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第一家族:荣氏百年》第35章


一次,荣智健向媒体详细介绍,“最初的投资,包括贷款在内,大约是200多万美元,我个人占60%。这公司一直在赢利。到了1982年年底,被一家生产电脑设计硬件的公司收购了28%,翌年合并上市,成为美国第一家上市的电脑辅助设备厂商。原来的200多万美元投资一下子便增值了40倍”。
两年时间,120万美元投资,40倍回报,刷新个人投资回报记录。荣智健亦将此视为经商生涯的成名之作。
多年后,荣智健事业有成,满面春风地回忆过往,这样评价这笔交易:“作为一个生意人,我当年最大的成功不是爱卡,而是1982年用从爱卡赚的钱在美国搞的一项创业投资。”至于为何抛售股价,答案则是:“在美国的两年时间里,我感觉到了这里软件和其他高科技企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而作为我们这样一家公司,并不适合长期经营。”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香港。
香港!香港!
1984年的香港正被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感所笼罩,彼时中英双方正启动“回归”谈判。由于港岛未来前景扑朔不明,各界均感无所适从,本能地减少大宗投资,消费热情亦一落千丈,引发经济震荡。
荣智健深知,中国政府收回香港势在必行,港岛未来值得期待。而楼市大幅贬值恰恰创造了抄底的绝佳时机。此时,荣智健已是身价4亿港元的富豪,于是疾风似火地返港,大举购入香港物业。
与此同时,中信香港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肩负的使命远不止发展经济那么简单。拥有丰富外事经验的米国钧被荣毅仁派往香港主持大局。在同年秋天举行的一次酒会上,荣毅仁又派中信公司党组书记熊向晖到港压阵,适逢中英草签《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1997年收回香港主权。会上,500多名海内外名流前来捧场,其中不乏李嘉诚、包玉刚、霍英东、郭鹤年等商界大佬的身影。
1985年5月14日,中信香港在华润大厦正式挂牌营业,米国钧出任总经理,王军、熊向晖等为董事。此后,荣智健与中信香港高层的交往逐渐频繁,与米国钧、王军私交日深。
《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给低迷不振的香港楼市打了一注“强心剂”。1985年新年后,楼市涨幅惊人,个别楼盘涨幅甚至达到八成。然而,荣智健并未收获切实好处。原因是,他所购入的房产多数属商业物业,相比成交活跃的住宅市场,无论出租还是出售,价格均不尽理想。一直等到年底,商业地产都未迎来爆发,住宅市场也渐渐归于平淡,12月时甚至出现楼盘流拍的现象。这似乎不是什么好消息。果然,香港房市随即陷入低迷,楼盘降价销售或低价出租均无人问津。
看来疲软的市场需要更长时间的提振,等待香港民众恢复消费信心。荣智健的抄底之举虽然没有成功,但也谈不上失败,充其量算是不赔不赚。此前,香港楼市起起伏伏,实际上与他并无多大关系,只不过是在楼市走了一遭,体验了一次“过山车”。而他所持的商业地产纹丝不动,无疑,其中潜藏了巨大财富,此时如同水面下的冰川,等待被市场的号角唤醒。
意识到经济周期的存在,而炒房不过是雕虫小技,荣智健索性坦然处之,开始寻找新的商机。
中信香港的新员工
一边是中信香港亟需人才,一边是荣智健暂且无事可做。自然而然,有人建议荣智健到中信香港谋一份差事。
荣毅仁对此颇有忌讳,他向来注重企业风气,以身作则,杜绝任人唯亲。不过,任人唯贤并不回避亲朋,中信香港业务进展缓慢,荣智健熟悉港岛商业环境,恰是合适人选。于是在众人劝说之下,荣毅仁最终同意荣智健到中信香港工作。
1986年,荣智健正式加盟中信香港。在随后的改组中,王军升任公司董事长,荣智健出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第二年,王军卸任,董事长由米国钧担任,而荣智健职位未变,可见地位已稳。
