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桑》第2章


此时此刻,玛丽终于软下心来,她被打败了。〃把她还给我〃,她说。〃可怜的孩子,这一切都不是她的错!是谁把她抱来的?〃 
〃您的儿子本人,夫人。他在下面等着呢,〃看门女人赶紧回答。 
〃你去吧。去把我的儿子叫上来,把这个孩子给我留下。〃 
莫里斯三步并作两步跑上来。进入房间,一把抱住他的母亲,热泪横流。他的母亲也禁不住哭了。 
眼泪是一种稀释剂,能够化解紧张的对立。 
当莫里斯重新抱着孩子回到索菲身边时,那孩子的手里多了一枚漂亮的红宝石戒指。那是玛丽从自己的手指上摘下来,送给她未见过面的儿媳的。 
又过了一些日子,在接见了索菲之后,玛丽主持了儿子按照宗教礼仪安排的婚礼。 
他们终于成为了一家人。 
回过头再看一看索菲其人。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低微的出身、动荡的社会环境,加之天生的美貌,使她沦为妓女,成为一个又一个男人的情妇。 
把一个女人的美貌做为其沉沦的原因之一,看起来有些滑稽可笑,而现实生活中,人们不难理解漂亮的女人较容貌普通的女人更易招致男人的勾引,成为始乱终弃的目标。 
索菲不幸就是这样一例。富有男人拙劣的感情表演迷惑了她,然后把她引入火坑。但是,她终究没有继续沦落下去。她与莫里斯的爱情生活改变了她的人生旅程。婆婆玛丽的最后让步使她光明正大、体面地迈进了显贵人家的厅堂。 
不管怎样,她的出身局限和其聪明的大脑使她在把握处世原则和待人接物上表现得极为得体。 
在得到婆婆的接见之前,她显露出终日坐立不安的样子,一方面惹人怜爱,同时又恰当地突出了她对婆婆的敬重,毫无疑问地满足了莫里斯潜意识中必定存在的自尊与虚荣。 
这是一种弱者向强者的诌媚,但又丝毫不是以诌媚的俗套表现出来,而是将之变成了一种高尚的、知书达礼的尊敬,结果莫里斯必须为她的这种尊重付出努力。 
在与婆婆玛丽见面时,她是那么的温柔恭顺、纯真无邪,顿时改变了玛丽脑子里原有的为她特制的形象。当这一切都不是她故意做出来的时候,人们不得不承认索菲的教养和天生潜质。 
索菲不喜欢抛头露面,她进入上流社会活动圈子大多是因为丈夫必须去。 
在与上流社会达官贵妇的交往中,她既不因为自己以前的卑贱身分而低声下气,也不因为丈夫的荣耀而趾高气扬。她厌恶那些自以为是、傲慢无礼而又愚蠢至极的显贵和小人得志的暴发户,认为虽然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平民百姓,但要比所有的贵族大老爷都高尚得多。 
她既不愤世嫉俗,跟世上的种种偏见作对,也不会忍受羞辱,看着别人的眼色,依此搭搁上那些徒有其表的大人物,使自己在他人的眼中份量加重。 
在她冷漠地对待那些流露出比她高贵、比她强大的人的背后,她对普通人和朋友则是亲密、信任、友善和赤诚相待。她做事有自己的准则,自由自在地按照自己的习惯行事。 
不可否认,长大以后的乔治·桑很大程度地继承了她母亲的思想和性格。 
孩提时的小奥洛尔与她的表妹克洛蒂德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克洛蒂德是奥洛尔的姨妈吕茜的女儿,比她小几个月,是她最要好的朋友和亲戚。 
长年从军在外的莫里斯在女儿的脑子中是一个画像中的角色。所以,小奥洛尔接受的启蒙教育来自于她的母亲,两个人的关系相当亲密。在索菲的种种美德中,还有她对女儿教育的尽心尽力。她会设计出一种环境,在里面给奥洛尔看画册里的神话图像,并给她解说这些图画,另外给她讲童话,教她背诵寓言故事。 
在小奥洛尔的记忆中,还有一些有趣的事。当她的母亲去了意大利,她和表妹克洛蒂德被寄放在巴黎郊外的一户善良的人家里。一到星期天,她们便被放在箩筐里,与将送到市场去卖的青菜、胡萝卜一起,由驴驮着去巴黎的市场。 
1808年,莫里斯在西班牙的马德里驻扎。索菲担心丈夫受好调情卖俏的美丽的西班牙女郎勾引,不顾自己怀着八个月的身孕,带着女儿与丈夫相聚。 
当时的西班牙与法国是两个敌对的国家,她们的这次旅行因此历尽艰难。 
