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撤退逃难记》第22章


易匝迥昙犊纬蹋惹锛咎啵苯尤ザ亮昙丁V饕饽枚ǎ颓敫盖捉杌匚迥昙度卓伪驹诩易匝В欢η虢谈盖祝盖资谴笞ㄎ幕潭龋探涛艺庑⊙Я昙堆阕阌杏唷4哟耍页刻斐械4蟛糠旨椅窭投猓辜烦?…8个小时学习,硬是用半年时间,学完全年课程。于一九四五年秋季,跳班考六年级获得成功,且在期末考试时,成绩还列在全班前三名。
我就读的员工子弟学校设在工厂第一员工宿舍区,可是我家住在第二宿舍区。第一宿舍区到学校只需10分钟,从第二宿舍区到学校则有15华里,步行需近两个小时。走出第二宿舍区的大院,行不远,即穿过一农村集贸市场,然后进入一片广阔田地,一条简易公路,蜿蜒其中,大约行3…4里,即进入工厂北门,工厂好大好大,进去后穿工厂,走行7…8里,走出南门,即进入一傍山公路,一边是开山后的硝壁,一边是清澈的小河,沿此河再行3…4里,即到达一宿舍区,这就是我们学校所在地。
上学时,我极其刻苦,每天四点半钟起床,起床后穿好衣服第一件事就是生炉子。那时,贵阳没有可以封火的煤炉,烧的是焦炭,着火容易,将昨日准备好的干柴,按细、粗分层次引着,然后丢进几块事先捶好的焦炭,大约需时十分钟再去洗漱,待洗漱完毕,火已燃起,即将昨日之剩饭或馒头热于炉上,再把三妹叫醒,让她穿衣洗漱,我则趁此时间,准备中午带到学校的饭菜。当时我家穷,买不起带饭的容器,就用一个大菜碗盛满饭,上面盖上菜,再用一个大菜碗反扣上,用一块方巾,带到学校,中午请教师食堂帮助热一下。这样一环扣一环,大约五点十分钟即可用早餐,五点四十分以前准出发,七点半钟以前赶到学校,经过半个小时早自习,于八时正上课,本来学校对第二宿舍区的学生,不要求赶来早自习,只要上课不迟到就行,但我仍坚持赶到早自习。学校下午一点半钟上课,四点半钟放学,以便让第二宿舍区的学生能在六点半钟回到家。
那时我们家很穷,没钱买闹钟,就靠父亲的一只无夜光的旧表来掌握时间。四点半钟起床,天还没有亮,常常要提前醒几次,擦火柴看表。一次父亲在第一宿舍区同事家玩晚了,没有回家,因而我没法掌握时间,可能不到四点就起床,摸黑到校还不到七点。父亲从同事家出来路过学校准备去上班,听到一个熟悉的读书声,他跑到学校一看,学校唯有我兄妹二人,比第一宿舍区的同学还要早到几十分钟,此情此景,使他无比感动,跑过来,抱住我的头,流下了滚滚的热泪。由此可见我读书是何等用功。
一九四五年八十五日,小日本鬼子无条件投降,那时我尚在家中休养,未享受到那集体庆祝的欢乐,又因为我们住在远郊区山沟沟里,未能投身城市集体欢呼的那种狂热场面。但经历了日本鬼子侵略带来无限苦痛的难民们,那发自内心的欣喜,难以言表,在那远离城区的小院子里,得知此消息后,很快奔走相告,自发的掀起了欢呼高潮,顷刻间,锣鼓震响,鞭炮齐放,欢呼我们胜利了,喜庆那不可一世的小日本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从此我们的苦日子到了尽头,生活一天天改变模样。
第十四章 后记
一九四六年初,四十四兵工厂已决定迁至山东济南'后迁至台湾',工厂的子弟学校为这事,加紧赶课,于一九四六年五月课程全部授完放假,以便学生能随时与其家庭搬迁,这种大工厂搬迁可不是1…2个月的事,而且那时从贵阳出来,全靠汽车运输,其速度之慢可想而知,我们家被安排在7月份出发,有两个多月的空闲时间,此时我突生一想法告知父亲,“我想趁此闲时将逃难的经历追记下来”,父亲听后不仅赞成,而且非常支持,下面的问题是用什么写,怎么写,那时我还只用过毛笔和铅笔,用毛笔写,太慢不说,又写在什么纸上,以后能不能长期保存,以后决定用沾水钢笔写在我平日用的横格本上,但用沾水钢笔不仅速度慢,且写的字深浅不一,父亲最后决定用他仅有的一支老式黑杆钢笔暂借我一用,而他自己办公则用沾水钢笔,这是对我最大的支持,这也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使用钢笔。于是我开始了我一生中的第一篇长篇写作
于是我开始了一个月左右的写作,每天上午我用半天时间复习功课,因为下半年我还要考中学,下午则用来写作,家务劳动除了挑水,妈妈洗衣时邦助拧干,以及吃面食时的揉面等需要用劲的活妈妈干不了,还是由我来承担以外,其它家务活几乎全由妈承担,这实际也是对我写作的支持。
