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911》第39章


解雇失业在家,靠社会救济过活。陆文博需要定期给他送食物和购物券,并且帮他戒酒,重新振作起来。
月末到了,陆文博带着食物和购物券来到汤姆的住处。一开门,一股刺鼻的酒味弥漫在空气中。满地是啤酒罐和玻璃酒瓶,汤姆歪倒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瓶Vodka,酒顺着嘴角往下流,醉得一塌糊涂。看陆文博进来,他嚷道:“你是谁?怎么来我家?”
陆文博知道他喝醉了,指了指手里的食物,把酒瓶从他手里拿下来,弄块湿毛巾盖在他额头上,冲了杯咖啡帮他醒酒。
等他清醒点,陆文博问:“今天面试怎么样?他们决定要你了吗?”陆文博帮他联系过一个中学,让他面试校车司机的工作。
“那些混蛋,他们非要我参加什么戒酒计划,否则不能让我工作。我是最好的司机!这些白人,看到黑人就不顺眼。”
“我相信你是最好的司机,但如果不戒酒,你永远不可能展示你出色的技术。我可以帮你联系参加戒酒计划,只要能坚持下来,你很快就能开上你的校车了。”
“你也让我戒酒,你和那些白人一样,歧视黑人。你给我滚出去!”汤姆朝陆文博疯狂地叫嚷。
“我是在帮助你,我也愿意看到你重新开上你喜欢的校车!”陆文博提高声音,让他明白自己的本意。
汤姆借着酒劲儿,抄起旁边的酒瓶威胁陆文博:“用不着你来帮我,你们这些人都穿一条裤子。”
陆文博试图继续解释,酒瓶却飞了过来,他本能地一躲,酒瓶砸在墙上,碎片四溅,其中一片划破了陆文博的手臂,血流如注。他知道汤姆酒醉失去理智,不宜久留,逃出房间,刚关上门,又是一声巨响,酒瓶重重砸在门上。
陆文博找附近医院包扎伤口。回家,晏茹看到他受伤,眼泪止不住地流。
“这社会工作再高尚,也不能玩命啊!酒瓶不长眼睛,要是砸到头上可怎么办!奉献也别奉献在美国呀!”
“我以后注意就是了。咱们还没过上好日子呢,我可不能出师未捷身先去。”
“不行你也改学计算机得了。至少没有生命危险。”
“好歹把实习坚持下来再说。毕业怎么办,咱们再商量。”
两件事情让陆文博心有余悸。虽然不至于打退堂鼓,但难免对未来产生怀疑和担忧。晏茹坚定不移上法学院,他对自己却没有答案。
四十一 中国文化周
暑假开始,来中心的孩子多起来。实习小组负责组织夏令营,让孩子们过一个充实的暑假。午餐时间,几个人冥思苦想,伤透脑筋。陆文博照例拿出晏茹精心准备的饭盒,里面有两个炒菜和米饭,香味四溢。其他几个女孩依旧例行公事。卡蒂和尼克吃着汉堡和三明治,希拉和埃里卡以薯片和饼干充饥,卡门更简单,啃着一根生芹菜和一个青椒。
“你们怎么又瞎对付?”陆文博看不惯她们的习惯。
“我们都不会做饭,做饭太麻烦,能填饱肚子就行了。”话虽然这么说,几个女孩目不转睛地盯着陆文博的午餐。
“你带的什么菜这么香,我可以尝一口吗?”
