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头将军》第140章


“王弟自幼胸怀广大,包揽四维,更有一往无前,舍我其谁之气势!反观儿臣自己,除了沙场厮杀,带兵打仗以外,更无其他强项,我大燕国的天下得来实不容易,在开国之初,更需要一位雄才伟略的帝王去经营打理,儿臣深有自知之明,在这方面我不是那块料,说到底这大燕国,始终是咱们安家的天下,不论是儿臣也好,王弟也罢,始终都是咱们安家的人!谁来做储君不是一样的?只要把咱们大燕国励精图治,绵延下去,那便是最好的了!”
安庆绪跪在大殿的下面,对安禄山说了这一番话。
安禄山略显诧异的看着安庆绪,他着实没有想到,安庆绪竟然主动放弃了。
因为安庆绪的年岁毕竟大安庆恩很多,正当壮年,在战场上又立有战功,素有威信,对于开国皇帝的处境而言,有没有战功、有没有资历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说隋朝的皇帝杨坚,长子扬勇被立为太子,次子杨广则带兵征伐,消灭了南朝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到最后,依然是个杨广成了皇帝。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封太子建成为储君,可真正为国家立下大功的,却是次子秦王李世民,到最后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虽然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杀兄的罪人,可却没人不满,因为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战功!说一句毫不夸张的话,整个大唐都是他李世民打下来的。
没有功劳,便不能服众,所以当初烛龙说赵太后的时候,便说过一句千古名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如果长安君当初不是在齐国当人质,恐怕后来也不会在赵国当上皇帝。
“庆绪,这是你的真心话吗?”安禄山犹自不信地问道。
跪在下面的安庆绪又磕了一个响头,“父皇,儿臣句句属实,绝无假话!这么多天以来,儿臣也想通了,世上之事皆有缘法,亦系天定!再者说了,父皇所做的,是站在一个帝王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我相信在父皇的心中,不管是我还是王弟,都是父皇的儿子,您会不偏不倚的对待!但因为您是一国之君,所以要为大燕国的国运着想,王弟雄才伟略,正是我大燕国储君的不二人选!父皇有此决定,说实话,儿臣心中没有一点郁垒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站在父皇的角度来看,这却是最英明的决定,儿臣句句实言,父皇明鉴!”
安禄山闻言,注视了跪着的安庆绪良久,过了好半晌,才叹了一口气,他勉强在李猪儿的搀扶下,站起身来,走下龙椅,亲自将安庆绪扶了起来:“好,我儿深明大义,深知朕心,不愧是朕的好儿子!你能够看明白这些,父皇很高兴,很高兴!”
安禄山的心里确实高兴。
自古以来在于立储的问题上,当皇帝的确实很难抉择。
一方面,皇帝也是人,他们不得不考虑感情因素,对于皇帝而言,他有众多的儿子,在这些儿子当中,难免有一两个特别喜爱的!
但另一方面,他们作为国家的君王,考虑的不仅仅是父子之间的感情,更多的要为天下人和王朝考虑!感情好的不一定是适合的,而适合的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
尤其是在面临立长还是立幼的问题上,立长不立幼,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废长立幼,便是大患。
安庆绪也知道,如果自己表明没有一点儿不爽的话,安禄山肯定会怀疑,因为这违反了人之常情,古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所以安庆绪才说自己心中虽然有些郁磊,但为了大燕国的国运着想,自己主动放弃。
安庆绪又磕了一头,然后说道:“父皇,儿臣愿意放弃储君之位,但儿臣有一个条件,不知父皇可否满足!”
安禄山闻言略一皱眉,然后问道“庆绪,你有什么请求就说吧,只要父皇能够办到的,一定答应你!”
安庆绪点了点头,然后说道:“儿臣这句话恐怕冒犯了父皇,请父皇恕罪。”
安禄山摆了摆手,“咱们虽为君臣,也是父子!关起门那便是一家人,有什么话直说便是,不必顾虑。”
安庆绪先没有提条件,而是问道:“不知父皇是否已经拟好了诏书,立王弟为太子?”
安禄山看着安庆绪,注视了半晌,见他面无异色,才点了点头,说道:“不错,朕已经拟好了诏书,立郑王庆恩为太子!”