对此,外界颇有非议。荣氏父子缄默无语,多年后,荣智健这样解释:“我之所以能成为中信香港的主事人,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运作的必然结果……如果我不是荣毅仁的儿子,我也许很难有机会成为中信香港的主人。但是,如果我仅仅只是荣毅仁的儿子,而没有经商办企业的才干和本领,我也不会得到国家和人民的信任,登上这个举足轻重的显赫之位。”尹锋著:《荣氏真相》,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版,“文子聚首”一节。
不可否认,在世俗观念中,豪门后代的能力很容易被家族、父辈的光环遮掩,甚至他的所作所为都被打上“父荫”的标签。当然,不可忽略代际影响,但以偏概全未免偏激,倘若完全依托父辈庇护,即便有所成就,恐怕也不可持久。豪门子弟取得事业成功,终归有过人之处。
事实上,在进入中信香港之前,荣智健就向中信证明过自己的才干,只是外界对此所知无多罢了。否则,若他无功于中信,入职伊始便获得总经理高位,恐怕在内部就无法服众。
1985年中信香港成立后,荣智健多次对其投资业务进行指点,其中最大一笔是香港东区海底隧道项目。
香港地狭人多,交通不便,除在地上建造道路外,开辟海底隧道就成为缓解交通压力的有效途径。1985年前后,香港政府计划在维多利亚港东部水下投资兴建海底隧道,连接南部港岛区鲱鱼涌和北部九龙区观塘蓝田茶果岭,全长2。2公里,公路、铁路两用双向四车道,建成后将成为香港整体运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疏解困扰香港多年的南北交通拥堵问题。
香港公共交通建设遵循招标投资模式,荣智健建议中信香港投标,可以趁机介入香港基础设计建设。此举无疑具有强烈的信号意义,为了劝说中信香港,荣智健还以香港首条海底隧道——红矗5姿淼赖某晒υ擞樱盟淼劳ㄓ谖嗬歉巯拢?972年通车以来极其兴旺。
中信香港颇为心动,为了降低风险,多次邀请荣智健一道竞标、投资,均被他以“我还要忙于推销自己的房地产”为由婉拒。最终,中信香港独自以3。7亿港元竞得东区隧道10%股份。
1986年夏天,东隧动工不久,荣智健结盟中信香港。入职之初,他提出两个条件:“其一,公司的用人制度必须由我决定;其二,要赋予我相当的权力。”问及原因,他说:“凡事都须向上请示,不利于开展工作。”中信集团专门开会进行讨论,当然,最后都答应了这些条件。
其实,荣智健对香港形势早有谋划,东隧一事可见一斑,进入中信香港让他获得凌空起舞的空间。
第八章 收购狂潮
引言
如果说荣智健进入中信高层有赖各方提携,那么随着收购国泰航空完成,他很快向外界证明了自身。
毕竟当时犹疑不决的中信香港需要强势人物指点一二,而荣智健的目标却不止于此。国泰航空拉开了疯狂收购的序幕,港龙航空、香港电讯随之纷纷成为荣智健的棋子,而当他将泰富发展收入囊中,将其变身为中信泰富之后,困扰许久的融资瓶颈顿时打破,前路豁然开朗。
香港电讯是荣智健的“成名之战”,恒昌企业则让其真正跻身香港商界顶层。引人关注的恒昌收购战最终以荣智健完胜收场,郑裕彤、何善衡、李嘉诚、郭鹤年等商界名宿反而成为荣氏衬托者。
所谓江湖代有才人出,荣智健成就若此,恐非是个人能力使然,而他似乎亦另有所图。
经过一系列资产注入,中信泰富资本质量迅速提升,杀入香港财阀十强之列,以微弱劣势次于郑裕彤家族。如此成绩,年届50的荣智健心生悸动,他悄无声息地增持,以18%的持股量成为这家紫筹股公司仅次于中信集团的第二大股东。如果不是金德琴舞弊案,他也许不会停下脚步。
力主收购国泰航空
进入中信香港之后,荣智健正式参与的第一笔生意即为收购国泰航空公司。
这是一家提供定期货运和客运的国际航空公司,1946年秋由美国人罗伊·法富尔和澳洲人悉尼·德坎措创办于上海,1948年迁往香港,同年被太古洋行收购45%股权,经营管理亦由太古全面接管。
&文&在太古洋行强大资金支持下,国泰航空引进飞机、开辟航线、完善管理运营,业绩突飞猛进,1958年收购同城死敌香港航空后,独霸香港航运市场。进入20世纪60年代,国泰业务进展神速,年均增长率高达20%,相继开辟大阪、福冈、名古屋航线,进一步扩宽国际市场。线路建设为随后的利润?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