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第5章


有研究证明:神经键的数量与智力有很大关系。这就是说,生活在相对“优越”环境中的A组老鼠比生活环境差一些的B组老鼠更聪明。
另有其他研究也证明了环境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罗马尼亚孤儿发育过程项目的研究人员证实:那些在条件严重缺乏(如缺乏与成人的交流、恶劣的饮食和缺乏刺激等)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和那些生活在条件丰富的环境中的孩子相比,有较小的、欠活跃的大脑;哈佛大学社会学家们在对芝加哥郊区2000名6—12岁儿童进行的长达7年的调查、分析中发现,在良好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智力水平更高;相关科学研究还表明,儿童在常规的环境中生活,大脑的各部分神经细胞按一般的速度发育,而若外界的适宜刺激更加频繁、强烈,脑神经细胞的发育速度就会更快,并趋于完善。有人估计,超前教育的儿童到了7岁,他的脑神经细胞可能已经发育了25%,而一般儿童也许只发育了10%。至于那些在贫乏环境中生活的儿童,脑神经的发育就更少。
好的环境对培养一个聪明孩子的作用可见一斑!因此,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环境事关重大。
什么样的环境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好环境
作为孩子第一所学校也是最后一所学校的家庭,其扮演的环境角色对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对智力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这个环境决不是指简单地用钱包装出来的环境,而是用“心”营造的环境。不论家庭的经济状况如何,有“心”的父母都能给孩子一个无比“优越”的环境:
一个随时随地能读到书的环境——没有书,孩子无法步入知识的殿堂;
一个可以痛痛快快“摸爬滚打”的环境——没有活动的身体,就没有活跃的大脑;
一个能够无拘无束畅谈所想的可交流的环境——没有交流,孩子不仅会变得沉默,而且会变得木讷;
一个充满理解、鼓励和尊重的环境——没有理解、鼓励和尊重,孩子不会具备快乐、自信这些宝贵的性格因素,并有可能成为断送成功的“致命因素”;
一个能够激发兴趣、好奇心和探索欲的环境——没有兴趣、好奇心和探索欲,孩子注定一事无成;
一个家庭成员间感情和睦的环境——没有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孩子的智力发展会失去安全、积极、健康的心理保障;
一个有以身作则的父母作为榜样的环境——不爱动脑、不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才思敏捷的聪明孩子;
……
说得形象一点儿,如果把这个环境比喻成一座房子,这座房子里面的情境大致应该是这样的:卧室里、客厅里、餐厅里甚至是卫生间里,到处都有触手可及的各种图画书、故事书、百科全书……有一整面布满涂鸦作品的墙,一个不用害怕磕着、碰着的可以尽情玩耍的空旷角落和一个装满各种玩具(买来的、自制的)以及瓶瓶罐罐的大箱子。在这里,无论是优美欢快的歌曲声,还是朗朗的读书声,抑或激烈的讨论声,都是一曲曲别具一格的音乐。而大人们偶尔的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温暖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则构成了这座房子里最美丽动人的风景。
什么是好环境?这就是好环境!
有首歌唱得好:“丢下一粒籽,发了一棵芽。”没有哪一粒种子是不会发芽的,那些没有发芽的种子只因丢错了土壤。培养一个聪明孩子就像栽培种子,种子需要山坡、需要田野、需要草原……而各有所长、天生具有创造力、智力发展蒸蒸日上的孩子比任何一粒种子都需要更富饶、更广阔、更包容的土壤,从而使各种智力、创造力以及兴趣、自信等等,得以发芽、长大。
给孩子一片适合他成长的土壤吧,让他聪明,让他成才。
这片土壤在哪里?在社会,在学校,更在家庭!
专题5——妈妈的脸是孩子的第一个玩具
孩子刚出生时的交流是从和妈妈脸对脸的“对话”中开始的。
妈妈的脸是会说话的!高兴时嘴角翘翘的,眉毛弯弯的;惊喜时嘴巴张张的,眼睛圆圆的;害羞时笑容甜甜的,面颊红红的;生气时嘴唇嘟嘟的,目光凶凶的……这些都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而且还伴有各种有趣的声音。对于一双天生充满好奇的眼睛,难道在这个崭新的世界里,还有比这张生动的脸更奇特的玩具吗?