没等陆文博反应过来,几个人叉子齐上,叉走几乎所有精华。陆文博并不介意,别看国内把麦当劳和肯德基为首的垃圾食品当成宝贝,美国人心里明白还是中餐更胜一筹,这让他自豪。
“你一定要把菜谱给我们,我们也可以回去试着做中餐。”几个女孩抹着油嘴,意犹未尽。
陆文博分析美国人对其他事情精明有余,对饮食则智慧不足,有简单了事、精细不足、缺乏营养之嫌。
另外一件事证实了陆文博的分析。几个女孩知道陆文博的生日在7月13日,特意准备了生日蛋糕,给他来个惊喜。受到这样的关照,陆文博乐得合不上嘴,他叉起一大块放进嘴里,第一口还觉得好吃,很快就觉得奇甜无比,难以忍受,远远超出国内奶油蛋糕十几倍的甜。为了不让大家扫兴,他勉强吃完一块,随后望糕兴叹。几个女孩毫不畏惧,大吃特吃,连叫好吃,陆文博哭笑不得。
如此看来,中美饮食真是天壤之别。中餐选料严格,刀工精细,注重火候,调味多变,无愧于“烹饪王国”的美誉。反观西餐,单调乏味,不讲“火候”和“入味”,多是简单的烹饪与混合,大倒胃口,营养搭配也无法同中餐相提并论。
美国“三多一少”的饮食还带有健康隐患。第一是肉多,尤以牛肉居多。做法单一,主要是烤,比如烤牛排、烤香肠、烤牛肉饼等。家庭聚会的烧烤就以烤肉为主,肉块大、半生不熟、干而无味,让人难以下咽。第二是糖多,各种蛋糕里的糖超出中国数倍,撒在蛋糕上的糖粒更是甜上加甜。第三是盐多,美国人口味很重,食品中盐的含量让人吃惊。薯片咸得让人心慌;奶酪也加盐,咸得不能吃;买的自发面蒸出花卷似咸菜;咸牛肉用水煮过多遍仍无法去其咸味,简直可以当盐用。一少则是蔬菜少。超市蔬菜种类少,饮食中蔬菜比例更小,做法毫无创意,多是生吃,豆角则用开水煮过蘸盐吃。
陆文博突发奇想,提出可以用饮食文化作为突破口,予以延伸,全面介绍中国文化,组织“中国文化周”,受到一致赞同。
在实习小组精心准备下,社区中心隆重推出“中国文化周”。大家在社区张贴海报,散发传单。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报名,被整个活动所吸引,自己也报名参加。
活动第一天,中心里出现了少有的红火场面。入口处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金属探测器响声不断,工作人员引导入场,指示方向,忙得不亦乐乎。
有过多次课堂演讲的练习,陆文博并不紧张和焦虑。站在大礼堂里,面对几十个孩子和家长期待的目光,陆文博自信地宣布“中国文化周”的开始。他首先介绍了几句简单的中文“你好”“再见”“谢谢”“对不起”,把它们形容成生存汉语,如果有谁到中国去,这些是最有用的。他讲得卖力,观众学得积极,朗读声一浪高过一浪。他还让孩子和家长比赛,看谁的声音更大,更齐,整个礼堂里气氛热烈,笑声不断,观众很快进入了角色。
陆文博又围绕名字展开介绍。他把陆文博三个字用巨大的字体写在黑板上,观众对这种方块字十分好奇。他开始解释中国名字的惯例和意义。陆是家族的姓,文是有文采和艺术气质,博则是博学多才。中国人重视家庭,姓都放在第一位,名字多包含美好的祝愿和希望。中国人之间为表示尊重多用姓氏互称而不是直呼其名。
陆文博诡秘地一笑,讲到旧中国妇女没有社会地位,结婚后要随丈夫的姓。随着社会进步,中国妇女地位越来越高,她们在结婚后都保留自己的名字,很多家庭甚至让孩子跟随母亲的姓氏。他顿了一下,故意卖个关子,问大家美国人怎么做。很多母亲七嘴八舌地说要跟随丈夫的姓,或者把自己的姓氏放在丈夫姓氏后面作为复姓。
“看来中国女性地位要比美国女性地位高。以后美国人为了提高社会地位,应该嫁到中国去!”陆文博开玩笑,下面哄堂大笑。
作为最重要的一部分,陆文博不厌其烦地帮助大家把名字翻译成中文,用拼音写出来,让他们练习用中文说自己的名字。参加活动的人们没人去过中国,很少接触中国文化,对中文更是一窍不通,当他们用蹩脚的汉语说出自己名字的时候,个个兴奋不已。很多人学着把名字用中文写在卡片上,挂在胸前,到处炫耀。社区中心成了欢乐的海洋,大家用中文和陆文博道别,意犹未尽。
“中国文化展”是文化周的重头戏,陆文博发动小白楼的中国人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展品。苏卉贡献国画,王少衡贡献剪纸,周济民贡献书法,艾琳也送过来玉镯等饰物。周济民还发动教友捐助展品。陆文博把已经拿到手的展品登记造册:泥制彩绘的京剧脸谱和恭喜发财的童男童女,陶瓷的老寿星和十二属相,带有内画的鼻烟壶,形状各异的中国结,体现书法艺术的文房四宝,有悠久历史的景德镇瓷器,还有多幅书法和绘画作品,摆满了小小的展室。
配合展览,陆文博安排了相关活动。除了展示中国的十二生肖,武术和国粹京剧之外,他花一天时间专门介绍中国的八大菜系,还播放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把观众看得目瞪口呆、口水直流。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炊具,更没有见过如此精湛的技艺和美食,所以一致要求陆文博教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