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报仇看电影》第79章


?br />
又回到街上卖淫,他追了来,说已经抛弃了老婆,要跟她生活在一起,给她一个家。老鸨看他们纠缠,拔出枪来劝阻,她却突然转身护着他,说“向我开枪”,非常不可理喻。总之这片子里凡是涉及到心理转变过程的,就完全省略,硬生生来个九十度大转弯。完全是现今中国内地电影的作风。
他们住在新房子里,她还替他熨衬衣,还和他的老朋友一起吃饭。得意了没几天,他前妻找上门来,说她怀孕了,不能没有他。她就立刻走出去,他在后面追,追上了,说了没几句话,他就露出“不得已,只能那样了”的表情,走回去,回去找他怀孕的妻。也非常突然。
悲剧其实是一种惩戒。在成为悲剧前,一定已经有许多不被人情世故所容的外因内因,跨越身份结合其实也是不为人所容的一种。琼瑶片子里,跨越身份鸿沟要嫁要娶的,最后总有个老伯母苦口婆心地找上门来做思想工作,主题无非是“你能给他(她)什么呢?”并预告两大商业帝国联姻的美好前景。出身贫寒的青年男女,最后不是无故消失,就是突然间大发脾气,让对方厌弃他(她),实在收拾不住了,就只好突然死亡。要展示欲望的美好,又要成功通过大众的道德评判,最好的办法是成为悲剧,再高尚一点,是让其中的人物幡然悔悟,宁愿自己痛苦,避免使痛苦人数上升。悲剧的功用,就是通过展示“看他们白忙活一场”,警示动心起意的后来人。
这类戏剧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里,所以,黄脸婆、婆婆,都学会了在第三者危及自己家庭的时候不哭不闹,而是勇敢而口齿伶俐地找上门去。妇女杂志上常常有《我如何斗败了第三者》的文章,和美容心得混在一起,作为生活必备常识的一种,方式都约略相似,美容的重点是“多喝水,多休息,多吃水果蔬菜”,斗败第三者的要素是“上夜校,做美容,提高自身素质,不再在家里穿线裤,对第三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还结成姐妹”。美文或者励志杂志上,过两期就有个得了绝症的男人女人怎么故意损坏自己的形象使自己的爱人离开自己并且忘记自己,以免使自己成为别人生活和情感负担的故事。当然,做了好事,即便死了,也不能压在心里,通常会在若干年后,在遗书里予以说明的。于是,温情一点的小市民,都学会了。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大家都能成为“苦守八年啊!真情如歌唤回我那浪子回头的丈夫”、“危难时刻大义捐肾呀!泣血真情令第三者却步”文章的主人公。
《普林歇莎》的主人公已经高尚过了,就不能让这出戏成为更惨烈的悲剧。她要跳楼,站在楼顶半天也不跳,终于被警察救了,警察说“生活多么美好”,她就受不了了,又回到老鸨玛琳那里去,老鸨说:“给我一个接你回来的理由。”她答:“因为我是一个优秀的娼妓。”
然后又是一段投身街头,认真工作的场面(我立刻想起陈红的歌“好好工作,那个好好工作,好好工作,那个好好工作”),最后,老鸨的表弟也向心上人求婚成功,大家向他庆祝,他开着车载着在他情绪低落时候曾安慰过他的普林歇莎兜风,她从车窗里探出头去,像是获得了新生,然后就这么完了。
导演大概是想弄出个纪实风格来,又因为题材限制,演员要确实是变性人,所以不找专业演员,所有的演员都是业余水准。主演的表演水准和风格类似我国明星,自始至终一副倨傲的、僵硬的表情,说起台词来没有起伏没有重点,语调干脆、直接、凶巴巴,也没有表情变化,从来不笑,好像她是一个落难的公主,就这样,就能被中产阶级的男人迷上,除非她下蛊。
夹在纪实风格和文艺片的夹缝里,不上不下,不三不四。也没什么实质意义上的裸露镜头,娼妓们穿得是很少,但只要想到那其实都是注射了硅胶的男人,立刻就让人没什么情绪。碟的封面居然说在2002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提名,查了一下,根本没有的事。唯一可看的几段,是街头娼妓接客的场面,节奏快,配着激昂的、时装发布会上那样的音乐,非常真实。也让我们知道了大致价格,五十,一百,一百五十不等。只不知道,是什么货币单位。
邪恶桃源的一树春花
《柳条人》一九七三年
