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女人的人生解读》第22章


林海音坦言:“我实在热爱编辑工作。” 
林海音一生,作家对她来说是“业余”,编辑却是终身。77岁的林海音在关闭她经营了27年的纯文学出版社时,对人说:“忍不住想哭。” 
1948年回到台湾后,她先后担任《国语日报》编辑,台湾最大的报纸《联合报》副刊《联合副刊》的主编,兼任《文星》编辑,《纯文学月刊》 及纯文学出版社的主编、发行人;成为最著名的老编辑和出版家;被誉为“台湾出版界的常青树”。 
林海音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很漂亮的、努力工作而且善于工作的、乐于帮助别人而且非常有正义感的职业女性,许多文学青年在她的培植下成长起来,很多作家在她的帮助下圆了文学梦。 
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文坛是很荒芜沉寂的,一方面是台湾省籍作家面对语文转换后运用中文写作觉得困难,一方面40年代到50年代的政治弹压,也造成了台湾省籍作家的萎缩和退避。在这样的情况下,林海音以主编的《联合副刊》为园地发掘人才,培养作家,在本土作家中播下许多信心的种子。这段职业生涯里,她对于素昧平生、从未谋面的本土作家钟理和的帮助,成为台湾文坛很感动人的故事。在钟理和备受挤压、贫病交加时,林海音大量编发其作品,努力扩大他的影响,是“惟一给钟理和带来过一抹欢笑的人”。他突然病故后,林海音挥泪赶写悼文,又整理出版了《钟理和全集》,还在他的故乡建立了“钟理和纪念馆”——台湾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作家纪念馆。1984年,《香港文学》采访林海音,记者提到是她提携了黄春明、钟理和等作家时,林海音说:“既然许多作家这么表示,我多少能使他们走上文学道路,我也很高兴。” 
林海音很喜欢拍照,拥有好几十本文友的照片,她曾在《联合副刊》写过专栏《剪影话文坛》,回忆她与作家及文坛的关系。读者从这些照片和她的文章中感受到文人的生活、作家和文学的魅力,这也对一些心有萌动的读者起到文学的启蒙作用。 
1967年林海音创办《纯文学月刊》,她认为当时的台湾没有一份较为严肃且有水准的文学刊物,她并在《纯文学月刊》出刊的第二年成立纯文学出版社,纯文学出版社对台湾文学的出版影响很大,带动了台湾的整个文学出版。 
林海音把纯文学出版社经营得非常成功。开端是她慧眼识金,出版了一套16卷本《改变历史的书》。这套书原是美国出版的,相中出版这套书,表现了林海音的魄力和编辑眼光。当时,连译者自己也劝她别犯傻冒险,要赔大本的。林海音认定这套书对读者了解西方文明进程的价值很高,向译者拍胸脯:“赔本儿我都出,好书应该出版。”这套书销路很好,并为新成立的出版社创了品牌。 
后来,作家们一直把纯文学出版社当作朋友和娘家。经营纯文学出版社的二十多年里,林海音济困扶危,为纯文学发展呕心沥血的侠义行为,一直传为台湾文坛的佳话。一次林海音偶从报上看到《高山青》歌词的作者邓禹平穷困潦倒,半身不遂,出书无门,便提着营养品登门拜访,为他出版了《我存在,因为爱,因为歌》,使邓禹平老泪纵横。老作家苏雪林撰写的《屈赋研究》因冷僻鲜有人问津,出版社退给她一屋子书。林海音全部买下,后来全部捐给了 
图书馆和学校。林海音与作家的互动关系非常好,在林海音的传记里有一章“林海音的家就是半个文坛”,说林海音常约文友到家里吃饭,大家有事也约在她那儿碰面,常常是朋友又带朋友来,大家说,她为台湾文坛创造了一个文学社群的印象。 
1995年,林海音77岁,夏承楹85岁,四个儿女全在国外。她已无力继续经营出版社了。有人建议,把这块金字招牌转让、出售。林海音顾虑续办者难以坚持原来风格,不一定能善终,毅然决定停业。她把库存的80000册图书全部捐给图书馆、学校,把所有作品的版权全部归还作者。凡库内有少量存书的,全部送作者。有的作者过意不去,坚持要买。她坚决不肯,“出版社结束了,不是营业,只送不卖。” 
