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埔军校》第147章


前,必须在陆军教育学院训练班先接受5门普通教育课程和2门高等教育课程的专门学习,获得进入皇家军事学院的文化资格。
正规职业军人课程,是为在皇家军事学院学习时申请终身服役,并在毕业后到部队任职2~4年的军官或在部队任职期间决定转为终身服役并获得推荐的军官开设的,学制为24周。课程主要内容是战略研究、民主社会与军队、国防事务、军事技术、法语或德语、语言表达等,全部讲授理论,目的在于使正规军官对其职业有一个广泛的认识,提高他们出谋划策和表达的能力,使他们接近或赶上大学毕业的军官,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完正规职业军人课程后,一些经文化考试合格的军官必须进入施里文汉皇家军事学院或地方大学,以取得学位;文化考试不合格的转到特别训练班学习,达到必要标准后才能任职。
标准研究生课学制28周,是为从地方招收的大学毕业生开设的。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标准军事课程类同,毕业后不必再学习正规职业军人课程,即被授予中尉军衔。
女军官学院全部招收女学生,1980年并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建制,目的在于能充分利用该学院的教学设施。教学大纲的主要部分与男学生相同,着重培养女学生的领导才能。
皇家罗阿伦连课程,是专为未能完全达到正规陆军遴选委员会规定的入学标准的部队生开设的预科班,学制为12周。
桑赫斯特军事学院教育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合格领导人才,并为军兵种年轻军官提供所需的基础知识,以使他们适于担任初级指挥官。皇家军事学院的办校宗旨是:使军官学生全面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及担负的职责,培养基本的领导和管理才能、纪律观念和责任感,提高身体素质。因此,皇家军事学院的入校训练,并不像美国西点军校那样的“野蛮”,而是在保持英国绅士风度的前提下,将学生从老百姓向军人转变。如新学生入学后前5周的生活,排得满满的。新学生忙得抬不起头,目的是使自己由老百姓变成军人,组成一个集体。最初的标准是学会理发、擦皮鞋、换装、清扫房间,还要接受不断的检查、训话,等等。这些基础的工作,对刚走出中学校门的少男少女来说,的确是艰苦的锻炼。
学生要获得荣誉剑、女王奖章是相当难的。最初5周之后,学生感到稍为轻松些。然而体育训练、智力考核,非常严格,并且多样化,既有在教室的听讲、运动场的锻炼,还有在各种地形、不同地区的野外演练。桑赫斯特军校通过这些艰苦的训练,以造就新一代军官。毕业检阅之后,军官学生则成为正式军官,开始了军旅的新生活。
英国陆军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虽然培育的是初级指挥人员,但它对英国军队和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20世纪70年代,英国皇家建军宣布:凡是要到正规陆军去就任的军官必须要经过桑赫斯特军事学院的培训。这个规定,表明了这所军校在英国社会的地位。目前,这所军校按照“当好军事领导者”的校训,以英国人的精明细致和英国陆军的自豪,在21世纪再展新的辉煌。
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俄罗斯的原伏龙芝军事学院、美国西点军校,现今正在为他们各自的国家输送着大量的优秀军事人才。这也不仅使人们反观中国的黄埔军校,为台湾有人在“去中国化”中要砍掉凤山军校、斩断黄埔军校的历史延续而忧心忡忡,同时也为广州的黄埔军校蜕变为遗址旅游景点而心存别样感情。
有许多黄埔老人呼吁:中国如果丢了黄埔军校这个来之不易的世界级品牌,实在太可惜。
20世纪初,一批中华优秀儿女团结在“红色”和“蓝色”的旗帜下,为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摈弃各种党争政见,打造出了“金色”名校黄埔。
21世纪初,同一片历史天空下,为了祖国的完全统一,铸造新时代的中国军魂,当代中华儿女应该有当年孙中山先生的那种宽阔胸怀和大家风范,重新擦亮“中国黄埔”这块响当当的世界金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强盛。
主要参考资料书目
中国黄埔军校主要参考资料书目1.《黄埔军校史料》(1924~1927),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2.《黄埔军校史料》(续篇,1924~1927),本书编辑组,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3.《中国军人》杂志(1~9期),1925年2月至1926年3月,1983年人民出版社影印。
4.《曾胡治兵语录》,蔡锷辑录,成都,巴蜀书社,1995。
5.《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蒋介石年谱初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
7.《周恩来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8.《周恩来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9.《聂荣臻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
10.《历史的回顾》,徐向前著,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11.《左权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12.《陈赓将军传》,胥佩兰、郑鹏飞著,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13.《周士第将军传》,杨弘著,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14.《陈诚传》,浙江政协文史编辑部,北京,华艺出版社,1991。
15.《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
16.《广东军阀史大事记》,载《广东文史资料》第43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17.《民国军政人物寻踪》,陈贤庆、陈贤杰编著,南京出版社,1991。
18。《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19.《黄埔军校回忆录专辑》,《广东文史资料》第37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20.《黄埔军校史论稿》,王建吾主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21。《黄埔同学话今昔》,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22.《黄埔军校名人传略》(一)、(二),杨牧等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1987。
23.《黄埔军校三百名将传》,王建吾主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24.《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25.《黄埔情缘》(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专刊),黄埔杂志社编,2004。
26.《黄埔》杂志,1988年~2005年各期。
研究黄埔军校历史,我相信有一种缘分。大学学习生活和临毕业时的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这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首批历史系本科生,受到北京、南京上下各级部门的重视,所在母校南京政治学院在我们这批学生身上也舍得花本钱。别的不说,单说两件事。
第一件事,我们在校学习的4年期间,南政院除了本校的任课教员外,还从全国各地请了20多位著名教授、专家讲授本专业课。而且是谁主编这本教材,就聘请谁来担任这门课的主讲老师,他们多是各大学历史系主任或研究所所长。记得有:南京教育学院邱明教授,讲隋唐以前的中国古代史,连续讲了一年跨两个学期;南京大学茅家琦教授带着研究生崔义清,讲太平天国运动史,一讲就是接连3个月;中国人民大学戴逸教授讲清代史;中央民族学院郭益生教授讲晚清政治;山东大学陆景祺教授讲义和团运动;上海近代史研究所姜铎研究员讲洋务运动;上海复旦大学杨立祥教授讲北洋军阀;扬州大学祁龙威教授讲孙中山的军事斗争;刚从美国回国的上海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汤志钧研究员,讲近代中国与向西方学习;刚从英国回国的南京大学王觉飞教授,讲中西历史学比较;南京大学黄征教授讲中国近代史料学;北京师范大学张守常教授讲历史教学法;后勤学院邵维正教授讲中共“一大”研究;国防大学赵更群教授讲军队政工史;中央党校马齐彬教授讲中共党史。还有南开大学张教授、苏州大学段教授、徐州师院余教授等,讲甲午海战、武昌起义、近现代历史人物评价等课程,很遗憾还有一些教授的姓氏现在已记忆不清。另外还有许多外校和科研单位的教授、专家常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