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911》第10章


“这就是我跟你提到过的陆文博,他昨天刚刚到。”艾琳先引见了他。“这是院长吉姆·布莱克本。”
“你肯定是帮艾琳‘偷’旗子的英雄了!欢迎到密尔沃基来。叫我吉姆就可以了。”院长非常热情地和陆文博握手。显然他知道陆文博和艾琳之间的趣事。
陆文博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看来你的信息很灵通啊。非常荣幸见到你。”曾经和无数国外高级官员打过交道的陆文博表现得大方得体。他把从国内带来的礼物——一套泥制彩绘的京剧脸谱送给了院长作为见面礼,并且感谢他同意做他的导师。
“艾琳是我们学院的元老,她交待的事情我可不敢怠慢。”院长开艾琳的玩笑。
“既然不敢怠慢,现在就介绍一下专业的情况吧!”艾琳干脆顺着台阶,故意“耍”起了权威。
“是,尊敬的女士。”两个人互相打趣,像两个老顽童,非常随意。陆文博的紧张也随之消失。
接下来的半个小时,院长详细介绍了这个学院和他所学的专业。因为陆文博更热衷于了解人以及更好地和人打交道,院长建议他在安排课程的时候侧重于学习与人交流的理论和技能,附加一些对行政管理的研究。同时向他交待了管理计算机房的工作,这将是他奖学金的主要来源。临走时,他嘱咐陆文博说:“多年以前我教过一个从台湾来的学生。他毕业以后为威斯康星政府工作了几年。后来自己开办了农场,种植西洋参,成了大老板。中国人很聪明、勤奋。我相信你不管以后做什么,也一定会成功的。”
“当老板没想过,但是我一定能把书念好!”
会面结束了,陆文博并不轻松,刚才吉姆的英语讲得很快,他跟起来有点吃力,显然要经过一个适应期。
七 英语高材生的尴尬
艾琳每天早上把陆文博送到学校,晚上接他回家,这样他可以参加开学前的各种活动,办理各种入学手续,熟悉学校环境。中午,陆文博一般在学校附近的快餐店随便吃点东西,以麦当劳为主。这个看似简单的就餐经历第一次就让他遭遇尴尬,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心有余悸。
麦当劳离社会工作学院不远,黄色的“M”十分显眼。室内装修时尚,色彩鲜明,墙上挂着趣味照片,标准桌椅,菜单上印着薯条、巨无霸等食品。“全世界的麦当劳看来都是一样的。”陆文博心里想。
“Hello! How are you doing?”(你好!你怎么样?)服务员殷勤地招呼他。
“I am doing great。 Thanks。”(我很好。谢谢。)陆文博学会了公式一样的问好程序。
“For here or to go”(在这儿吃还是带走?)服务员微笑着问他。
“Excuse me”(对不起?)陆文博没有听懂。
“For here or to go”(在这儿吃还是带走?)服务员耐心地重复了一遍。
“I am sorry。 I did not understand that。”(抱歉。我不明白。)陆文博本以为觉得餐馆英语是最简单的,现在居然有听不懂的。
服务员有点失去了耐心,提高了嗓门,一字一顿地说:“I am asking you do you want to eat here in the restaurant or take it out?”(我问你。你想在餐馆里面吃还是带走?)
