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传人》第37章


文谦等人协助制造仪器,并派了十四名监候官到全国各地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观测工作。这时,郭守敬还亲自动手制作了一些仪器,如简仪、仰仪、圭表等。有一天,忽必烈在太和殿召集文武百官议事,赞扬了郭守敬的创造精神,还在郭守敬的陪同下参观了这些仪器。经过四年的辛勤劳动,1280年新历编成,忽必烈赐名为《授时历》。1292年春,郭守敬主持修建的从杭州到大都的运粮河也正式通航。
忽必烈任用汉官、重用科学家的政策,对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起了积极作用。
四十、从火箭到“火龙出水”
──火药的发明
伊 强
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的用途很大,可以做爆竹,放焰火,也可以用来开山筑路,还可以制造各种火药武器,打击敌人。
那么火药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先从它的原料谈起。火药的原料是硫磺、硝石和木炭。人们大约在三千年前就懂得砍伐树木,烧成木炭,作燃料用。硫磺是一种矿物质,最初是西汉年间在我国华南地区发现的,人们叫它硫磺矿;后来在华北地区的山西等地也陆续有发现。硝石的发现也不晚于西汉,因为在西汉人著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着这种东西,它常常附着在阴湿的墙根上,象霜一样呈白色,形状似针,有细芒,所以古人也称为“芒硝”。
硫磺和硝石在发现后的一段时间内是作药用的,《神农本草经》里就记载着这两种东西能治一、二十种病。因为有治病的功效,有人就用来和其它的矿物按比例配合在一起放在炉里烧,炼丹药。据说人吃了这种丹药就可以永保健康,长生不老。这当然是妄想,因为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任何药物都是无法挽回的。但是,丹药没有炼成,人们却意外地发现,炉里的硫磺、硝石、木炭,达到了一定的温度,会散发出大量的气体,从而引起膨胀,以至于爆炸。《太平广记》就载有这样一个故事:隋初的杜子春,一天去拜访一位炼丹老人,当晚住在他家。半夜,杜子春醒来,见炼丹炉内“紫烟穿屋上”,顷刻间房屋就烧了起来。这可能是丹方配合不当而引起的。但以后人们就把硫磺、硝石、木炭称为会发火的药,简称火药。有年代可考的火药配方,记载在公元808年唐朝清虚子撰的《铅汞甲庚至宝集成》一书里。内容是把二两硫磺、二两硝石和三钱半的马兜铃(草本植物,在这儿起木炭作用),研成粉拌匀,放在罐子里。再在地上挖个坑,把罐子放在里面,罐口与地面一样平。然后把燃烧的一块弹子大的木炭,放在罐里,就会逐渐冒起烟来。这样,火药就发明出来了。
火药发明后,人们很快就根据它的性能用到了军事上。据路振的《九国志》说:唐哀帝时(约905—907年)郑Чピフ拢ń窠髂喜褂谩胺⒒苫稹保樟松沉拧1彼稳诵矶唇馐退担骸胺苫穑交鹋凇⒒鸺嘁病!彼交鸺褪窃诩凡糠指可匣鹨右撸蛘淌保岩叩闵匣穑霉涑鋈ド丈钡腥恕U饫唷盎鸺钡奖彼问币汛罅吭擞谩>菟?083年,宋军为抵抗西夏军入侵,一次就领用火箭二十五万支。火炮则是用一种名为“抛石机”的工具改装的。“抛石机”最初装的是大石球,把大石球抛向敌人营垒;后来则把火药做成火药包代替大石球。由于火药包比大石球轻,不单抛得远,而且落地能燃烧,所以杀伤力也较大。
五代时(公元十世纪左右),在我国战场上,又出现了“火毬、”火蒺藜“。它们的制作方法在十一世纪成书的《武经总要》中有详细的说明,大致是这样的:用火药做成火药包,加上助燃的沥青和有毒的砒霜等物即成”火毬“;如果在”火毬“中再塞进些有刺的铁蒺藜,那就是”火蒺藜“。由于”火蒺藜“与”火毬“实际上是同一东西,所以又叫”蒺藜火毬。“火毬”和“蒺藜火球”也均装有引线,点燃后用抛石机抛向敌人,“火毬”可以使敌人灼伤中毒,“火蒺藜”则还能把敌人刺伤、刺死,所以是相当厉害的。
