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日子要有技术含量》第21章


有人认为一些常见花卉(大多为瑞香科、大戟科等有毒植物)可以通过挥发性气体对人体起到诱癌、促癌的作用。但这个观点并未见任何正式期刊给予报道。已有研究证明其中提及的“虎刺梅”仅仅提取液有毒,它产生的挥发性气体并未发现明显致癌或有毒物质。因此,这个“促癌植物名单”是否属实,及其可能途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还有一些园林园艺文献里普遍记载的类似经验,如丁香属的各位、夜来香、天竺葵、五色梅等散发出的气味在密闭空间里容易给人的嗅觉造成太强的刺激,可能引起头昏、胸闷,让人烦躁不安。这些经验也有待更多的证实和研究。
如何给卧室挑植物?
当然了,担心花花草草有毒而不敢同室相处,是有没必要的。常见的有毒的栽培植物,无论是富含强心苷的夹竹桃、洋地黄、万年青,还是赫赫有名的大戟科各位毒物(如圣诞红等),它们的毒性都深藏体内,一般不以气体形式释放。只要你不是个爱梦游的吃货,不会一边睡觉一边啃枕边的叶子,在卧室里种棵“见血封喉”也是安全的。退一步来讲,如果家中有小孩,或者为了以防万一,你还是可以挑选那些吃下去也没事儿,甚至还很美味的植物来饲养。
/
【一品红(Euphorbia pulcherrima),常被用于圣诞节应景,又名圣诞红。它的红色部份是不是很像花?其实这只是总苞,真正的花是中间那坨。图片来自wiki mons】
要是你有花粉过敏或哮喘,可以出门右转去看 卧室里的寄生虫 了——不要在卧室养花就对了。如果实在想养,也要挑选不开花或不在花期的植物,并且每晚将它们请出卧室,不要同眠。
/
【对于患有过敏疾病的人来说,花粉、灰尘、螨虫、动物皮毛都应当避免接触,因此花花草草这种事情,还是小心谨慎,远离为妙。】
卧室中的植物选择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考量。比如为了使心情安静,不宜放置色彩过于艳丽的植物。再如从安全性来考虑,尽量不要选择仙人掌等带有针刺的植物。还有如果养吊兰,别把它悬挂在床头,或任何其他可能磕到或掉下来的位置。
总得来说,除了上面这些需要注意的崎岖的点之外,在卧室里养植物没有什么特别的禁忌。挑选喜欢的品种,挖土动工,建立后宫吧!
下水道,要让城市更美好
(作者多米诺)
泰国洪水肆虐,城市水患成灾,是否让你挂念起自己所在的城市?武汉、北京、成都、广州,中国的大都市们今年相继在暴雨中沦陷,为什么我们的下水道,没有让城市更美好?
最近,泰国的洪灾持续肆虐,看到新闻和电视里频频出现的一幕幕洪涝场景,你是否又挂念起了自己所在的城市?
/
2011年,中国的大都市们纷纷被迫与内涝亲密接触。
6月初,武汉连降暴雨,城中观海,出门靠舟。
6月23日,水漫京城。皇城处处积水潭,地铁变身水帘洞。
7月3日,成都亦遭滂沱,匆匆加入大中华水上游乐园阵营。
10月13日,广州紧随其后,暨南大学被淹成“威尼斯分校”。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沦为水城,城市下水道,这个被大都市光鲜外表掩藏于地下的问题,终于被摆上台面,成为关注的焦点。
下水道,道在何方?
近几十年,中国城镇化进程迅速,大片荒地被钢筋水泥与柏油覆盖,无疑加重了降水时对“城市良心”的考验力度。
在以往,雨水降下来会渗入土壤,只有当降水强度大于下渗时地表才会形成积水。而现在,城市里多半的雨水被留在地表,形成地表径流。在排水工程中,一定汇水面积内地表径流与降水量之间的比值被称为径流系数。一般来说,公园和绿地的径流系数在0。1~0。2之间,而对于城市建筑密集区,径流系数的数值则是0。6~0。85。显而易见,同样的雨水总量,建筑物的密度越高,留在地表的积水量越大,城市排水系统也就要接受更大的考验。
/
【大范围的城市水泥地,无疑挡住了雨水向地下渗透的步伐。】
而与此同时,城市中还存在一个“雨岛效应”。与“热岛效应”类似,与周边郊区相比,大城市的降水次数和降水量都有所增加。在暴雨来临时,“雨岛效应”会成为内涝的帮凶,进一步加大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排水设施,遗留问题?