抵达马德里不久,索菲分娩,生了个男孩。 
高兴异常的莫里斯心血来潮,决定带领妻儿回法国诺昂老家去见母亲。 
这又是一次艰难的旅途。马车穿越尸体狼藉的战场,孩子们忍饥挨饿,发烧。在肮脏的旅馆里,他们染上疥疮,长了虱子。 
高烧使得奥洛尔神智恍惚,直到了诺昂才清醒过来。奶奶玛丽在院子里迎接他们,而她几乎不认识她了,满脸惊奇的盯着身体健康的奶奶,目不转睛。 
玛丽热情地发号施令,一边让儿媳索菲去休息,一边把奥洛尔抱进自己的睡房,放在床上。小奥洛尔从未见过这般富丽堂皇的寝床。四角扎着装饰性的羽毛,床上摆着带花边的枕头,她以为自己进入了天堂。 
这是一家人头一次大聚会。奥洛尔很快恢复了健康,而男婴却不幸天折了。更不幸的事还在后面,仿佛命中注定,一天夜里,莫里斯从马上摔下来,头撞到石头上,不治而亡。 
在无奈地承受接踵而至的沉重打击之后,沉浸在深深痛苦中的两个女人生活在了一起。 
这是两位性情迥异、习惯截然不同的女人。做为婆婆的玛丽一直充满好奇心地观察儿媳索菲,寻找儿子为什么那般钟情于她的原因。她很快为自己找到了各种的答案。索菲是个天生的艺术宠儿,她能够写流畅达意的书信,能够唱动人的歌谣,能够画美妙的图画,而这一切都是在她从未接受过正规的学习和训练情况下完成的。另外,她还会做别的事情,一句话,她什么事都敢干,干什么都有模有样,不像个新手。 
如果说以前两个人之间尚存在一定的隔阂,那么住在一起之后,尽管偶尔也发生不快,她们便因为注意到了对方身上散发出来的强大的魅力而情不自禁的彼此吸引,彼此喜欢上了。 
比较而言,小奥洛尔与其母亲的感情自然比她与奶奶的要亲密一些。从教育孩子的角度,索菲的方式比玛丽理想中的更自然,所以小奥洛尔更乐意接受。 
诺昂的乡间环境为奥洛尔提供了自由自在的天地。她喜欢这个地方,喜欢这个地方的一切,牲畜、木车、乡村集会、农家婚礼和古老的传说故事。她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牧羊、喂小鸡。 
索菲支持她干这样的活儿,而她的奶奶则对此不感兴趣,甚至持反对的意见。玛丽觉得从小就该培养她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甚至包括如何使用刀叉用餐以及指东西的姿式一类的事情,而不该让孩子整日与一些农家孩子到处乱跑,养成不雅的生活习惯。 
在玛丽的眼中,小奥洛尔是理所当然的诺昂的继承人。她喜欢这个孩子,儿子死了,奥洛尔便成为儿子的替身。小奥洛尔很快便学会了识字看书,于此玛丽已经感觉到这个孩子天生聪慧,她希望把她培养成一个漂亮、娴雅、会妆扮自己的淑女。 
所以,玛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小奥洛尔从孩子与母亲的天然亲密状态中拉到自己的身边来。这种争夺是极为客观的,不可避免的,尽管发生在两个相互尊重、相互喜欢的女人之间。 
实事求是地讲,这两个女人骨子里的东西确实不太一样,甚至差距甚远,生活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久了,冲突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而且越来越多。那种相互尊重和喜欢也就变成了短暂的礼仪,淡化并逐渐消失。 
后来,索菲不得不离开诺昂。因为玛丽不喜欢卡洛琳娜——小奥洛尔的同母异父姐姐,索菲与她的情人所生——呆在诺昂,而索菲又不能弃卡洛琳娜不管,这个孩子在世上只有她这位作母亲的一个亲人。 
但索菲在去巴黎前也曾做过巨大的心理斗争:该不该带小奥洛尔一起走?按照她的心愿,当然不愿与自己的心肝骨肉分开,要带她到巴黎去。另一方面,理智地想,小奥洛尔留在诺昂与她的奶奶在一起确有种种有利的理由,她可以接受良好的、正规的教育,还有金钱上的利益。再者,每年冬天她们都可以聚在巴黎,享受亲情欢乐。 
小奥洛尔却希望与母亲呆在一起。母亲的宽容与自由思想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