我写起来真是得心应手,一切的一切,都似乎是昨日发生,深深的印在脑子里,笔尖在纸上滑过,一切经历的事情,就从脑海中滚滚流出,不用草稿,直接就写在练习本上,就如同平日写日记一般,一天完成两三千字是轻而易举的事,整个写作时间内,除父亲建议我不要简单从开始逃难那天写起,而应该将桂林甲山村的风景描绘一番,生活环境与幸福生活叙说一下,再来写苦难的逃难经历,这才有反差,有鲜明的对比,使我们更能记住小日本鬼子给我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在写作中偶而对什么时间到达某地记不太清,则求助父亲或母亲,就这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写了三个练习本约四万多字的逃难日记,完成此稿之时,距离我十三周岁生日还整整差两个月。
一九五六年,父亲将这三个练习本装订成册'当时各本封面就有些破损',自行设计封面并为之写序,许多人赞誉,很难想象一个十二…三岁少年会将这样一段历史记录下来,珍贵,难得。一九九五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之际,我又将其改写成七万多字的纪实文学,将两份手稿分别赠送给湖北省政协文史组,桂林市政协文史组,作史料研究,后又自印50本书,赠送给包括北京首都图书馆在内的十数家省市图书馆,得到一致好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不仅将其作为史料研究,同时还将一九四六年那本逃难日记'西南大撤退逃难纪实'原始手稿要去作为历史文物珍藏,这些对我都是莫大欣慰。
附录一:作者传奇经历
1933年6月出生于湖南长沙浏阳门外,“自立会”,该教会系曾国藩满孙曾广融亲手创建,因我祖母系曾广融之长女,又因我祖父母去世较早,故我父母寄养其外公,外婆家,因此我也就出生于该处,直到一九三八年长沙大火,才离开长沙回祖籍湘乡'现改为涟源市'。
1938年至1943年随父在湘乡,湘潭,祁阳,永兴等地流动就读,而在那仅有一条街,小小的永兴一呆就是四年,可最近方知她有中国银都之称,该地工匠用五万两白银打造了一座古典式银楼,其工艺之精湛,堪称叫绝,而这些银子都是从废物中提炼出来,他们每年提炼的白银有xxx吨以上,且炼废银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可当时我却一无所知。
1943年只身至广西桂林父亲处读书
1944年7月至12月随父亲工厂撤退逃难至贵阳,46年5月写成西南撤退逃难记'约五万字日记,后改写成七万余字的纪实文学',原稿现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作文物珍藏。
1946年至1951年在武汉博学中学、市一中读书。此间46年6月至9月在湖南长沙长郡中学补习了三个月,并考取了长沙明德及长郡两所名校。
1951年7月抗美援朝参军,入沈阳空军八航校'现为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学习无线电,53年3月毕业,后补发大专文凭。
1952年10月作为空军受阅方队军旗手,赴北京接受毛主席等中央首长检阅。
1953年3月赴北京参加空军首届展览,被挑选给毛主席、朱总司令、刘少奇及军委总部首长当讲解员,有幸与他们面对面。'详见幸福的回忆第二节'
1954年空军选派五人组成一代表团去民主德国学习军事装备,本人当时作为唯一的一名正式党员,被指定为政治组长兼代表团副团长(时年仅21岁),去德国学习半年,出发前接受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及多位副司令员的宴请饯行,在国外还有幸当面向陈毅元帅汇报并陪同参观,在柏林期间还受到驻德大使姬鹏飞接见。{五十年代初,能被派出国学习,真是凤毛麟角的}'详见五十年代初中国军人德国之行的轶事'
1956年又被空军选派去苏联学习导弹(我部队仅我一人,更是令众人羡慕至极),在大连解放军俄语学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