下水道,其实是个日语舶来词,“下水”表述其功能,“道”则描述了它的外形。有别于巴黎、伦敦、东京恢弘如宫殿的城市排水系统,中国多数地区的排水管一般在地下5米左右,管径多在1米以内,实在当不起“下水道”这个称呼。所以,给排水相关的工作人员更常用“污水管网”这个称呼。那中国为何采用这种“地下管网式”的设计呢?这还得从建国初期说起。
新北京的城市排水系统始建于建国初期,彼时由于在经济和技术上一穷二白,国内很多地方都是沿用“苏联老大哥”的理念和理论。与欧美和日本着眼于未来的“地下廊道式”方案不同,当时中国的设计更注重节约成本,旨在以最小的代价解决眼前的问题。而苏联的地理环境是地处高寒、降水量小,中国全盘复制他们“地下管网式”的排水设计,就遗留下诸多问题。
/
【日本崎玉县的“地下宫殿”排水系统,不但能解决密集的城市人口制造的污水排放,对付台风洪涝也没有问题。】
国内的“地下管网式”排水系统口径小,承载能力有限,很难应付如连降暴雨之类的突发状况。北京市区就仍有很多地方使用合流制的排水方式——把雨水和污水混在一起一股脑的丢给污水处理站。这种排水体制系统投入成本低,施工容易,但对于处理能力有限的污水站来说,大规模暴雨就是块吞不下的硬骨头了。而关闭泵站,量力而行的话,城市海景会会变得愈发浩瀚。。。。。。而一些发达国家的排水系统多用分流制,雨水系统和污水系统并行,维护和管理方便,缺点就是施工麻烦且造价较高了。
标准规范,底线之下的底线?
在一次又一次的“大雨倾城”中,常常会出现“多少年一遇”的概念,似乎是在为饱受诟病的城市排水系统喊冤。事实上,的确有一个名为“重现期”的概念。它指的是在一定长的统计期间内,等于或大于某暴雨强度的降雨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通俗点说,“多少年一遇”似乎也没什么太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详细分析,请看《“N年一遇”为何年年遇?》)
/
【排水网管重现期的设计,无疑是一本难念的经。】
以北京为例,建国初期北京城的排水网管设计重现期为0。5年,碰上“半年一遇”的“大雨”时就会产生积水,所以北京每年泡上那么几次澡是很正常的,这完全在设计允许的范围之内。现在,按照国家《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重现期一般采用0。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然而在实际建设中,先不说“重要”与“严重”的定义有多模糊,多数城市在设计规划的时候都采用了规范允许的下限。因为高标准意味着高投入,高投入则会减少工程收入。而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于重现期只规定最低限,而非一个区间:纽约的排水重现期为10年,东京和巴黎是5年。
水淹三尺,非一处之过?
城市内涝,其实还不只是某一方面的问题。
比如在排水设计的计算方法上,国内就要落后发达国家一大截。计算雨水量、暴雨强度,用的都还是上上世纪的推理公式法,简单却误差大,而国外的同行们早在三四十年前就改用电脑建立模型测算。现在使用的一些计算公式里,时常会出现一些“经验系数”,看名字就能猜到,它的确定完全取决于计算者。正是这些微小偏差的累积,常常将结果引入到一个更大的误差之中。
而在排水管网的管理和养护上,国内几乎所有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包括年久失修、阻塞、缺乏整体协调。道路两边的雨水箅子下被厚厚的垃圾堵满——落叶、塑料包装袋、烟头、剩菜……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它的排水泄洪功能。同样的,管道内部情况也不容乐观。比如餐饮业密集区域,厨房排入下水道的油脂在下水道中变冷凝结,很容易黏在管壁上,导致排水管线的实际管径越来越小,越来越容易堵塞。而“地下管网式”排水系统又不便疏通,使得问题积累愈发严重。
/
【雨水箅子被?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