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人传说》第4章


曹操说:“三百石麦,三百匹罗,飞签火票请华佗。”
“他要是不来呢?”
曹操又说:“先是礼,后是兵,华佗不来就不中!”手下人得令而去。
华佗来不来呢?来了。一不是畏曹操权势,二不是贪曹操的东西,他认为曹操是个人物,在这乱世之秋,少不了他,死了可惜。他把三百石麦、三百匹罗,周济了邻里乡亲,告别妻子上路了。
华佗一到军中,当即给曹操看病。曹操正在用人之际,自然二话不提。华佗切了一会儿脉,半天没吭声。
曹操沉不住气了:“华先生,我得的啥病?”
华佗说:“你得是混脑痧。”
曹操说:“快给我扎针吧。”
华佗说:“扎针不济事。”
曹操说:“那就吃药吧。”
华佗说:“吃药不管用。”
曹操急了:“难道没办法了?”
华佗说:“办法虽有怕你不肯用。”
曹操说:“你说出来看。”。
华佗说:“劈开脑子医头痛。”
曹操一听,倒吸一口凉气。唏──!这不是要我的命吗?华佗呀华佗,我几次三番催你不来,来了要劈开我的头。目下正是两军交战之际,你莫不是对方买通的勾命鬼?!得,曹操的疑心病又犯了,不容分说就把华佗砍了。
华佗死了没有呢?没有。他成了神啦!神医气得说:好你个曹阿瞒,你不该杀害无辜之人呀!身为王公大臣,这样还得了吗?──华佗决心给他治好病,再教训教训他。
再说曹操一怒之下杀了华佗,头痛得半夜睡不着。下半夜困极了,刚刚合眼就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华佗喀嚓一声把他的头劈开了,然后取出脑子搁在药水里洗呀洗,又把头缝好。说也怪,头痛病说好就好了。曹操以万金酬谢,华佗说:“我不要金,不要银,只要你一心救黎民;我不记怨,不记仇,但愿你别再杀无辜。”说罢,深深一揖,飘然而去。曹操忙伸手去拉,却不想一股湿漉漉的东西泼在手上。曹操睁眼一看,妻子卞氏端着汤药正要喂他,几个随军医生也守在大帐里。曹操想想梦境,看看眼前,将信将疑。反正病已好了,也不必深究了。
过了几年,曹操回乡祭祖,咱亳县人(那时候叫谯郡)当面不敢讲,背地可没少骂他。有人说:“华佗医术高明,王大头的混脑痧,就是劈开头治好的,曹阿瞒错杀了好人!”曹操又不是聋子,这话还是刮到他耳朵眼里去了。他派人找来王大头,当面一问,可不!十年前王大头得了混脑痧,华佗就是那样给他治好的。一眼见在,王大头的头皮上还有一道印呢!
曹操这才后悔起来:“唉,我不该错杀华佗!”他这个人兵败赤壁,八十万大军报销了,没掉一滴泪。为啥?胜败兵家常事嘛!可眼下,他哭了,老泪噗嗒噗嗒直掉。
他立刻拨了十万两黄金,请来五百名能工巧匠,打算给华佗修座富丽堂皇的庙。那时候,咱亳县人早想着给华佗修庙,皆因为怕曹操治罪,想修不敢修。眼下,一听说曹操要修华佗庙,谁不踊跃呀!背着行李窝头,忽啦一下来了几千人。街坊乡邻,这个捐五十,那个捐一百,一下子集了好多钱。
正说要破土动工,华佗给大伙托梦来了。他还是平日那个样子:身背青囊,手拿虎刺,象刚从哪里治病回来似的。他慈眉善目地对大伙说:
“不要青砖琉璃瓦,
不要金妆玉塑身,
华佗一生唯清苦,
清堂瓦舍济世人。”
既是神医这样说,谁还能打别?大伙敬服他呀!曹操呢?也尊重这位老乡,就在城里盖了一座庙:清堂瓦舍,泥塑金身,取名“华祖庙”,一直保存到现在。
郭修文 搜集整理
诸葛亮的传说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是三国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智慧过人,深谋远虑,曾帮助刘备建立蜀国,任丞相职,长期主持蜀汉的军政事务,对于西南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传 书
一提起诸葛亮和司马懿,人们都知道是三国时的冤家对头,可传说他们小时候还是同窗学友呢。
那是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群雄竞起,天下大乱。他们的老师是个极有才学的人,不愿意在朝里当官,隐居在僻野山林,一心想教出几个好学生,将来好安邦定国,拯救天下百姓。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父亲都和这位老师相好,各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了他。这两个孩子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又得老师悉心指教,因此他俩的学业进展很快,不相上下。
