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古人》第10章


,所以就采用解开防御,筑城要塞,诱敌深入,待敌粮草尽时再出击的方式。这招可见姜维的胆子之大,想必当年诸葛亮换成他一定同意出子午谷一计。不过这样的战略实在不算上佳,虽然诱敌深入也是一计,但是做的太明显了,何况魏延的方略一直行之有效,为何一定要放弃呢?后来邓艾,钟会进攻时,各城就被各个击破了。姜维不得不退守剑阁。姜维的胆子太大,胆子大是名将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胆子太大,运气又不好就有点倒霉了。
在说姜维结局之前,先说说他的武功,大家很多人玩过三国游戏,一般说前三国时代武功第一的是吕布,后三国时代武功第一的是姜维,还有一说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许九姜维”那姜维武功到底多高呢?我觉得不说演义里的故事不能当真,演义里为了好看,常常安排单挑,郭淮就被姜维射伤致死了,而年老的赵云还打不过姜维,只是这些史实上都没说到,史实上也不可能说武功什么的啊。唯一可以证明姜维武功的就是在乱兵的时候他面对乱兵还杀死无数人,最后还自己自刎而死。在以寡敌众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杀多人后自刎,姜维的武功一定是很不错的。
最后说姜维的结局吧,他守住剑阁,挡住钟会,假如一直这样耗下去,等钟会他们粮尽退兵就退兵了。“维不答书,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偏偏邓艾出奇兵,由阴平入蜀,破诸葛瞻于绵竹,威胁成都,后主请降于艾。(说起来诸葛瞻在绵竹一战,开始还胜了初战,但是邓艾严令之下终告不敌,这说明当时的蜀军并不太弱,魏军不是很强,尤其魏军孤军深入,假如人多粮就不足,人少战力不够,绵竹一战应以固守为上,诸葛瞻不应该和魏军直接交锋,比起他父亲诸葛亮,诸葛瞻还是嫩了点,而到了成都,后主也可以选择固守待援,或者离城而走,结果不走不守,直接投降,倒是佩服的很,要知蜀军还有战力,东部和南部还有镇守的蜀军,只要守几日或离开。邓艾偏军难有作为,也难怪姜维的属下忿忿不平了。不过蜀中一直以来都是如此,总是不敌中原或东南之兵,三国的蜀汉已经是表现最好的了。)
听闻成都投降,姜维也投降了钟会,(钟会对姜维很好,应该是很佩服姜维吧。)不过他的投降也是一大胆的计策,他先是煽动钟会杀了邓艾,再煽动钟会谋反。估计是说了:只要你谋反,我保证蜀中的士兵都支持你,。而钟会动心了。:“但取邓艾,相国知我能独办之。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
钟会也是早有反志,再加姜维一煽动,就相信了,只是假如他用用脑子就应该明白,他手下的魏军并不是完全服从于他,而蜀军只服从姜维一人,假如真入长安,打中原,那最得利的还是姜维,而退回蜀中,那蜀中只能依靠姜维,怎么都是受制于人。不过说真的,万事都在一搏,钟会也知道司马昭对他有些怀疑了,反正都是死,不如搏一次呢,假如姜维和他合作,大事确实可成,只是姜维对蜀汉忠心耿耿,他这一计划就是为了恢复蜀汉。假如一旦事成,姜维一下反败为胜,可以成就天下异策,不世之奇功。
当然最后的事大家都知道,钟会事败,两人被乱军所杀,之后不久邓艾也被杀。
其实司马昭对钟会,邓艾两人都不信任,但是为了对抗姜维才不得已用之,而钟会,邓艾两人确实都是那种狂士,并不能久居他人之下,钟会谋反未成,邓艾虽然没谋反,但是看他在蜀中的表现,一旦在钟会的位置上,也有谋反的可能。最终姜维死,蜀汉亡,钟会,邓艾两人的末日就到了。(司马家怎么得权的?就是因为和蜀国连年征战,司马家可不会那么傻,再培养一个司马懿出来。)
姜维其人,将才确实有,只是胆略太大,外加运气不好,遇到的对手太强,终不能得畅所愿,但是他对蜀汉忠心耿耿,尽忠职守,确实为蜀汉的大忠臣。就用当时蜀人郤正的话为他作结吧。:
