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之西洋》第29章


「要是船员的后人。。。在郑和身后为他立像?」江龙提出异意。
「是有这种可能。但依常理。。。附近应该会有座寺庙,供后人上香祭拜。像现今东南亚的马来亚、槟城。。。一带的郑和庙一样。」
「那就是郑和自己立的!?」
江龙难得和老友抬起杠来。毕竟神明在江龙心目中是神圣无比,当然不能说认便认。要是拜错神明,可是犯上大忌。从他坚持不随张搴入洋教堂,可以看出他对这事的坚持。所幸张搴是个尊重不同信仰的人,自然不会勉强自家伙伴。
张搴闻言大笑。引来江龙不解。
「郑和自己立像。。。这事要是传回中土大明。不成了造反?皇帝老子都没立像,下臣倒先立了像,可得抄家灭门!」
张搴故作声势吓唬江龙。一番详细解说下来,江龙也觉得有几份道理。
「伙伴。你再瞧。。。神像脸庞、脖子寛了不少。我想。。。可能是云朵彩带。下头起伏的石块。。。应该大海的浪涛。只差少了两员随从将军。。。千里眼和顺风耳相伴。不过这也倒可以解释,两位将军其实在清朝同治年间(同治8年,1869年)才策封为将军。要是这神像在明朝所立,二位将军还未出现。。。也是理所当理。天妃是元祖至正十五年(1278年)首次加封给予的称号。四百年后,到了清朝康熙23年(1684年),圣祖皇帝又下令晋封天妃为天后。。。」
几番解说下江龙这才完全信服:「这事真是奇了…妈祖娘娘的神像居然会出现在这地方,真是不敢相信。Champ!好样。…又叫你蒙中一回。」
张搴白了江龙一眼:「伙伴,我可不是乱曚的。我可是有凭有证的……郑和在第七次出航前(明宣德五年,1431年),曾经于福建长乐地区闽江口的南山寺亲立一碑,碑文叫做……」
张搴停顿思索了几秒,然后接着开口:「叫做…『天妃之神灵应记』。长乐港…是郑和下西洋时,舰队在中国国内最后的聚集港…「天妃」是中国航海女神妈祖在明朝时的称谓。我记得……这个碑文好像有一千二百字,大概包括三段:第一…明成祖之称赞及出使之目的…第二,海事之危险,妈祖对海事之保佑及郑和等所做之贡献……第三,前六次下西洋的年月、访国、战事、及带回珍兽等。」
「所以天妃妈祖娘娘对于郑和的整个航海事业,影响十分深远。对于追随郑和远洋千里之外的将士和船员,在每回必到访的中继站古里国,立下一尊天妃神像,既可安定军心,又可以抚慰军士的思乡之情…绝对是个聪明又务实的好点子。」
【注:明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带领二万七千余官兵,乘百余艘巨舶,七下西洋;大海茫茫,「烈风陡起,怒涛如山,危险至极。舟人惊骇,仓忙无措,仰赖神灵显然临庇,宁恬无虞」。所说的神灵指天妃。
永乐元年,郑和出使暹罗国,海上忽刮大风,几百人生命危在旦夕,郑和祈求天妃救助,忽然一阵香风漂飘来,见神站立在桅杆上,顿时风平浪静。
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下西洋,途中遇到台风,郑和祈求神灵保佑得平安。往渤泥国途中、往榜葛刺国也遇到台风,祈求神灵保佑后平安。郑和为了答谢天妃的功绩,曾奏请朝廷在南京龙江关建立一所天妃宫,蒙明成祖御赐纪文。郑和又奏请朝廷在大队官兵驻扎的福建长乐港建立天妃宫作为官兵祈祷之所。郑和船队聚集在天妃宫下,等候信风出航;出行前郑和带领二万七千余官兵在天妃宫举行大规模祭祀典礼,点燃香烛,供奉牺牲,祈求神灵保佑。
郑和官兵登船后要奉献仙师酒,念祝文「五更起来鸡报晓,卜请娘妈来梳装……第子一心专拜请,湄州娘妈降临来。急急如律令」。
郑和船中供奉天妃,昼夜香火不断,各船专设司香一名,不管其他事务。每天清晨舶主带领船员向天妃娘妈顶礼。
宣德七年1431年,郑和奉圣旨往湄洲屿天妃宫拜祭。
