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朵彩绘》第160章


来!这,是否就是制造者制造这硅化物晶层的用途呢?
如果是这样,那这可真是一个有趣的显示屏——一个体积上几乎与地球相差无几的、黑白的、球形的显示屏,不是恰好可以将地球的地表面貌都一比一的展现出来么?虽然只是以黑白与平面的形式,但这就像是一颗绘着泼墨画的水晶球,另有一番艺术的味道不是?
正好,我携带的信灵石中,就储存有全套的地球地貌扫描信息。我试着将这些信息先转码成平面图形信息,然后提取出来,通过四季轮盘的转换,解调成一定强度的引力波信号,最后施加在了这星球表面的整个硅化物晶层上。
果然,这硅化物晶层就像是液晶屏受电频信号施加一样,晶格中无数的黑色物质随着信号的波动同步振动,并且都按照信号的幅度停留在相应的位置上——停留在晶格顶部的黑色物质,由于紧贴着晶格顶部的表面,自身的黑色显露得十分明显,因此该晶格看上去浓黑无比;而停留靠近晶格底部的,由于与晶格顶部表面隔了一定的空间,离晶格顶部的表面更远,因此该晶格看上去便要灰淡一些——无数信号控制形成出的黑色浓度层次不同的晶格,按照各自的信号,在晶层中组出了辽阔的黑白画面,覆盖了整个星球表面!
这个远离地球的星球,就以这样的方式,将地球地表的整体样貌复现了出来,我用四季轮盘扫描览视这整个过程,也不由微有些感慨——在另一片茫茫星域中复刻地球,大概也算是向远方传播地球文明的行为吧!
当然,我做这件事,是把一切可能暴露太阳系坐标位置的信息都删除掉的,不会给任何其他可能存在的文明指路,不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能够根据我留下的信息去寻找地球、攻击地球!
……
完成此步后,我将探究的目光放到了另一个重要问题上——既然这硅化物晶层是引敏材质的显示屏,那么,当初制造它的人,是打算用它接收哪里的引力波信号呢?又是为什么有这种需求呢?
一般来说,普通的天体,即便是大型恒星所产生的引力波,强度都不算强,特别是经过远距离传播后,其强度更是微弱,根本不能影响到引敏物质,是做不了这显示屏信号源的。只有密度达到或接近黑洞那种程度的天体,才能产生出高强度的引力波,不过,这种高强度也要在一定的星际距离内才可维持住,如果距离太远,比如与接收端隔了数千光年以上,那传送到接收端时,强度也会变得微乎其微了!我之所以能在没有高强度天然引力波源的情况下,获取到一定强度的引力波,将地球地貌‘扫描’到这颗星球上,只因为我本身是身处在这颗星球上,与它之间没有星际距离相隔,只要通过动用四季轮盘内的巨量零点真空能,临时制造微型的致密压缩点,就可以产生出强度勉强可用的引力波,若不是因为这样,只需要一个同星系内相邻星球的距离,就可将这种强度的引力波削弱到不可用,要知道,这种临时制造的微型的致密压缩点,与黑洞那种巨型致密天体不知差了多少个天文数量级,其产生的引力波强度,也就只相当于黑洞引力波传播了数百光年后的强度!
所以,这显示屏要想接收到引力波信号,只能是接收致密天体所发出的,并且最可能是本星域一千光年以内的天体!
然而,我用四季轮盘进行远距扫描,却并没有在这一星际距离内发现有黑洞的存在。
这不由更让我觉得有趣了,我知道,一般这种情况,都是因为想问题的时候,没办法将所有的信息与因素都考虑到所致,导致有些可能性被自己遗漏掉。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更为细致的去探查梳理。
果然,在更为细致的扫描下,我又发现,这颗星球所绕转的恒星,密度分布在结构与一般的恒星不一样——恒星的物质结构,是一层层的核聚变所产生的元素,向着核心沉淀的一个过程,最外层是最轻的氢,沉淀在最核心再不能聚变的是铁!可是即便是铁的密度,也与此恒星的核心密度相差了太大的数量级!