陆文博终于明白了,尴尬地回答:“To here。”(在这儿吃。)
“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要吃点什么?)服务员问。
陆文博看了看上面挂着的菜单。麦香鱼套餐4。99,巨无霸套餐4。99,麦香鸡套餐3。99。他重复着折换成人民币的计算,每个套餐都要至少30多快,让他吓了一跳。摸着饥肠辘辘的肚子,他也顾不上太多了。
“Big Mac combo please。”(要一个巨无霸套餐。)他咬牙要了一个巨无霸的套餐。
“The total is $5。27。”(一共5。27元。)服务员告诉他。
“$5。27? But it is $4。99 on the menu。”(5。27?但是菜单上写着4。99。)陆文博不明白为什么有差价。
“A 5。6% sales tax is added to the price。 Everything you buy,you have to pay tax。 This is America。”(还要加上5。6%的税。你买什么都要上税。这里是美国。)服务员有点不屑地给他解释。
“吃饭还要上税。”陆文博老大地不理解,不情愿地付了账。
一边吃着汉堡,他一边心疼这5。27美元。这相当于40多元人民币的饭费在国内足够两个人大吃一顿了,真是宰你没商量。
然而更让他垂头丧气的是连起码的生活用语都听不懂,见院长吉姆的时候也出现过类似情况。对于中国堂堂最高语言学府英语专业的高材生,这简直是奇耻大辱。陆文博原以为整整四年每天苦心研究语言学、语音学、英美文学、翻译等高深课程,英语已经被彻底征服,现在发现最基本的日常用语却成了致命伤,极具讽刺意味。
陆文博经历的尴尬普遍存在于中国留学生当中。如果仔细审视中国的英语教育,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合乎情理的。
中国人从学英语的第一天开始就把它当成一种学问,像钻研语文、数学一样来研究它,再加上考试的压力,导致所有的英语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语法规则,句子结构,应试技巧,帮助学生考试成功,造就了一批一批的考试专家,将更重要的口语听力抛在一边。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GRE是美国研究生入学的重要水平测试,包括语法、词汇、数学、逻辑判断和阅读,不包括听力及口语。很多人英语说不成句,听不明白,写出的作文错误百出,虽然并不具备起码的语言交流能力,他们却依然可以获得高分甚至满分。
英语固然可以当成学问来研究,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是一种技能,而不会听说就是没有掌握这种技能。太多的中国人学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英语,还是不能口头交流,“哑巴英语”的尴尬困扰了一代又一代人。英语教学体制不改,中国人“哑巴英语”的现状就不可能改。
尴尬没有止步于“to here or to go”,由于对美国的日常生活缺乏了解,陆文博处处受挫。
艾琳告诉他应该去学校的银行开账户,领取个人支票。在美国因为没有个人支票,寸步难行,不仅房租如此,以后付电费、电话费、甚至学费等很多事情都要用到个人支票的。陆文博以前在国内只知道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能有支票,个人支票到底为何物,陆文博实在是毫无概念,只能硬着头皮。
早上开账户的只有他一个。陆文博走进银行大厅,有营业人员用标准的微笑请他坐下。
“I want to open a bank account。”(我想开个银行账户。)陆文博小心谨慎很小心地说出此行目的,只用最简单的句子,生怕言多必失闹出笑话。
“No problem。 What kind of account do you want to have”(没问题。你想开什么样的账户?)办事员很熟练地开始工作程序。
艾琳只说是需要用支票支付各种帐单,什么样的账户只字未提。陆文博怕自己露怯,干脆来一个反客为主。陆文博只知道领取支票,对账户类型一无所知。
“I have some cash and I need some checks。”(我有些现金,而且需要一些支票。)陆文博觉得自己的话很白痴。
威斯康星大学国际学生众多,办事员见怪不怪,耐心给他介绍账户种类,一会儿是savings,一会儿又是checking,还有什么interest checking,joint account,certificate,陆文博听得云山雾罩,花了半个小时才基本上弄明白他其实只需要两种账户,等同于国内活期储蓄的savings account和开个人支票需要的checking account。他填好表格,把自己身上的一点美元存进去,拿到了他的第一本花花绿绿的支票。那种感觉就像农民第一次进城,新奇,好玩刺激。虽然账户上没有什么钱,可是成为支票的拥有者让他的虚荣心得到了相当的满足。他站起身,准备迈着方步以胜利者的姿态走出银行。
“Are you interested in having our credit card too”(你想办信用卡吗?)办事员最后不忘推销自己银行的其他产品。
陆文博愣了一下。“Credit card?这不就是信用卡吗在他的印象里,拥有信用卡不是要有很多钱才可以吗?”陆文博不大明白。自己是一个穷学生,银行里只有刚刚才存进的几百美元,而且以后每月的奖学金也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