郑和每次下西洋回国,必定新修各处天妃宫,或扩修殿堂,或种植青松翠竹;在南京静海寺、太仓天妃宫,郑和还栽种特地从西洋带回来的海棠花。郑和在刘家港天妃宫和福建长乐南山寺都立天妃纪念石碑,将下西洋的成功,归功于天妃的神佑。天妃娘娘成为明朝海军的守护神。
郑和的二万七千多名船员多数是从福建、广东、浙江三个沿海省份招募来的;他们之中很多回乡或流居海外,把供奉天妃的信仰传播出去。】
停了会,张搴似有感触又开口:「要是当年…郑和真葬在这里,那么有天妃娘娘神像在此地相伴,庇护着子民信徒,不也有几番道理?」
张搴连番解说叫江龙咋舌不已,大声赞叹:「真有你的。对我们中国的历史,知道的可比我这地道中国人还多。敢情真开始怀疑,你到底…前辈子是不是中国人?要不怎么知道这么多?」
张搴索性俏皮调侃起江龙:「干嘛前辈子,就这辈子吧!」
月光下盯望着这座斑驳不已的石像,不知道怎么的,心中突然升起许多感触,不觉侃侃自言:「也许真有这么一天,证明我前世今生和中国真有那么点关系?」
几乎确认石像后,江龙那有闲工夫继续听同伴说心事。一向敬神信鬼的他,对着石像又跪又拜:「既然在千里外的异地都见了妈祖娘娘。可得特别诚心地拜拜。请她保佑我们一路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完成任务。」
江龙回到石像正面,跪倒在地上对着石像叩拜,口中念念有词:「妈祖娘娘保佑!妈祖娘娘保佑…请您保佑我们找到郑和的线索…保佑张搴和我查出鬼子的阴谋,阻止鬼子继续做那些伤天害理的坏事…。。。」
张搴虽然是个基督徒,但见江龙虔诚膜拜的样子,也十分感动。退居一旁,好让江龙专心膜拜不受打扰。
第44章神来之风
更新时间2008…1…715:17:00字数:1274
科泽科德(Kozhikode)1940年
一夜奔波停顿下来,张搴这时才觉得有些疲惫和饥饿,脑子也有些沉。于是一个人独自迎向悬崖,希望清凉的海风能让自己清醒些,不觉慢踱到崖边。
这时一轮明月升至星空中央,众星拱月下更显明亮,海风轻拂叫人陶醉。海面上平静无波,远处载浮载沉月光倒影于海面上不时闪烁绽放光明,形成好一幅绝美平和景象,任凭谁见了也要心向神往,盼望美景能常相左右。
面对眼前黄黑相间的无垠大海天成美景。张搴不觉多了份感伤及遐思,对着诗意大海喃喃自语:「要是我是个水手、航海者,有此海天良景相伴。。。纵使万年也不厌烦。」
张搴吸了口海风带来的咸湿空气。
「前有一生纵横事业的大海,上有景仰的天妃娘娘庇荫。不知道郑和。。。会不会也这么想?」
话方落下,自己也觉得几分好笑。毕竟自己不是水手,不是航海家,更不是郑和,又怎能猜透一代航海家的最终心思?莞尔之后,张搴又想:「这片悬崖山头上,真要成了郑和的万年宝地。该在什么地点呢?」
难得当回风水堪虞师。张搴闲来无聊,开始作样环顾起四周地形风水。
「应该得在石像后头。」
但石像后方的坡地一片平坦什么也没。
左思右想,蓦然一笑:「要真有墓地。。。在石像后头,岂不把天妃娘娘当成镇守皇陵的赑屃、平民百姓墓地的后土。。。更是大不敬!别说郑和、王景弘不会这样做。。。就是一般兵士也应该明白这道理!」
虽然身为基督徒,张搴从不亵渎异教信仰。对自己的胡思乱想,心中连声道歉。
「是!是!真是大不敬。我要是郑和、王景弘…这事该怎么做呢?不能埋在悬崖上头。。。难不成下头。。。海葬?」
张搴马上又摇头否决这个答案。
「不会。。。不可能。穆斯林一定得入土为安,不可能海葬或是火葬。那么…唯一可行的选择,应该。。。便是埋在悬崖里头喽?难道是。。。」
悬棺的念头一闪划过张搴脑海。这种奇特墓葬方式风行于中国的西南各地,像是四川、湖南、江西及福建一带。其中福建武夷山一带的悬棺,和郑和舰队出发前的聚集地泉州港有着地利相近之便;再则另一位正使王景弘是闽南漳平人氏。要是郑和真在古里去世,王景弘为掩人耳目,避去军机外泄和长途航行的疫病问题。悬棺也不失为一个考虑。
万般胡思假设充斥着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