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斯黑白小丛书》第8章


在特鲁维尔(1963年)
玛格丽特·杜拉在特鲁维尔(1963年)
《广岛之恋》剧照
“我喜欢你。真好。我喜欢你。突然又那么缓慢。那么温柔。你不会明白。”
在密特朗的竞选宣传画前留影
1988年总统竞选时,玛格丽特·杜拉在弗朗索瓦·密特朗的一张宣传画前摆好姿势。
“我回想起战争时期的您,在我们生活的那个时期,我们都很年轻,我看到您在内心深处总是对死亡感到担心,同时看到您随时准备面对死亡。我从未看到过像您这样的勇敢(……)。您的勇敢既理智、深思熟虑,又异想天开。”
与《印度之歌》的摄制组成员和演员们留影
《印度之歌》的摄制组成员和演员们在玛格丽特·杜拉的周围(1974年7月)
与电影演员让那·莫罗合影
同电影演员让那·莫罗在一起(1968年左右)
“嘴就像一片桔子。眼睛是金褐色的。它们像丝绸一样温柔。目光聪慧,没有片刻的休息。她聪慧就像在成名前一样,而且将永远如此。”
“她死就像被印度毒死”
“她只能生活在那里,她靠那个地方生活,她告印度、加尔各答每天分泌出来的绝望生活,同样,她也因此而死,她死就像被印度毒死。”
和让…吕克·戈达尔(1967年)
拍摄《在荒芜的加尔各答她名叫威尼斯》
(1975至1976年冬天)
《黑夜号轮船》(1979年)
“影片逐渐走出死亡。这是我做的。我看到,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这是可能的。 (……)我们把摄影机反放,拍了进入里面的东西,即黑夜、空气、汽车前灯、公路以及一张张脸。”
同扬·安德烈亚在一起(80年代初)
正在写作的杜拉斯
“我想对您说,写得好或坏,写出美的或非常美的作品,那是不够的,写出一本个人会兴致勃勃地读而不是大家都会兴致勃勃地读的书是不够的。这样来写,使人相信这是没有任何思想的,只是用手来写的,也是不够的,同样,只用头脑里的思想来写作,并用它来监视疯狂的活动,那就太过分了。”
在伐木前的沉思
“他们也许砍伐了300棵树龄为600年的橡树。我无法动弹,我吓得仿佛全身瘫痪,就像刚才有人在我面前杀了一个人那样。”
读信
“我也来对你们谈论她。我对你们说,她身上有着对生活的明显好感。”
在特鲁维尔 (1988年)
在法国电视二台
玛格丽特·杜拉在法国电视二台节目“Apostrophes”中(1984年9月28日)
“她不对任何事进行解释。她讲下去(……)。她改变故事。她每天晚上讲的故事都不相同(……)。每天她都在虚构她的故事。”
在香烟中思索
和扬·安德烈亚(1984年)
“写作和爱她看到这可以在同样的未知中体验到。在陷入绝望的认识的同样的挑战中体验到。”
《读了不再绝望》
作者:金龙格
玛格丽特·杜拉斯这位法国著名女作家一直被视为神话,被认为是个解不开的谜。她在中国拥有不少痴迷的读者,许多读者在读了她的作品以后“感到绝望”,因为对她的作品的深度的不可企及。
漓江版《杜拉斯传》透彻地分析了杜拉斯的所有作品,诠释了能在杜拉斯的笔下成为一本本书的不容置疑的源泉和内容的原因,对众多的“杜拉斯迷”阅读杜拉斯的作品无疑会有很大的启发。传记的作者是法国尼斯大学的文学教授,想必对杜拉斯是研究透了的,这从她所总结的章节标题中就不难看出:杜拉斯夸夸其谈、难以慰藉的回忆、欲望的诗意、让世界走向灭亡、夏夜致命的忧伤等;杜拉斯本人对这部传记肯定也是认可的,不然她就不会欣然为这部传记作序。本书是迄今为止我国出版的第一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传记。杜拉斯的传记有好几种,惟独这部传记被译成了十几种语言,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部传记的分量。
《杜拉斯传》【法】克里斯蒂安娜·布洛、拉巴雷尔著 徐和瑾译 漓江出版社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
出版界解密杜拉斯
作者:徐锋
近日,记者发现,法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正在悄然成为出版界的一个新热点,她获1984年龚古尔文学奖的小说《情人》,去年9月初在西方发行量每日达到1万册之多,被认为是“历史性的”“杜拉斯现象”。在中国,各读书报刊和网站上对她和她的作品的评介也处处可见;随便走进一家书店,都可以看到她的作品或传记,包括作家版《杜拉斯选集》三册、漓江版《杜拉斯小丛书》四册、上海译文版《情人·乌发碧眼》、海天版《杜拉斯生前的岁月》、《我的情人杜拉斯》等等,据悉还有不少出版社也正在策划此类选题。
然而一年前,对大多数中国读者而言“杜拉斯”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也许唯一能让人联想到她的就是那部根据她的作品改编、据说很“火”的电影《情人》。那么,晦涩难懂的杜拉斯何以能够在“文化快餐”流行的今天得到出版社的如此青睐呢?
