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第18期》第24章


35万人。
中央集团军群在整个白俄罗斯战役中的损失从未有过精确统计。但德国战后编写的中央集团军群战史估计,仅最初四周时间内就有20万德军死亡(包括10个将军),另有85000人被俘(包括21个将军)。其中57600名德国俘虏,包括18个将军、1200名军官被押往莫斯科游街示众。为了夺取莫斯科而建立的中央集团军群官兵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
而俄国人穿越了战前边境线,一举突入波兰,终于在7月下旬兵逼华沙。
莫德尔乘机在华沙城下集中了5个新锐装甲师的重兵,由强有力的空军配合,给予苏军迎头痛击,终于遏制住了俄国人。与此同时,华沙城内爆发了波兰人的起义,但也遭到德军的残酷镇压。到1944年10月2日,华沙起义最终失败。而华沙防线则由重新组建的德国第9集团军防守,形势逐渐趋于平静。
中央集团军群逃出了白俄罗斯,其北邻的北方集团军群却遭到切断。7月底,苏军一举突入里加湾,抵达波罗的海海岸。这意味着北方集团军群与中央集团军群的联系被切断,北方集团军群的几十万大军全部被孤立在波罗的海沿岸。希特勒决心倾尽全力挽回危局,于是集中庞大装甲部队,由中央集团军群第3装甲集团军指挥,出动300多辆坦克和强击火炮,在德国海军第2战斗群的重型战舰配合下发动强大反击。一番恶战后,于8月下旬在里加湾打通了一条走廊,恢复了两大集团军群的联系。就在这次反击开始阶段的1944年8月16日,莫德尔被调往西线,由莱茵哈特接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此时,红军已经突入了东普鲁士境内。
毁灭在东普鲁士
1944年10月1日,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恢复到694000人,但是平静是短暂的,其所辖防守东普鲁士的第4集团军(司令为霍斯巴赫将军)在10月遭到了苏联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猛攻。
1944年10月16日,红军5个集团军沿着100公里宽正面展开攻击,很快撕裂了德军防线。尽管德军投入包括第505重坦克营在内的部队加以救援,红军还是前进了60公里进入德国境内。10月21日,红军打到了交通枢纽贡宾嫩,一旦攻克此地,就可能长驱直入,夺取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德军匆忙调来大量援兵,包括第3装甲集团军的“赫尔曼·戈林”装甲师和第5装甲师,还有“元首”步兵旅。10月22日,德军第4集团军在贡宾嫩附近击败了红军第11近卫集团军和第2近卫坦克军。11月3日,德国第39装甲军(第5装甲师和第50步兵师)又击败了苏联第31集团军,夺回了东普鲁士城市戈乌达普。
当德军在1944年兵败如山倒之际,贡宾嫩反击战的胜利成为少有的亮点。苏军死伤七八万人,丧失了大量坦克。但德国人也未能把俄国人赶出东普鲁士。
1944年12月底,中央集团军群在580公里正面上展开了35个步兵师又1个旅、5个装甲师、3个装甲步兵师。装备有1563辆战车、8200门火炮。集团军群的正规军总兵力达58万人,另有20万被称为国民突击队的德国民兵。与1941年10月的鼎盛时期相比,现在中央集团军群的正规军兵力连当年的三分之一都没有。
1945年1月13日,红军开始了东普鲁士战役。德军虽然顽强抵抗,还是在红军的强大压力下步步后退。1月25日,中央集团军群被改称为北方集团军群(此时,原来的北方集团军群已经被围困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库尔兰半岛,于同一天改称为“库尔兰”集团军群)。德国人在东普鲁士的地盘越来越小,兵力也越来越少。到德国最终投降时,这里的德军只剩10万人。脱离中央集团军群的老牌部队第9集团军,在1945年初的维斯瓦河攻势中再度遭受毁灭性打击,重建后被用以直接防守德国首都柏林的前线地带,最终在柏林战役中被歼灭。至此,人类历史上最大战役集群烟消云散。
沈从文后半生 一个人的突围
作者:黄薇 字数:7064
“爸爸,人家说什么你是中国托尔斯太。世界上读书人十个中就有一个知道托尔斯泰,你的名字可不知道,我想你不及他。”