公元十二世纪初,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开始南进。宋政府退守长江以南,史称“南宋”。南宋不断与金发生战争,自然双方都会研究和改良武器的应用。于是,除“火毬”、“火蒺藜”等外,又有了火枪,据说是公元1132年南宋的陈规发明的。火枪是在一根竹管(也有用厚纸糊成的纸管)里面装上火药,临阵时点放。这种火枪是原始的步枪,也是管形武器的始祖。1259年,南宋寿春地区又有人制造了“突火枪”。枪管也是毛竹筒做的。竹筒中除了装有火药外,还有“子窠”。“子窠”发射时还会发出炮一样的声音。所以,“子窠”实际上就是一种人们初期使用的子弹,“突火枪”则是初期的原始的枪炮。
此外,南宋还发明用火药、石灰等物做的“霹雳炮”,这种炮爆炸时会发出同后来的火炮一样的声音。
南宋用火药做各种武器抗金的同时,又开始用火药做爆竹、焰火等。腐朽的南宋封建统治者在大敌当前之时,还大放焰火来点缀“升平”景象。
可是,就在南来封建统治阶级醉生梦死之际,金朝也学会了用火药做武器的技术。他们不仅用这种武器来进攻南宋,还去抵御漠北兴盛起来的蒙古族。到元朝时候,又开始用金属铜或铁做大炮。这类炮称“火炮”,因为它的威力大,被尊称为“铜将军”。现在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大炮,就是元朝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用铜铸造的,至今仍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这种炮,元末农民起义军曾使用过,重量大约有三百多斤到五百来斤。参加元末农民起义的张士诚,在1356年还铸造过铁炮。
到了明代,火药武器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飞弹”。“飞弹”,也叫“震天雷炮”,球形,用竹木扎成,再在表面糊以纸,球身装上两个象鸟翅膀一样的东西,球内装上火药和引火线,引火线烧完,火药就会爆炸,杀伤力很大。
大约在这前后,前面说到的“火箭”,也有了新的用法。那就是在火箭上绑一个装有火药的火药筒,点燃引线后,火药很快就散发出猛烈的气体,向后喷出,把火药射向远方。不过,每次只能射一箭,不够理想。于是,有人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把几十支箭装在一个大筒里,各支箭的引线都与另一根总线相连;总线点燃后,传到各支箭的引线上,使所有的箭同时发射,威力自然也就大得多了。
还有一种“神火飞鸦”也是在明代发明的。具体做法是:把箭筒扎成形似一只乌鸦的东西,肚内塞满火药,每支翅膀下装两只起花,乌鸦背上留一个洞,把引线与四只起花相连,引线点燃后,四个起花也很快燃着,能射百来米远。着地时,鸦身火药爆炸,起火焚烧敌人营垒,在这之后,人们还创造出“火龙出水”。它是用五尺来长的大竹筒做成龙形。龙身前后各扎两支火箭,称第一级火箭,龙腹内又装上几支火箭,称第二级火箭。作战时,把第一级火箭点燃,将龙身推出去,如火龙出于水。飞到二、三里远时,引火线又燃着第二级火箭,“药筒将完,腹内火箭飞出,人船俱焚”。这种“火龙出水”,是最古的“两级火箭”,现代的火箭制造,也是参考了这种原理的。
明代以后,火药使用更为广泛和普遍,类似地雷、水雷、炸弹等武器都陆续创制出来了,并用于战争。因此,就不能不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大约早在八、九世纪时,我国的硝石就通过阿拉伯商人传到阿拉伯、波斯等国。阿拉伯人称硝石为“中国雪”,波斯人称“中国盐”。当时是作治病药物用的,不懂得这是火药的一种原料。十三世纪前期,蒙古人和阿拉伯人作战,因蒙古人使用了火药武器。于是火药武器传到了阿拉伯,据阿拉伯兵书记载,当时传去的火药武器有“契丹枪”和“契丹火箭”(阿拉伯人称中国为“契丹”)。随后,阿拉伯人也学会了制造火药的技术,又把这项技术传到了欧洲。从此,欧洲人也开始制造火药和使用火药武器,并且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
四十一、惩贪官,奖廉吏
──朱元璋打击贪污
陈梧桐
百僚己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一丈犹拥被。
据说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做皇帝以后写的一首诗,表明他的辛勤。朱元璋的确是个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