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精神》第21章


爵、禄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在秦国都很少见。
在这个过程中,异人当了三年国王就死去了,即位的就是异人的儿子嬴政即秦始皇。嬴政即位时13岁,按规定不能亲政,吕不韦辅佐嬴政9年。吕不韦在秦国把持朝政应当在十二三年左右,这期间展示了吕不韦的才华,因为他把秦国的朝政和国事都向前向上发展。这个时间正是秦国灭六国最关键的时刻,秦国已经远远强于六国,但如果不慎秦国内部出现问题就难说了,吕不韦保持了秦国强劲的势头,造成六国一听到秦国可以说是谈秦色变,一个国家根本没有办法和秦国抗衡。公元前230年以后秦始皇势如破竹,十年打败六国,虽不能全部归功于吕不韦,但吕确实是有政治才能、有充足谋略的人。
漫谈先秦历史人物(4)
吕不韦有远见,在他执政期间请了一批文人门客,大家集体写了一部书叫《吕氏春秋》。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不好给它定位,因为这部书里面包括了战国各家思想。汉代时把战国诸家思想定位为多少家?《汉书》上说有10家,在这10家里面有儒、道、法、小说、杂等,《吕氏春秋》被放入杂家,是各家思想的汇合。这部书很长时间不受重视,近些年在咱们挖掘祖国文化的时候发现这部书价值很大。战国的主要学派儒家,到汉朝董仲舒献策独尊儒术,儒术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代代传承,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但这个儒家思想已经不是孔孟之儒,而是汉以后不断加入新东西的儒,里面有道家、法家、有阴阳、有迷信、有神学。但《吕氏春秋》本身就是杂,可惜因为吕不韦出事,后来当皇帝的嬴政不看《吕氏春秋》,这使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就没有受到《吕氏春秋》的影响。吕不韦派人写这本书是想告诉嬴政执政时要看这本书,他知道自己有一天会从政坛上退下来。他在嬴政亲政以前写成了这部书,把书挂在城门上,这边挂着他的书这边放着一大堆金子,说谁能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哪部书没有几个错字呀?但挂了好几天,没有一个人敢改一个字没有人得到千金,是这部书无可挑剔吗?不是,是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没有人敢改。这是吕不韦意料之中的,他知道自己权势很大;还有一个含义是告诉嬴政没有人敢改说明这部书是无可挑剔的,你当政时要好好看。吕不韦用心良苦,目的很明确,可惜他自己走错了一步,导致嬴政上台不看他的书,这部书被列为杂家,很长时间不受重视,
吕不韦因个人问题导致中国历史发生微妙的变化,吕不韦犯了几个错误,从超一流的政治家一下跌到深谷。第一件错事也是吕不韦失事的最关键的事是为情所扰为情所困。为爱情献身殉难的事太多了,有的让我们感觉非常悲伤,但唯独吕不韦的为情让我们觉得不值得,觉得因小失大一叶障目,但这个错误一下把他摔到千古深渊。吕不韦当年在邯郸为了让异人当皇帝成功,把和他一起同居的女子赵姬给了异人,传说给异人的时候吕不韦已经让赵姬怀孕,赵姬和异人走了,后来生了一个孩子就是嬴政,所以对嬴政是吕不韦的后代还是异人的后代争议很大,我去年讲了以后引起风波也是这件事。平心而论,秦始皇的妈妈是真的,嬴政肯定是赵姬生的,但他的父亲是谁?两千多年以前的事很难说清,是存疑的,大家可以说嬴政的父亲是吕不韦也可以说不是,要闹清楚不好办,我们先不说这件事了。赵姬和异人走了,赵姬生了嬴政,异人当了三年皇帝死了,赵姬年龄还不大,吕不韦进朝当了丞相,嬴政年龄还小,吕不韦思想上的一根弦即理智放松了,大摇大摆进入后宫和赵姬旧情复燃。《史记》记载得很清楚,司马迁说了这样一句话“始皇帝益壮,而太后淫不止”,告诉我们吕不韦可危险了,嬴政十七八岁,吕不韦还在后宫流连忘返,赵姬是一个思想情绪不高的人,她离不开吕不韦,可吕不韦在这个时候为何还不止步呢?吕不韦后来也意识到了,突然感觉到不能再去后宫了,满朝的大臣以及嬴政都看着他呢。他意识到要出来,说明他还有一点自制,但他又犯了第二个错误,他引进了一个“大阴人”,他觉得自己要对得起赵姬,他走了赵姬不能太寂寞,又给赵姬找了一个男人,“大阴人”是性功能极其强大的人,他到了后宫想取代吕不韦,想取代赵姬身边的真空。这是吕不韦一错再错,一错是不能旧情复燃,二错是不能引进这个人。