“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敗旌酢洞呵铩钒嶂逡印H缃盅Р痪耄逅亟谠迹砸皇敝潜硪病!?br /> 8 煮酒话古人之朱元璋
朱元璋是个复杂的人物,单不论清宫戏盛行的现在,就连明清两代史家文人对他也是毁誉参半。清人赵翼说“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这话实在没错,不过其实各朝的开国皇帝都有这些性格吧,只是明太祖朱元璋更加明显。
先说他的生平吧,朱元璋,字国瑞,生于1328年,父母早逝,家境贫寒,年轻时曾入寺为僧。后来元末大乱,他投奔红巾军,参加郭子兴部,得到重用,一路晋升,1355年郭子兴后,掌握了实际的兵权,率军南下,攻破集庆。之后采用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计略,逐次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一统南方,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其后不久北伐,攻破大都,元顺帝出走,元朝灭亡,此时国家已经基本一统,其后朱元璋不断用兵,铲除地方和元朝的残余势力。这是朱元璋的前半生。
看到这里,我们也想必为何称朱元璋为豪杰了。由平民起家,成为开国皇帝,这世上有几人能作到?汉光武帝出身国姓,还是地主豪强,有一定势力,三国曹魏,司马晋朝,都是权臣,南朝的宋齐梁陈都是大将篡权(当然象刘裕那般浪荡子起家也是一番传奇,不过借助政府势力慢慢内部夺权和朱元璋的造反夺权毕竟不同。)北朝各代也是部落贵族大将外戚篡权居多,至于隋朝是外戚篡权,唐朝李家本身就是贵族大吏,至于五代更替太快,宋朝赵匡胤也是大将篡权。在明太祖之前,中国开国皇帝正宗算平民的也就汉高祖刘邦一人,而且汉高祖刘邦也不是象朱元璋这样的赤贫啊,刘邦当时是个亭长,家境也算不错,和县里的人关系也好,放到现在也就地方上一有头有脸的人物,估计是个乡长镇长一级的,他起兵时还一呼百应呢。朱元璋这般穷,而且穷到当和尚,也没什么势力的人物却一层层爬到开国皇帝的地位上,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说到此说些题外话,古人说皇帝是龙体附身,有帝王之气,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这道理也就是因为汉高祖这样的情况,你说秦始皇之前,要当皇帝大王这样的人物没有几代人辛苦经营,打下基础,是万万不行的,之后你做大王皇帝也就是水到渠成,结果秦末一场战争,结果让一个平民混上了皇帝的位置,这不让人大跌眼镜,(当然那时的人估计没眼镜)要说让项羽这样的贵族出身做皇帝还可以说说,但是刘邦当皇帝……实在应了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之后也诞生了很多想效仿刘邦这样的赌徒,当然大都失败了,外戚大将权臣夺权永远比你这个小小平民容易的多,概率高的多。所以朱元璋这样的情况可以称之为千年一遇,而且朱元璋当真是好运气,他起兵直到称帝,一直是在危机中存活下来的,早年就不说了,乱世之中没遇到什么强盗土匪被杀,参军后作战没死,权力斗争中没死,之后独立出来作战时开拓势力的时候也是遭遇无数次危机,而就算壮大后,与陈友谅一战也是败中求胜。(当然打败陈友谅,之后的那些势力都不再话下了。)所以说朱元璋这个皇帝是得之不易啊。
在这里也不想在他南方的征战史上纠缠了,那些战例实在是运气加冒险的结合体,关键就他的北伐说说。
一般说南人打不过北人,南征比北伐多的多,虽然一般说起基本完全胜利的北伐也就两次,一次是明朝朱元璋的北伐,一次是民国时期的北伐。但是具体到实际问题上,并没有这么简单。要说成功的北伐,并不限于这两次,春秋时期楚国的称霸不就是北伐打败中原诸强才造成的吗?而之后更南的吴国也北伐楚国齐国。秦末项羽的八千江东子弟兵,更是威名赫赫,所以说单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