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香锦蔷薇织》第10章


。她无法理解在《离骚》里褒扬各色香草名花却单单遗漏了月桂的屈原。她因它对他有怨怼。她给予它的爱就是这样的磅礴盛大。
在这首《鹧鸪天》里,李清照于赏花情意里渗入了那不被知觉的隐逸之心。洁身自好远遁乡里的情意并不是谁人都能理解。更何况,身为赵明诚的夫人,更是不能轻言隐遁。若李清照是男儿身,想必定有放歌山野,指天笑骂的潇洒旷达之气魄。纵使她隐身在着苍翠里,她依然散发出唐诗人王绩那一句“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里描述的气场。
命运的神奇在于不可预知。它于无形当中把握分寸,于时光的结绳之处设置隘口,用以分担无法解释的命之舛误。宋徽宗大观年间,因政治环境的变故李清照意外地有了十年的隐逸生活。这是她始料未及的事情。而人性的矛盾在此时被凸显得尤为剧烈。这是她想要的,但又不是。
我在《愁千缕》一文当中提及了蔡京,此时要又一次说到他。政治上的勾心斗角就如同后宫里的水深火热。危机四伏。当年,赵挺之追随蔡京一起打击元祐党人青云直上,但当旧党人物已被驱逐殆尽之后,蔡京与赵挺之之间的矛盾也渐渐暴露。毕竟赵挺之与蔡京是有区别的。蔡京为人奸佞,赵挺之对他并不苟同,且屡陈其奸恶。
后来,赵挺之在于蔡京的政治恶斗中得到一次胜利,位极人臣。关于这件事,《宋史·赵挺之传》里有记载:“既相,与京争雄,屡陈其奸恶,且请去位避之。以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留京师。乞归青州,将入辞,会彗星见,帝默思咎征,尽除京诸蠹法,罢京,召见挺之曰:‘京所为,一如卿言。’加挺之特进,仍为右仆射”。
只是世事无常,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宋史·蔡京传》记载:“五年正月,彗出西方,其长竟天。帝以言者毁党碑,凡其所建置,一切罢之。京免为开府仪同三司、中太乙宫使。其党阴援于上,大观元年,复拜左仆射。以南丹纳土,躐拜太尉,受八宝,拜太师。”因蔡京善于结党营私,两个月后,复任宰相。而赵挺之被迫辞去宰相官职回家五天之后,便病逝。
赵挺之的死对赵家来说是一次由盛转衰的重大转折。他死后蔡京等人诬陷赵挺之,并将赵家兄弟全部免官,甚至一度使得赵明诚兄弟惹上牢狱之灾。此时,赵明诚携带李清照被遣返山东青州。而这一回,便是十年。
李清照作下这首《鹧鸪天·桂花》的时候是决计无法料到她所企望的隐居生活是以如此难堪艰辛的方式换得的。这就是命之玄机,人人都无能为力,关键还是在于个人的掌控力。这种掌控力作用在自我认知与生活态度当中。它不是可以轻易锻造的,它需要天性。
李清照在面对赵明诚被免官之后青州十年的生活态度是:享用。在这之前,她必当是有过惶恐的偏执。只是它在李清照的意识当中只是如同瞬间杂念一般的无足轻重,她有这样的能力去溶蚀心中的怨气和杂念。
当李清照面对桂花吟出这一阙《鹧鸪天》的时候,我们依然能够触摸到她内心的强大。桂花是一种有气节的植物。它所能体现出来的质地总是带着清雅隐士的光芒,因此,它往往代表了一种淡定洁净、远离喧嚣浊世的生活态度。更重要的是延续这一种愿念背后支撑起来的对自己对生活认知上的掌控力。
李清照,她的前生也许本来就是一株生长瑶池里在月桂树。俯瞰人间袅袅,观望尘世风月。个中况味尽溶在枝叶经络里,不动声色地随暗香流失掉。而当我们仰首祷念她时,所能望见的始终都是如这《鹧鸪天》里的一片风清月朗的笑。
更凄凉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李清照《鹧鸪天》
时已深秋,天渐转寒。这一日,她身边空无一人,忽觉心意寒凉,隐隐带着一种流离失所的悲怆。大家不见当初,小家也难成气候。纵使已经日上琐窗,她依然觉得这天地之间无丝毫温存的暖,只觉秋意凉凉,疏剪萧索。梧桐早凋,婆娑隐隐,叶上秋霜,阑珊绰绰。举目所及,再添悲凉。这个女子心里的愁怨渗进了骨子里,再一点一点地从她的视线里流淌开。