“正因为她怪,所以引人注目。”海天版《杜拉斯生前的岁月》译者方仁杰说。她认为杜本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观点、鲜明的个人风格、超现实主义的自传体写作手法,使其作品非常人所能理解。因此杜近些年在法国非常受推崇,对她的研究方兴未艾,不断有关于她的传记出版;国内也根据市场需求翻译了一些进来。
《杜拉斯生前的岁月》责编胡小跃曾在法国对杜生前情况做过实地调查,他介绍,杜的作品我国以前出得不多,而且大多数都是合在其他作家的作品集中,“受到湮没”,直至近两年,杜的作品才算“开始走红”。他认为杜的作品目前能在中国走红,原因有三:一是1992年由香港和法国合拍的电影《情人》在年轻人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二是《情人》男主人公是中国人,这也无形之中拉近了作品与中国读者的距离;三是前几年文艺类出版社流行的“名著重译”已经走到了尽头,要想拉回读者,必须有新的作品引进,而杜拉斯在中国仍具有可观的市场潜力,因此便出现了国内出版社抢购杜拉斯题材新作版权的现象。
上海译文版《情人·乌发碧眼》责编符锦勇也赞同影片《情人》对杜拉斯作品的宣传作用。同时他也承认《情人》一书与杜的其他作品相比,更易为人所理解、接受。他称该社大胆引进杜作品意在抓住这个品牌,开拓更大的市场。
春风文艺出版社明年1月将推出“布老虎”丛书中的“杜拉斯文集”,共计23部。主编许军认为杜之所以现在受到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她作品中浸渗着一种沉重的“哲学式的”人生观,意象多,内涵深;另外,杜在小说、戏剧、电影等各领域全才式的艺术家风范也使她的影响范围大大扩展。目前该文集正在紧锣密鼓的编译中。
而从北京图书大厦、三联书店、国林风、风入松等几家较有影响的书店销售情况来看,以《情人》为代表,众多杜拉斯的作品及有关她的传记卖点普遍良好,这正反映了杜今天在读者的心目中已占据了不小的空间。
杜拉斯作为一个情人的历史
对于杜拉斯,人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他与她的情人们的关系上。其实,在杜拉斯传奇的一生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往往被人忽视。它也许是最神秘、最隐晦、最骇人听闻的。这就是她和她的“小哥哥”保尔的关系。
畸恋:与“小哥哥”的神秘关系
杜拉斯有两个哥哥。大哥皮埃尔,是个浪荡公子,好吃懒做,尽管母亲处处护着他,但杜拉斯很讨厌他。二哥保尔,比杜拉斯大3岁,杜拉斯亲热地称他为“小哥哥”。他是杜拉斯年轻时的守护神,也是她的崇拜者和爱慕者。在年轻的杜拉斯眼里,“小哥哥”是男子汉的象征。他勇敢无畏,敢于独自到森林里去打黑豹,并且很关心小妹妹,经常带妹妹去游泳、散步、玩耍。晚上,他们往往就睡在一起。
不知不觉,他们都长大了。但妹妹对哥哥的依赖和亲密依然如故,于是朦朦胧胧发生了一些至今难以启齿的事情。她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爱着保尔。大哥皮埃尔离开越南后,保尔是杜拉斯生活中唯一的男人。她像爱未婚夫,爱孩子,爱不允许她爱的情人那样爱她的“小哥哥”。她称保尔为“亲爱的小哥哥”,而越南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