漫谈先秦历史人物(5)
司马迁写的《史记》好像责任在赵太后,吕不韦在邯郸策划把赵姬给异人时是否有默契?两个人没有完全变成路人,赵姬是绝美的一个女子,异人得到她后心满意足,吕不韦能舍得她吗?在异人没来以前,吕不韦和赵姬策划时是否说过什么呀?我们做一点推论,可能吕不韦对赵姬说“你和异人走吧,到了那儿等他爸爸死了你就可以当皇后了,然后你可以当皇太后”。赵姬可能就答应了,但对吕不韦恋恋不舍,一定要说“我走了,我想你怎么办?我寂寞了怎么办?”吕不韦一定会说“你走吧,你想我了就告诉我”。这些推论是从人物性格说的,《史记》中好多性格评议是司马迁根据人物、情节写出来的,大家读《史记》会发现有好多两个人对话有好多内心独白,司马迁看见了吗?历史允许在符合逻辑的前提下做一点推论。赵姬和吕不韦不清不白应该是有背景的,但不明智是导致吕不韦犯错误的最根本原因。吕不韦觉得要对得起赵姬,又给赵姬找了个男人,但这个人是个小人,他是以宦官的身份入宫的,但他入宫后赵姬生了两个儿子。他还有野心,对赵姬说“等嬴政死了立咱们的儿子为皇帝”,嬴政20多岁怎么会死呢?他想杀掉嬴政想独揽大权。嬴政22岁亲政,吕不韦把大印交给嬴政,意味着嬴政以后独揽大权,就在那天“大阴人”在宫中政变。是叛乱还是制止叛乱?吕不韦面临着最关键的考验,他又犯了第三个错误,当叛乱的消息传来,朝廷决定如何办的时候,作为丞相作为政父作为和嬴政有非常关系的吕不韦一言不发,商人见对自己不利时不说,当时如果吕不韦旗帜鲜明请命率兵平叛,也许嬴政会对吕不韦改变看法,两个人的关系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吕不韦失职了甚至渎职了,嬴政亲自下令派另外的官员平定,对叛乱者实行酷刑即车裂。这场事件平定后,吕不韦面临着惩处了,《史记》记载得很清楚,嬴政面对这样失职、做这样对不起他事情的吕不韦犹豫再三,按照嬴政的脾气绝对不能留,国君杀一个犯罪的大臣并不难,但嬴政念其功大,感觉吕不韦还不能杀,嬴政还有另外的想法,看到一些大臣给求情,决定不杀吕不韦,但认为吕不韦在咸阳是不稳定因素,于是嬴政做了两个决定,免除吕不韦丞相的职务,等于在政治上给解除了职务,让吕不韦离开咸阳回到洛阳,洛阳是吕不韦的封地有十万户租税。吕不韦回到洛阳又犯了第四个错误,就是他到洛阳后应该低调做人,闭门思过,做一般人,过一般人的生活,如果他这样做了,嬴政不会对他有任何想法,因为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太微妙了。但吕不韦又不明智了,因为他名气很大,六国的使者、门客不断到他那去和他聊天叙旧谈问题,每天高朋满座、酒席不断、热热闹闹,消息传到嬴政处,嬴政感觉不行,再三考虑决定给吕不韦一封信,嬴政在信中说“你于秦有何功,封为文信侯?你于秦有何亲,封为政父”,意思是你吕不韦可对秦没有功,我封你白封了,你和我没有亲情关系称什么政父呀,你既无功又无亲,我命令你全家迁到四川。大家想这封信有没有文章可做,说吕不韦无功不是事实,说他无亲其实把嬴政内心的各种想法给否定了,或者正话反说,其实吕不韦既有功又有亲,嬴政在极度的愤怒之中想否认这个事实。吕不韦看到这封信感觉自己的一切全完了,想了想是走还是不走,觉得走也是死不走祸也越来越大,所以不久就喝下毒酒自杀了。
吕不韦之死给我们很多思考,这么精明的一个政治家聪明的一个商人,因为在赵姬问题上的错误,不知道用有效的办法纠正自己的过错,一错再错,酿成终身大错。前半生的辉煌晚年的悲哀,看起来是吕不韦一个人的事,但是有典型意义。
漫谈先秦历史人物(6)
李斯
李斯和吕不韦是同时代的人,李斯比吕不韦年轻。吕、李一前一后在秦国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