这种密度,是只有中子星才能达到的程度,可从这颗恒星的体积来看,它只比太阳系的太阳略微大了一点,这种大小,即便它到了聚变的末期,燃料耗尽最后塌缩了,也成不了仅比黑洞密度低的中子星,更何况现在还是在燃料充足的情况下?所以,在它自身无法形成出这种致密物的情况下,想要出现这种现象,就只有一种可能了——那就是,有一颗真正的中子星与这颗恒星互相撞击了,然后,体积极小但密度极大的中子星,在撞击中闯入了这颗恒星的核心,与这颗恒星融为了一体——也就是说,这应该是两颗星,或者称星中星!
这两颗星在撞击融合的过程中,会产生出远超平时强度的引力*动,这种强度,完全可以成为信号影响到硅化物晶层中的黑色引敏物,从而让这硅化物晶层成为显示屏,得以展示出两星撞击融合过程中引力波的变化情况——难道,这包裹整个星球外层的硅化物晶层,就是那个时候制造的?目的就是为了观察研究这种情况?
可是,从我观察到的另一个现象来看,好像还并不仅仅是如此!”
……
嗞嗞!
这段信息到了这里就结束了,吴云斌读取的入神,还来不及对信息做细致的梳理与消化,就迫不及待的开始读取起了第三段。这一段,也是百花苍云所留的最后一段信息。
第四卷 十方世界 第179章 跨维生态网
但见这最后一段信息记录着——
“根据我另一个观察到的现象,我发现,其实除了表层的硅化物晶层,这颗星球的内部也有引敏特性的物质,只不过,其对引力波敏感的具体表现与硅化物晶层不一样——并非是活跃物质随波的频率与振幅同步振荡,而是其引敏物质受引力波影响后,可以将引力波携带的能量进行转化储存——这星球的内部物质中,积蓄的能量已经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量级了,我刚才用零点真空能制造致密压缩点所产生的那点引力波,在扫描硅化物晶层后,余波尽数被里层的内部物质吸收了,而这,竟使其内部积蓄的能量在数量上所有增变,当然,仅仅只是微小至极的增变而已,就像大海里突然增加了一滴水!不过,即便是这样,也已经能证明这些物质具有转化储存引力波能的特性了!
了解了这点后,再结合此星球所绕转的恒星状态,就不难推测出,这些能量很可能就来自于这颗恒星,并且是来自于其被中子星撞击闯入的那个时期,因为也只有那个时期,恒星才会爆发出规模可观的引力波能,以供此星球内部的这些物质吸收储存!
而且,这些物质在积蓄了海量引力波能后,又会激发出它们的另一个特性——这些物质吸收引力波能饱和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如放射性元素衰变一样,原子核内呈周期性的开始放射出一种中微子,一种特性十分奇特的中微子!
这是一种极其微小的中微子,质量比宇宙空间中常见的那些中微子都要小,它们在被放射的时候,与其它辐射出的粒子一样,都是以束线的形式放射而出,在波粒二象性中体现出了强烈的波动性,而且,与一般的放射束线不同的是,这种中微子束线不需要通过脑电波,就能直接与生物大脑中正在活跃的思维发生干涉,且其干涉的敏感度与穿透性,远超人脑自身所产生的脑电波数万个数量级——可以说,只要是在这种中微子束线覆盖笼罩的区域内,哪怕是处于这颗星球的两端,这种中微子束线也能在刹那之间,将一个大脑正在发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干涉传递过来,将两端的大脑思维进行‘连接’,且中间可以杜绝任何物质的干扰阻隔,不会丢失任何信息细节。
而且,进一步对这种中微子束线进行数据分析与运算,还可以大致知道,它是一种干涉频段非常宽的束线,就像是自带了万用的通讯协议端口。如果这种束线是笼罩在地球上,那包括昆虫在内的所有拥有神经元的生物,都将被接入这张庞大的束线网中,互相连接起来,形成出一个庞大的神经网络系统——任何一个生物个体在思维活跃的瞬间所产生的信息,都将在瞬间,被及时共享给网络中的其它个体——那么多简单的、复杂的、拥有不同智慧程度的生物神经,在这个共同的巨大网络里,完全共享着所有的及时思维活动,这样的环境与形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