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1979年》第203章


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
国家水产总局等编著·即出
中国真菌总汇
戴芳澜著·即出
吉林陨石雨论文集
精装4。90元平装3。55元
封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伟大的道路
朱德的生平和时代
〔美〕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著
梅 念译 胡其安 李新校注
这是一部倾注了史沫特莱全部心血的著作,不仅记录了朱德同志六十岁以前所走过的道路,同时也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一幅壮丽多姿的画卷。作者把自己置身于书中,并以非常细腻和隽永的笔触,刻画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栩栩如生的形象。这部书译成多种文字,同斯诺的《西行漫记》一样,成了纪录中国革命的名著。
(1。50元)
“我热爱中国”
洛伊斯·惠勒·斯诺著 董乐山译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身患重病时’毛主席和周总理派去了一个医疗小组。本书记述了医疗小组到达后在斯诺家中所发生的动人事情,医疗小组工作的情形,斯诺一家对中国人民炽烈的真挚的感情。斯诺临终用最后力气讲的一句话是:“我热爱中国……”。
(○·五三元)
中国——我的第二故乡
〔西德〕王安娜著 龙 翔译
李良健 李希贤校
一个德国女性,同情、支持中国革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些工作,与周恩来、宋庆龄等人有广泛的接触,并且访问了延安。1955年回国后,写了这部回忆录。书中涉及抗日战争前后许多重大的事件和人物,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历史的断面。(即将出版)
马克思传 弗·梅林著
樊 集译 持 平校 一·七五元
列宁回忆录 娜·康·克鲁普斯卡娅著 
杨树人译 二·○○元
列宁印象记 蔡特金著 
马清槐译 重版印刷中
我的一生 奥古斯特·倍倍尔著
薄芝宇译 李稼年校 二·三四元
马克思的女儿 奥·巴·沃罗比耶娃等著
叶冬心译 重版印刷中
封四
1979年第5期;总第5期 … 目录
2坚持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苏绍智
9记述朱德同志生平的一本好书 廖盖隆
23《朱执信集》读后 陈 铮
27读《美国文学简史》 周珏良
31《简·爱》——小资产阶级抗议的最强音 朱 虹
41简论《红与黑》 辛未艾
47《战争风云》,一部新型传奇小说 何满子
52书讯
62列宁写的书评 仲 民
66 笔谈
72买书不看成补壁,不如画个大书柜(漫画) 华君武
79可望不可及(漫画) 甘周仁
68 祭文·悼词 叶圣陶
71画龙不点睛 傅惟慈
73余悸病患者的噩梦(漫 画) 丁聪画 罗扬句
74话说想当然 苏 晨
80《西谛题跋》序 吴晓铃
81印度的绘画六支和中国的绘画六法 金克木
85 有赠 荒 芜
90宋代散文的杰出代表苏轼
95郭沫若——中国新史学的开创者(下) 卞 哲
102从袁世凯看报说到韬奋办刊物 舒
106忆吴晗 顾家熙
111李政道教授谈读书·治学·育人 林 溪
118尼姆·威尔斯谈《西行漫记》及其他 王福时译
122我们的著作是属于中国人民的 沈明国
127词义·文体·翻译 王佐良
135 1979年度美国文学奖金(纽约航讯) 董鼎山
138一九八五年八月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书摘) 钟宜山节述
159一九七九年新书部分目录
目录
定期公布畅销书目
近年来,广大群众读书的风气一天天浓厚起来了。书籍已经比较大量地出版,辅导读书的刊物也陆续涌现,北京出版了《读书》,上海即将出版《书林》……,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过程,也必定是群众读书风气日益浓厚的过程。
出版事业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象美国、日本等,他们加强社会读书活动的做法(尽管这种做法也反映了出版商追逐利润的要求),有一些是我们很可以借鉴的。他们用这种办法推广资产阶级的出版物以加强他们的社会体制,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办法推广无产阶级的出版物以加强我们的社会主义体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广泛的革命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别人的做法常常大有可供我们借鉴之处。
这些做法是什么呢?那就是:广泛、大量地出版书籍,普设销售点,大出普及本,树立某些报刊书评的权威,奖励新人的优秀之作,定期公布全国畅销书目,努力扩大影响,等等。
这里想来谈谈定期公布全国畅销书目的活动,我觉得这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从美国的通讯中,我们知道《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出版商周刊》等每周都登载“最佳畅销书目”,长期畅销不衰的书,名字也就不断在这些书目栏里出现。一年终了,又再统计刊登“全年最佳畅销书目”。这种做法,在若干程度上反映了广大读者对书籍的评价,可以引起其他人们的关心,促进书籍的销行,也在若干程度上鼓励了优秀之作。
资本主义世界受人欢迎的书,不管它是好是坏,我们一般总可以大体知道它的销行数字。象美国出版的《教父》,总计销行了一千多万册,《爱情故事》销行了八百万册;《荆棘岛》,销行了五六百万册。日本的小说《日本沉没》,销行了八百万册。各种畅销书籍的销行数,人们一般总是知道的。
销行数比印制数更能够真正反映一本书在读者中产生影响的程度。书印好了,如果有大量积压,长期躺在仓库和书架上睡大觉,那么,印数尽管多,实际上并不能说明它的真正影响。销行数就不同了,不是由公家购买赠送,而是由读者自己掏钱购买的书籍,如果畅销了,是真正反映了它在读者之间影响的程度的。
我国的出版物,有不少是在扉页或书末登出了印数或汇计印数的。但近年来,好些书籍,因为种种原因(例如纸张缺乏,印数较少,或者以前的印数没有准确统计,等等),这项数字有时竟被省去了。这就造成了一种状况,人们对于好些书籍的印数,影影绰绰,而对于它的真正的销行量,就更是模模糊糊了。
我觉得这种状况不够好,不但书籍一般都应该标明它们的初版印数或汇计印数,而且,最好还能够在影响广泛的报刊上,定期公布畅销书目。(虽然不需要每周,每月都这样做,但半年,一年公布一次该是可以的吧?)这样做有许多好处。
也许有人说,现在由于纸张供应比较紧张,好些优秀书籍并不能大量印刷,充分供应,为了保证以有限的纸张出版多种的书籍,常常不得不削减畅销书的印数,腾出纸张来印其他的书。因此,从发行数字上有时已经看不出一本书真正受欢迎的程度了。这是有相当道理的。但是,即使如此,公布畅销书目的意义并不致因此就完全消失。受到读者热烈欢迎的书,在这种情形下,有不少仍然能够“脱颖而出”。再说,纸张供应紧张毕竟是一时现象,迟早总是要克服的。而且,目前的这种做法,已经引起了不少读者的批评。如果大量削减畅销书的印数腾出纸张来印有相当价值的书,那还有若干道理,如果印的是质量平庸、可有可无的书,那就等于不顾读者的迫切要求而去印刷滥竽充数的滞销的书籍了。就是在纸张供应偏紧的情形下,这种做法也是大有可以商讨改进之处的。
定期公布畅销书目,有什么好处呢?
它可以帮助广大读者,知彼知己,把自己的状况和一些资本主义工业国进行比较,既知道我们已经达到的成就,也知道我们和某些国家之间存在的距离。
和解放前比较,我国的出版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旧上海一般新书只印两千本左右,象茅盾的《子夜》,算是畅销书了,在旧时代也不过先后印行了一万册的样子。我们现在已经把这样的纪录远远抛在后头,初版的文学书籍印行一二十万本毫不稀奇了。从书籍的初版印数来说,我们已经超过了好些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印行一二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