作为“两岸文学的交流使者”,纯文学出版社还是林海音“把两个地方连接起来”、“不分彼此地合而为一”的一座桥梁。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了41年的祖国大陆,发现中国现代文学馆缺乏台湾藏书,返台后立即寄赠纯文学出版社开业24年出版的全套文学书籍,以及已经绝版的全套《纯文学月刊》。同时她还以个人的影响、号召力,动员台湾其他文学出版社向祖国大陆捐赠书籍。极大地丰富了文学馆图书库的台湾文库,成为了颇具规模的台湾文学资料中心,极大地方便了祖国大陆学者的研究。 
此后,实现两岸“不分彼此地合而为一”,是她晚年坚持不懈奋斗的目标。她以年迈体弱之身,在晚年多次来祖国大陆,担任了名副其实的顾问,与中国现代文学馆合作,共同策划、编辑、出版了《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这套丛书出版后,在海峡两岸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她又把祖国大陆学者为每位台湾作家写的导读性论文,附上自己撰写的《总序》,推荐给台湾《中华日报》副刊连载。这一系列文章的发表 ,其所占篇幅之大,所刊时间之长,在台湾报刊都是绝无仅有的,成为两岸文学交流的盛事。 
跋山涉水,乐此不疲,这样的一位女性,以这般的皑皑不绝一仰难尽,这么一路错叠在时光流逝里,饶你多少豪情侠气,在领略她时,怕也会说是百年里都难睹的女子。 
这样说,也因为为人妻母的林海音,也是这样叫人喜悦着,一如暗香浮动,花意袭人。 
林海音的著作中有一本名曰《生活者 林海音》,她是以生活者为荣。生活者,北京话过日子的人。她是贤妻良母。早年学缝纫、打毛衣、学书法、学画画、学电子琴、学开车……她爱丈夫,自己病了,要住院,她第一个反应是丈夫怎么办。社务家事烦了,她就给朋友打电话:“实在受不了了,玩两圈吧。”她打 
麻将不会算计,十打九输。有朋友给她取了外号“林大输”。要是某日手气好,赢了钱,就会说:“今儿打折,给一半算了。”她喜欢照相,爱给朋友们照,照完立即就洗,分送大家。她不乏 
幽默,在丈夫与儿子合影背后题字是“凡夫俗子”。 
刚到台湾时,家境不好,女儿裤子破了,她在洞上缝上小动物图案…… 
“她真的是一位天资聪颖、勤奋努力,又热爱生命的女性,一路走来,她始终睁着英子的那双眼睛在看世界,认真地活过每一天。”夏祖丽这样敬佩着自己的母亲。 
确乎如此。在时间迅疾的脚步后边,林海音就是这样一位美丽又闪亮的女子。在她近乎完美的人生里,她受着命运的眷顾和宠爱,又用自信和丰盈的心灵把握并灌溉着命运的纤脉,无论时世艰辛或是莺歌深邃,她都满怀了希望去生活,攀登和经受、感受和突破着生命的强大与弱小,欣慰着太阳晒出来的、霜打雨刷后的华美。 
她其实是有很大的本钱可以安身立命的:出生殷实人家,有极美丽的容貌,从小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开明的环境和氛围中成长,聪慧随和,婚姻幸福。仅此,亦是千万女性毕生所求。林海音却是极其自爱,又自立自强地苛求着自己。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她幸福着,也把幸福和温暖给予别人。 
而一场红尘之中,刹那芳华,却又有多少的山重水复。能如此的经风沐雨,却又不留风、也不留雨地繁茂着自己的娇艳,这般地粲然和晴朗,是受命运眷顾和宠爱,又在于有着不断地对命运的超越和攀升。 
林海音在青年时代曾经演过话剧。她后来写文章时说,一场戏就像一桌筵席,过去就过去了。我在写作这篇文稿时无意读到她的这些话,一下就怔了半时。关于人生,人们总爱说那是每一个人的大舞台。如此想来,林海音的一生,该可以说是一场盛宴的。一场盛宴过去了,留给人们的便该是悠远长久的、缓慢而有力地渗透在生活里的记忆。 
心头这样想过,只觉得这一个晚上,荟萃了她几十年的生命气象,暖意皓皓。窗外,玻璃上一簇簇的冰花带着水意轻轻地滑落了。 
便是万籁俱寂。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