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与冰》第5章


两层的人最好事先就询问房东哪里可以找到掩蔽的去处。
然后我们应当进入掩蔽所,一直等到有人通知之后才出来。当局要求我们每人备好两周的食品和饮水,但在核攻击警报发出后的几分钟内把这些东西准备齐全是很困难的。对英国多数地区而言,不幸的问题还在于,即使没有超过政府规定的战时放射剂量的安全标准,在核攻击之后一个月走出地面上来可能也是不安全的。更何况我们的收音机和电视机由于受到电磁脉冲——一种继核爆炸后产生的无线电波的剧烈爆发——的干扰而失效,我们将不该楚地面上发生了什么情况以及何时才算是“安全”。
内政部内部发行的通报指出:“可以完全肯定,任何一场大规模的核打击都很快使民用和工业供水系统及大部分排污系统陷于瘫痪。”看来,干渴很可能成为城市和许多乡村地区幸存下来的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无法忍受干渴的折磨,一些幸存者在放射剂量远未降到安全水准时就会迫不及待地跑出掩体找水。排污系统的中断将造成严重危及人们健康的公害,一些早已绝迹的疾病,如斑疹伤寒、霍乱等将再度爆发。
为了在核战争发生后的苦难岁月里继续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政府部门精心设计了一整套全国和地方政府的战时办公地点。每个地点都有自己既安全又设备齐全的钢筋混凝土掩蔽部。各级政府要员走到自己的掩蔽设施外面来显然不是明智之举,这不仅是因为存在着核辐射的危险,还因为他们要面对愤怒的市民大众。真正能控制局面的大概只有军队,而他们的掩蔽所将是最安全的地方。这些军人将根据命令离开掩蔽所,穿过辐射地带,为我们指明到哪儿去获取食物和饮水。当然,他们更重要的任务是搜捕“潜伏的颠复分子”。
核打击后不久,农场主应不失时机地出来收获被放射物沾染的谷物,并在核沾染条件下播种新的农作物。由于燃料供应会出现短缺,那些养了几匹马的有远见的人将处于最有利的地位。一份详细的政府测算试图表明,我们从放射性污染的食物中所摄取的放射剂量,不会多于我们从放射性尘埃中直接接受的剂量,它只相当于核电厂工人在一年中所吃剂量的100倍。
核打击后的幸存者到底有多少?1960年,赫尔曼·卡恩在《论热核战争》一书中指出,即使美国最大的50座城镇在核战争中被彻底摧毁,死亡人数也只有三分之一。这恐怕是一个可以代表超级大国伤亡人数的数字,也是两国核战略家尚能接受的数字。但是,有好几种估计认为美国受害人数将达到总人口的50%~75%。而对于欧洲各国来说,例如像英国这样一个面积较小,但城市、军事基地、港口、雷达设施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国家,很难相信在一场全面核打击之后,幸存下来的人能超过10%或20%。
核冬天的真实景象
核冬天的威力对刚刚经受了直接核打击而幸免于难的人们意味着什么呢?在每一个核爆炸地点上空,都会腾起一股巨大的由尘土和烟灰构成的柱状云团。这股云团上升到大气层5~10英里乃至更高的地方,然后沿着水平方向四处扩散,很像暴风雨来临前的“铁钻”状积雨云,接着又合拢到一块。核打击次日的清晨将没有黎明,中午时分天空仍会一片漆黑,这种黑暗将持续若干星期。在此期间,气温将日复一日地下降。在大陆内地,气温总计可能下降40℃(72F),这足以变夏日为冬日,变冬日为北极的冰天雪地。至于在沿海地区,例如在英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会少得多,可能只下降15℃(27F)。这是由于海洋温室效应的缘故。但即便如此,沿海地区气温的变化也足以变夏季为冬季了。要知道在正常情况下,英国四季的气温差本来就不像大陆性气候那样明显,这当然也是出于海洋温室效应的作用。