好莱坞这两年闹剧本荒,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一次再次翻拍老电影,《复制娇妻》、《陌生来电》、《隔山有眼》。。但翻拍作往往输于前作,真正的作用,不过是让前作再度浮出水面风光一把。华纳兄弟出品,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柳条人》(又译做《异教徒》),上映后赢来恶评如潮,最终的结果,也不外是让湮没许久的1973年版《柳条人》再度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并确立经典地位。
女童失踪案,小岛田野碧绿,果园里满树的花,一幢幢石头房子也被怒放的花掩映着,几乎就是个现代桃源,他却万分惊愕地发现这与世隔绝之地依然保留上古的奇风异俗,人们崇拜异教的神,赞美情欲,年轻男女在果园里嬉戏,女孩子披散头发,在石圈中裸体舞蹈,向着他们的神膜拜,小酒馆里人们围坐歌唱,草地上男童持着彩条歌舞,一切一切,犹如停留在了一个漫长的酒神节之中,微醺的空气中,也有不寻常的地方,岛民诡异的动物面具,密室里的黑白照片,地里的兔子尸体,都提示着这里将要有一件异常的事情发生。
作为闯入者,警察开始认为自己的信仰是坚定的,然而,在那种近乎迷醉的空气里,也渐渐感到了有迷失自己的危险,春末夏初的夜晚,几枝花在窗前,穿着彩衣的男子在草地上,和楼上春情萌动的女人对话,蜗牛在草叶上缓缓蠕动,隔壁传来靡靡的女人歌声,一点一点,让他几乎不能自持,这样强悍的、直接作用于本能的冲击下,他还能保持理性,在最后的祭祀仪式上,向岛民喊话,竭力解释小岛歉收的原因,可见辛苦建立起来的信仰大堤并没有轻易就溃不成军,但在那邪恶的桃源(相对于他所代表的大陆)里,他是孤军,他反倒成为异教徒,他身后更为庞大的人群并没能帮到他。
电影中的奇风异俗并非杜撰,弗雷泽的《金枝》中,“欧洲的篝火节”、“篝火节的含义”、“在篝火节焚烧活人”等章节,对类似的场景有过描述,只是,这些风俗能否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顺利保留到1973年,确实有点可疑。当然,旅游景点也有草裙舞和篝火节,但,那不算。
《柳条人》改编自大卫·品纳(David Pinner)1967年的小说《典礼》(Ritual),编剧是安东尼·沙夫(代表作有《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影片于1972年10月至12月在苏格兰西南部的邓弗里斯和加洛维地区拍摄,尽管主演克里斯托弗·李认为这是他最满意的作品,却并未能改变它的命运,拍摄完成后,制片方的老板并不喜欢它,称它是垃圾,甚至把原始版本埋在英格兰的高速公路下面,直接导致了今天所能找到的都是不完整版本。
翻拍版由尼尔·拉布特导演,在保持故事大致框架前提下,作了根本性的改动,小岛上的风俗被改为由一种凶悍的母系统治引起,可惜铺垫不够,完全没有前作那种味道。看着翻拍版,想起的,还是前作里的一树树春花。
陆 桥上的爱情
桥上的爱情
《新桥恋人》一九九一年
2008年3月1日零时,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外白渡桥被封闭了,在封闭期间,施工者将拆除桥面,并把桥面送去上海船厂修复,直到2009年3月,仿照原貌修复的外白渡桥再重返苏州河,封闭才将解除。虽是暂别,但上海人纷纷前去拍照,因为,这座修建于1907年的桥,是他们的“外婆桥”。
对于“桥”,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简单地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说明最初的“桥”不过是用木材架设在水面上的通道,百度百科上的解释也简明扼要:“桥,架在水道上或空中利于通行的建筑物”,但我们对“桥”的感情却较为复杂,它是一种过渡,是告别,是联通,是空间的割裂处,是人间的缝隙,是日常生活里扣人心弦的刹那,通过一座桥,不只意味着物理意义上的位移,更是心理上的位移。
一个城市总会有这种割裂和缝隙,也总有座标志性的桥,它是滑铁卢桥、是金门桥、是布鲁克林桥,抑或外白渡桥,要彻底占据一座城,就必然要占据它的桥,所以,桥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