于愁苦时醉饮几盏成了习惯当中的事情。借酒不为消愁,只求好梦一枕安神一刻。国已不是国,家也不成家。她的男人因公务忙碌,奔波在外,不能与之秉烛对饮,而这个女子的心里能容纳下的也就只有这一点单薄的忧愤和挂虑。醒来用团茶解酒,苦涩之处觉出隐隐清香。纵那瑞脑香宜,也始终不能使之心神怡定。梦落于此,她再一次地想起来似真非真的旧事。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想那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的仲宣当年为避董卓之乱到荆州依附刘表却因貌相不扬不得重用,也不过就是如此的心境了。她晚年流离,内心凄惶有过之无不及。这一点她十分地确定,山河依旧,家国却已不似当初。流落至此异井他乡,心里头的对北方的眷恋是难以言细的。
也罢,也罢,也罢。不如忘了那些颠沛流离的感伤,三杯两盏淡酒,喝它个一醉方休。看着那香熏百草的东篱菊芳花满庭,饮着这当年私藏下的绝品佳酿,赏一次那花种锦葩,享一回这清净良辰。她的故作潇洒里满是隐忍的忧伤。也罢,也罢,也罢。
这首《鹧鸪天》便是李清照南渡之后所作。此时赵明诚官任江宁知府,正值“靖康之变”后的国殇之年,动荡不安。宋高宗赵构偏安江南,南宋王朝于危乱当中飘摇而起。李清照面对的是一切重新的生,一个短暂的承平之世。这是引发她故国之思的线索,但一切辗转流离的始端都因那“靖康之变”而起。
北宋初期,推行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政策,加上党争之乱,政治腐朽、军事衰弱,致使国力积弱。宋徽宗时期,北宋王朝日趋衰落。而东北女真族却日益强大。公元1115年,女真完颜部的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并展开了一系列的入侵,以求一统天下。金政权在灭辽之后便将入侵大宋制定为下一个目标。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仅以4万人南下,破北宋27州兵锋,直取北宋国都开封。十月,金军强渡黄河,北宋守军不战而逃。在金军围困开封尚未攻陷之时,宋钦宗曾亲自求降,下令各路军民停止抵抗。闰十一月,金军攻陷开封。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废黜宋徽宗、宋钦宗,另立原宋朝宰相张邦昌为伪楚皇帝。这一年的三月,金军将俘虏的两位皇帝以及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连同大量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开始北撤。北宋灭亡。
靖康之变带来的耻辱不只是时代的,也是每一个个体灵魂里抹不去的腐朽的刺青。李清照,芸芸众生里的一个,她的敏思注定要为她带来比常人更多的痛苦。这是她命里躲不掉的一劫。
恰逢此时,赵明诚的母亲又在江宁离世。依循古代礼法,赵明诚兄弟必须离任去江宁奔丧。想必赵明诚离去之前定会对李清照有所安排,而他那时候能对李清照的安排必定要与他们潜心收藏研究多年的文物字画的去处息息相关。至此,李清照便开始了她移整文物、颠沛流离的生活。
此时,他们居于缁州。缁州是青州十年生活后赵明诚重返仕途的第二站。在这之前,赵明诚担任了三年的莱州太守。后来便到了赵明诚担任江宁知府的时期。而这之间所有的流离颠沛对于李清照来说,不单是只身辗转的路途,更是肩负着再三转运她与赵明诚收藏的文物字画的重大使命。那些文物字画在李清照看来绝不是一些死物。它们是有生命的,是她爱情里的一株又一株鲜活的植物,连同记忆一起在她的生命里扎下了根。
在李清照抵达江宁之前,她所历经的磨难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尽述的。这就好像,她独自走过一座独木桥,脚下是万丈深渊,内心的惊惧绝望以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悲壮只有她自己知道。
也正是经历和见证了再三的流离舛错,她内心积郁的温存在现时里的严酷凄绝的逼迫下沸腾起来。当南宋朝建立,短暂的安定生活对于她来说如同暌违经年的爱人温热久违的拥吻,记忆里阙如的那一桢一桢朴素温情的画面一再跳脱进她的意识里。于是,她忍不住开始了对旧国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