府之国“,有效地支持了秦灭六国,一统霸业。
“顺应自然”,“因势利导”,治水如是,治国亦如是。
以上所述,是我对“治水”问题想法的简略描述,限于篇幅和本书的体例,不可能展开,难免挂一漏万。
匆匆立言,欣然有赋曰:
是水也,发孕于青藏高原之唐古拉,涓涓于世界屋脊之沱沱河,挟劲风于高山,曝光芒于蛮荒。莹莹滴水,养育青草;潺潺细流,肥牧牛羊。伟男低吟,极尽温柔。
是水也,拾阶地而涌下,抚宝剑而长啸。山崖峻峭,林木森森,珍禽猛兽,鸣乎其上;奇花异草,润乎其中。顽石切割,神鬼哭泣。滔滔之势,不可阻遏。
是水也,大江汇流,泾渭不分;沧桑世故,泥沙俱下。汨汨乎江水,郁郁乎三峡。英雄豪杰,纵横捭阖;文人骚客,尽得风流。夜听高唐神女之惆怅,醉看巫山明月之朦胧。
是水也,洞庭波涌,气吞巴楚;鄱阳残雪,浩叹吴钩;江水平阔,沧海横流。穿武汉而蛇行龟走,偕南京而虎踞龙盘。浩浩荡荡,直入海洋。
是水也,中国第一大河,万里有余,覆十八省,占国土十之二矣。
是水也,长江!
1998年9月30日 于 漓江水畔
后记
这是一本倾注着40多位记者心血和泪水的作品。
在持续两个多月的采访报道中,他们在一线亲眼目睹了本世纪最悲壮、最辽阔、最动人的一幕抗洪抢险场面。他们是这一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们用自己的心记录了这样一段值得记忆的历史。
从抗洪前线回来后,他们中的许多人来不及洗去征尘,来不及回到家里与家人团聚,更来不及休息,就参与到这本书的写作中来。他们说:“我们要用抗洪精神写好这本书。”
对作者们来说,写作《世纪洪水》一书是参与抗洪抢险采访报道的一种延续。
因此,这本书无疑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该书是由20多名记者、编辑分篇写作的,他们每个人都投入了极大的精力,许多人常常为此通宵达旦,彻夜不眠。
可以说,没有这种合作,就不会有这本著作的诞生。这是中国青年报社有史以来第一次集体合作写下的一部著作。
…………………………………………………
每章写作者名字如下:
导 言:吴苾雯;
第 一 章:吴苾雯、吴湘韩、李菁莹、刘 武;
第 二 章:谢 湘、贺延光、李菁莹、王 磊、张东操、吴湘韩、刘 武;
第 三 章:陈 强、张双武、刘 武;
第 四 章:刘 武、张双武、熊 波、叶 研、谢湘、杜涌涛、王磊、刘占坤、冯玥;
第 五 章:刘 舰、董 时、江 华、郁进东、李己平、原春琳、任彦宾;
第 六 章:刘 健;
第 七 章:卢跃刚、张东文;
第 八 章:吴湘韩、李菁莹、张双武、吴苾雯、江 华、董 时、刘 舰郁进东;
第 九 章:杜涌涛、江 华、崔 丽、吴苾雯、陈 强、吴湘韩、刘 武、张 坤、
谢 湘、任彦宾、张双武、林 炜;
第 十 章:熊 波、王海洲、张东操、黄晓凝、冯 玥、王 磊、万兴亚、陈 强、
张双武、原春琳、吴湘韩、刘 武;
第十一章:叶 研、李菁莹、刘 武、谢 湘、吴湘韩、张双武;
第十二章:张双武、叶 研、刘 武;
第十三章:叶 研、吴苾雯、刘 武、毛 浩、陈 强;
第十四章:谢 湘、叶 研、杜涌涛;
结 语:卢跃刚;
后 记:刘 武。
全书由刘武统稿。
全书新闻摄影图片由贺延光、解海龙、刘占坤、程铁良、李建泉、柴继军、杨得志、线云强提供。杨大昕主动请缨,在很短的时间内为本书设计了封面。
中国青年报社社长兼总编徐祝庆欣然为本书作序。
为本书尽快出版,广西漓江出版社副社长廖玉桦亲赴北京商谈、讨论,确定本书体例、内容。广西新闻出版局局长阳建国、漓江出版社社长张武、总编辑宋安群、办公室主任张超等十分重视本书的出版,多次过问、指导本书的写作、出版。漓江出版社、广西河池新华印刷厂、桂林市西麦广告设计公司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照排中心的编辑、校对、印制、美术设计、工作人员放弃假日,连夜加班加点,为本书的尽快出版付出了很多的辛苦。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