我们已得知,坦博腊火山喷发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是1816年夏季的消失,那么不难想象,核冬天引起的后果将更为严重。在春季或夏季,日照的锐减和严寒的侵袭将使大部分庄稼、植物和树木遭到毁灭。河流和山涧都将封冻,许多动物会死于饥饿和寒冷。在热带地区,不管是哪个季节,核冬天的影响对当地的动植物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日照水平和气温至少要三个月才可能恢复到正常。生物学家把核冬天看作是一场可能发生的大规模的物种灭绝的灾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就整个人类来说,核冬天造成的后果将格外严酷。除非核战争发生在没有庄稼生长的冬季,而且随之而来的气候异常持续时间很短,否则整个北半球的庄稼将注定无收成。这意味着不仅北半球的许多居民将忍饥挨饿,南半球许多靠粮食进口的国家也要出现饥荒。即使北半球有相当多的人在核战争的直接杀伤下得以死里逃生,也很难想象他们还能够应付得了随之而来的寒冷、饥饿、电力缺乏、供水不足、污水系统中断、交通运输困难、流行病、医疗救援匮乏、战后人们承受的心理压抑等一大堆问题。
诚然,核战争的主要打击目标位于北半球,然而,放射性黑色烟云在几周之内就将蔓延至整个地球上空,使交战国和中立国同样都饱尝战争的痛苦。据估计,正常状态下的地球气候形势将发生变化,放射性烟云将很快蔓延至南半球。事实上,很难说南半球就不存在核攻击的目标。难道说南非的铀矿和海军基地就不是被打击的目标吗?超级大国各自在南半球的盟国难道就不会被对方看作是成胁吗?不管核武器是否会投掷到南半球的大地上,有一点是极为可能的,那就是人们将在核冬天所造成的众多灾难中痛苦地前熬。
第三章 什么引起了核冬天
核尘埃及核烟云
为了在核爆炸地点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坏,如攻击像导弹地下仓库及雷达设施等具体军事目标,核弹需要在接近地面时引爆。核战略家们创造了一个恰当的名词“地爆”来称谓它。作为核爆炸的形式之一,地爆的声响就好似一场大暴雨或是气球炸裂时发出的声音。此外,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是在远离地面的空中爆炸的,被称作“空爆”。“空爆”的杀伤范围更大,但它的点爆炸威力却较弱。
在地爆时,地面被炸出一个巨大的弹坑,大量的泥土和碎石被抛向空中。在“爆心投影点”,即爆点附近,爆炸的威力可以使岩石水分蒸发,甚至将其熔化。在间隔一段时间后,离爆心较远的岩石也将被粉碎,从弹坑中散射出来。这一过程的发生,连同烧焦了的弹体和弹壳的残骸,都加剧了核火球把大量的尘埃带入到大气层中,被蒸发了的岩石和金属以及被熔化成液态状的岩石很快就凝缩成极小的尘埃微粒。核爆炸的强烈放射性使得一切都变成了带有放射性沾染的废墟。放射性持续的时间取决于是什么样的放射材料。为了增加放射性强度,核弹表面可涂上一层像钚那样具有高度放射性的物质,这种核弹常被称作“脏弹”。而最大的“洁弹”是中子弹。它爆炸时产生的能量几乎全部都变成具有很大杀伤力的中子束,而不是冲击波,就像放射性一样,具有致命的杀伤力,它使所有与中子冲撞的东西也具有放射性。但中子弹的目标是杀伤人,而建筑设备却完好无损。一般说来,既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占领敌人的城市(在放射性允许的条件下),是夺取战争胜利的理想方式,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人们才研制中子弹。
被核爆炸掀起的大石块虽然很快从空中落回地面,但是一个巨大的、由放射性微粒构成的烟柱却腾空而起,一直进入大气层。核爆炸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向上对流的空气,这股气流有助于把核尘埃带到地球大气层中的逆温层顶部,即人们所熟知的对流层顶。对流层顶以下就是对流层。在这里,空气的温度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降低并且易于形成不稳定的对流。大多数气候现象都在对流层生成,如云、暴风雪、锋(即冷热团的分界处)等。对流层顶以上是同温层。空气的温度在这里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而空气的运动变得相对稳定。地面至对流层顶的高度,在极地为6英里,在赤道则为11英里。同时,对流层顶在不同地区上空的高度还根据不同气候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当核尘埃烟柱到达对流层顶时,便开始沿水平方向向四周扩散,形成人们所熟知、然而却决不愿亲历目睹的蘑菇状烟云。它非常像在冷锋中积雨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