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个“玩具”!它与孩子最初的视觉、听觉、注意力、记忆力、模仿能力、社交能力、协调能力、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好“看”不过妈妈的脸
妈妈的脸是特别能吸引婴儿注视的目标。婴儿调节视焦能力差,太远或太近的物体他都看不清楚,物体和他眼睛间的合适距离是20厘米左右。妈妈抱婴儿喂奶时,妈妈的脸和婴儿的脸之间刚好就是20厘米左右这个距离,所以,妈妈的脸是婴儿可以看到的物体。因为容易看到,所以很喜欢看。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至出生后3—4个月,在这期间,增加母子注视对发展婴儿的视觉能力十分关键。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智力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视觉能力有关,因为大脑80%的信息是靠眼睛获得的。外界信息通过双眼传入大脑,再由大脑加工处理,从而使人产生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传入大脑的信息又进一步刺激了大脑的发育,使大脑具备各种能力。一双“慧眼”对于婴儿期的孩子来说基本上就是他聪明的标志;反之,如果视觉功能存在障碍,势必就会影响他智力的发展。
临床医生们还有一个发现:用红外照相技术观察到,婴儿看妈妈脸时,先看脸的轮廓,再看眼、嘴等,并且婴儿不但会注视妈妈的脸,而且还想用手接触她的嘴,这说明视觉和手活动之间已经开始有不寻常的协调动作了。
值得注意的是,婴儿的视觉能力和他所处的状态有关。由于婴儿在安静、觉醒的状态下才会看东西,所以妈妈在和婴儿做这一特殊的视觉训练(即对视交流)时务必抓住时机,最好是在喂完奶后1小时左右进行。在良好的状态下,妈妈或温暖或开心或滑稽的表情都会引起婴儿的高度关注,从而使他获得有效的视觉刺激。不仅如此,这种高度关注还能大大提升婴儿的注意力水平。
好“听”不过妈妈的脸
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除了视觉,听觉也是大脑获得信息的重要通道,对于智力发展的影响同样不可小看。早在胎儿期第6个月的时候,听觉系统就建立了。所以,妈妈在与婴儿对视交流时,不仅要尽可能呈现丰富的表情,而且要配合相应的语言。妈妈句式简短、语速缓慢、语音清晰、语气亲切的说话声能集中婴儿的听觉注意力。虽然还不会回答,不过即使再小的婴儿也会本能地捕捉妈妈的语音语调,并储存妈妈说话时所用到的各种句式信息,以备将来说话时所用,从而为语言学习打下基础。
专家认为,一个人的语言智力与他在婴儿时期听到的词汇量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和他说的话越多,他的词汇量就越丰富。
随着听觉功能的产生,一个新生命“自主学习”开始的同时还伴随着记忆力的形成。心理学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婴儿出生后不久就能辨别妈妈和其他女性声音的不同!这说明妈妈的声音已经储存在了他的脑海里,形成了记忆。
好“玩”不过妈妈的脸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妈妈微笑着注视着婴儿的脸时,妈妈慢慢地张嘴、闭嘴,婴儿也会跟着张嘴、闭嘴;妈妈慢慢地吐出舌头,婴儿也会随后吐出自己的舌头。有位妈妈还做过这样一个帮助新生小女儿入睡的“打呵欠”游戏:她冲着女儿做出一个接一个打呵欠的动作,她的女儿便也一个接一个地打呵欠,重复做数次后母女就会双双入睡。心理学家把这些模仿性动作称为“共鸣动作”。据研究证实:新生儿出生后仅20小时就能诱发他跟着妈妈做类似伸吐舌头的动作。
当婴儿注视妈妈的脸部时,他的双眼会集中到妈妈的眼睛和嘴上,然后,按照他所见到的来改变自己的眼睛和嘴的表情。当他模仿悲哀的表情时,他会紧皱眉头,并撅起小嘴。婴儿到底需要接受多少刺激才能联系到他的模仿行为呢?科学尚无定论,也许这是人类特有的天赋,也许真的因为一张活灵活现的脸实在好玩从而激发了婴儿本能的模仿冲动。
英国著名精神病学家韦尼考顿博士通过精细的观察了解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