这位老师有一部奇书,是先人秘传。这书里天文地理、行兵布阵、定国安民等奇策,样样俱全,谁得到了它就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是天下第一奇书,因此人们又叫它“天书”。这位老师年逾花甲,膝下又无一男半女,为此就打算把此书传给一个心爱的学生。可两个学生究竟传给谁呢?因为当时诸侯割据,群雄纷争,要是传错了人,岂不误国害民,违了自己的心愿。因此老师一直犹豫着,没有决定究竟传给哪个学生,却更细心地观察着两个学生的品德志向。诸葛亮和司马懿也都知道老师有一部奇书,都很想得到这部书,为此也都更加殷勤待师,苦学苦读,以求老师喜爱,赐赠奇书。
一天,老师领着他俩到房后的小山头上,指陈山川地理、行兵布阵之法。对面的山崖上有个樵夫在砍柴,不慎跌下了山崖。师徒三人一见同吃一惊。老师猛一闪念,继续不动声色地讲述。司马懿也就安然地听着。可诸葛亮却飞步跑下山坡,扶起受了重伤的樵夫,察看了伤势,迅速在周围找了几样草药,嚼碎后敷在伤口上,又把自己的衣襟撕下来,扎好了伤口。这时,老师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才领着司马懿下山,帮助诸葛亮把樵夫送回了家。
又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接到一封家书,说是他父亲病重,想让他回家去看看。诸葛亮随即含泪辞别了老师学友,匆匆回家去了。归家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含悲忍痛,细心料理了父亲的丧事,才回到老师的身边。说来也巧,几天以后,司马懿也接到一封家信,说是他母亲病重,思子心切,想让他回家见一面。可司马懿怕他走后老师把奇书传给诸葛亮,就推三推四回了一封信,终于没有回家去。老师叹息地摇了摇头,心里也就暗暗地拿定了主意。
一个多月后,老师偶感风寒病倒了。两个学生守在床前,煎汤熬药,细心照料。怎奈老师年迈体弱,病势越来越沉重了。一天,诸葛亮出外给老师挖草药,司马懿在床前侍候。他见老师昏迷不醒,就偷偷溜进老师的书房,东扒西找,终于找到了一个小箱子,他偷着打开一看,果然是那部奇书。正在这时,听到老师在喊他,他来不及细看,心想,老师近来更偏爱诸葛亮了,要是等下去,这部奇书肯定到不了自己手里。无毒不丈夫,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他没理老师的呼喊,偷偷地背起箱子逃跑了。
等诸葛亮采药口来,老师睁开了双眼,让诸葛亮把自己扶下病榻,揭开下边的夹层,取出一个黄包袱,双手交给诸葛亮,又深情地看了诸葛亮一眼,轻声嘱咐道:“我死后,房尸同焚,速走他乡。”说罢,就安然地闭上了双眼。
诸葛亮遵照老师嘱咐,忍痛烧了房子和老师的尸体,背起黄包袱,立即归家,随叔父到了南阳,隐居在隆中,潜心攻读起来。
再说司马懿逃回家里以后,打开箱子细看盗来之书。翻到后边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四句话:“定国须爱民,尽孝奉双亲,两者皆相悖,怎做传书人?”这才知道盗来的原来是部假书。他老羞成怒,随即带人赶到老师的住地,谁知这里早已变成一片瓦砾了。
徐东 搜集整理
泼水节(傣族)
很久很久以前,勤劳勇敢的傣族人就在澜沧江边定居下来。他们捕鱼打猎。唱歌跳舞,生活得象孔雀一样自在,象菠萝蜜一样的甜。可是掌管着那一带地方的汉官,却是个残暴的坏家伙。他象一头贪婪的豹子,看见什么都眼馋。为了满足他那永远也满足不了的欲望,定下了许多苛刻的法令:傣人捕了鱼,要把鱼身子交给官府,自己只能吃鱼头和鱼尾;傣人打来野兽,要把肉交给官府,自己只能吃骨头和肠肚;兽皮分三等,官府的大官要第一等,小官要第二等,最差的留给猎人;傣家的姑娘必须先到官府服役三年才准出嫁。如果谁不服从法令,轻者赶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