“是的。我不如这个人。我因为结了婚,有个好太太,接着你们又来了,接着战争也来了,这十多年我都为生活不曾写什么东西。成绩不大好。比不上。”
“那要赶赶才行。”
“是的,一定要努力。要好好地来写些。写个一二十本。”
这段不乏童趣的对话,发生在1948年夏天,沈从文与11岁的小儿子沈虎雏之间。作家46岁,正当壮年,他在年轻时就曾有过“拿作品到世界上去和世界一流短篇作家或文学史上第一等短篇作品竞赛”的文学野心,也已是名噪一时的京派代表作家。但仅仅一年后情势急转,自杀被救回的沈从文几乎封笔,后半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一头扎进古代文物研究达30多年。
很多人对此感慨不已,疑惑或同情,但在评论家张新颖看来,沈从文的改行既是时代压力所迫,也是内在的主动选择。2002年底,32卷本的《沈从文全集》出版,其中400万字在作者生前未曾刊发,且多为1949年后所写;9卷书信中8卷写于1949年之后,“从数量上讲接近沈从文创作文学作品的总量”。此前流传的数种沈从文传记多侧重传主前半生,对沈从文有近30年阅读史的张新颖,希望借助新材料还原一个完整的沈从文后半生。
张新颖撰写的《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十六年磨一剑”,甫一出版就为文化界瞩目。整本书表达隐忍克制,大量直接引文,远离文坛恩怨,他说自己更想写出一个温和宽厚的生命中往往被忽略的极端强韧,一个知识分子在大时代洪流中的绝境突围。
“靠拢人民的第一课”
沈从文一向自称“乡下人”,游离于政治党派,主张文学独立于政治,他曾把内战称作“民族自杀的悲剧”。1948年底,南京国民政府抢运学人赴台,沈从文拒绝了北大国民党负责人陈雪屏的劝说,但他已然感到时代巨变下的惶惑。
在给一个青年作者的信中,他写道:“中国行将进入一新时代……传统写作方式态度,恐都得决心放弃……人近中年,观念凝固,用笔习惯已不容易扭转,加之误解重重,过不多久即被迫搁笔”,“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必然结果”。
1948年3月,郭沫若在香港发表了《斥反动文艺》一文,直指沈从文文学上是“桃红色文学”的代表,政治上“一直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待到1949年1月上旬,沈从文所任教的北京大学,学生们将此文转抄贴上壁报,并在教学楼挂出了“打倒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条路线的沈从文”的大幅标语。这种集体行为,远胜当初郭文对他的打击,沈从文感到自己将遭政治清算。他写信给在香港的表侄黄永玉:“城,三数日可下,根据过往恩怨,我准备含笑上绞架”,1月中旬即发展成“精神失常”。
1949年3月28日,沈从文在家中自杀,“用剃刀把自己颈子划破,两腕脉管也割伤,又喝了一些煤油”,所幸被来访亲戚发现,及时送往医院抢救,后转入精神病院。
死而后生,遇救后的沈从文平静了下来,自言“从悲剧转入谧静”。他渐能理性地谈论自己的疯狂,“为什么一个人那么热爱生命,恰恰就不能使生命用到一个与世谐同各遂其生的愿望下,将生命重作合理安排?”
出院后沈从文甚至写信给黄永玉,劝他北上:“如果在香港无什么必要,照我看北来学习为合理。这要下决心,从远处看,不以个人得失在意,将工作配合时代。”他还说自己“经过几个月的检讨反省”,悟到“二十年用笔离群,实多错误处”,他的选择是:“改用二十年所蓄积的一点杂史部知识,和对于应用艺术的爱好和理解,来研究工艺美术史”,“作为学习靠拢人民的第一课”。
不合时宜的“杂货铺”
北大已无沈从文的位置,1949年8月,他的人事关系转到了历史博物馆,安排在陈列组。不少人诧异,一位作家对古代文物的专业知识积累竟如此深厚,实则渊源已久。
沈从文小学毕业,即在军队当兵,早年纯靠自学,后成为教授、作家,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他从小爱好音乐与美术,无从受到专业训练,却有着自发的追求与理解。读书也十分驳杂,遍涉各家,“大多与历史、文物、美术有关”。
十几岁在湘西部队当兵时,沈从文一个月大概可领3?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