安庆绪,闻听此言,心中最后的幻想已经破灭了!
与此同时,他与安禄山的父子之情也已经走到了尽头!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就先前那番对话而言,安庆绪其实已经有些心软了,他意识到,安禄山不仅是一个父亲,也是一个君王,所以如果安禄山还没有正式立下诏书的话,安庆绪或许还会退步,因为毕竟杀掉自己的父亲,这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对于自己情感的一个重大挑战。
安庆绪之所以有这样疑问,便是想试探一下,看看安禄山,心中到底是怎么想的。
安禄山既然如此回答,安庆绪的心彻底凉了,他想到了自己当初舍生忘死,和父亲南征北战,用生命和鲜血打下了大燕国的基业!
………………………………
第两百零四章 东风
可事到如今,却要让一个乳臭未干的奶娃娃夺了他的储君之位,甚至自己还有性命之忧,这是无论如何他也不能忍受的!
安庆绪平复了一下心中的激动情绪,然后沉声说道:“父皇,儿臣想说的是,自古废长立幼,便有无穷祸患,您自己也说过,王弟有的时候有些六亲不认,作为普通人,这自然是无法容忍,但作为君王,这是作为君王的不二情怀!既然话都说到了这一步,那儿臣也不妨直言了,当初您离开范阳之后,我的王府发生连环凶案,其实又哪里有什么无名刺客呢,儿臣虽然愚钝,但心里也清楚,这便是王弟下的手了!”
安禄山闻言,略微皱眉,但却没有说什么,他刚刚回到范阳的时候,就听说了无名刺客的事情!
他虽然生了病,但绝不是聋子瞎子,如果这点小事情都看不明白的话,也没那个本事发动兵变,自称雄武皇帝了!
安禄山在回到范阳之后,听说了这件事情,稍一思量,便知道事情的原委如何。
不消说,这是安庆恩在为上台做准备,剪除安庆绪的手下人!
所以这时安庆绪有此一说,安禄山并不为怪。
安庆绪接着说道:“儿臣如今孤家寡人一个,无兵无饷,孤独无所依靠,恕儿臣说一句冒犯的话,假如有一天王弟登基之后,我想第一个不会放过的,便是儿臣了。”
安禄山安庆绪一眼,断然说道:“此事我儿尽可放心,朕决不会让庆恩对你下手,兄弟相残,朕无论如何也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在我大燕国之内发生!”
安庆绪苦涩一笑,摇了摇头说道:“父皇,您是真龙天子,必有万岁之福!儿臣不敢妄加揣测,我最近听说北边的同罗族又蠢蠢欲动,意欲犯边,儿臣索性闲来无事,想去北边看看,不知父皇意下如何?”
安禄山看着安庆绪,虽然安庆绪的话没有说明,但是安禄山又怎么会不明白呢?
其实安庆绪话里的意思,便是逃难,逃避安庆恩对他的迫害!
自古以来,废长立幼,便存下了无穷的祸患。
如果储君的势力不够强大,那他上面的哥哥们,自然会想尽千方百计将他们赶下皇位,然后取而代之!
可如果储君的力量够强势的话,那么他们自然也会视上面的哥哥们为眼中钉肉中刺,想尽千方百计将他们铲除,以绝后患!保证自己的皇位不受到威胁!
此事并不鲜见,比如说秦二世胡亥杀扶苏,二世杨广杀杨勇,唐二世李世民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数见不鲜!
安庆绪便处于这样的人情境之中。
自己一心立幼子庆恩为储君,而安庆恩又势力强大,手握重兵,反观安庆绪,既无兵权又无门第,俨然光杆司令一枚,拿什么和安庆恩斗呢?
所以如果有一天自己死了的话,安庆恩第一个要对付的便是安庆绪。
安禄山能够听出安庆绪话语之中的无奈,曾经有那么一刻,他的决定有所松动,但转念一想大燕国的国运,以及他对安庆恩的宠爱,还是放弃了那一丝想法。
这时安庆绪又说道:“还望父王允准。”
安禄山在李猪儿的搀扶下走回了龙椅,低头沉默半晌,然后说道:“也罢,如今同罗一族犯境,朕心难安,我儿骁勇善战,去北边守着,朕也能够放心,?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