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1796》第250章


对于华国的官员来说,殖民是一种新鲜的东西,虽然这种东西不一定适合华国,不过也不妨碍他们对这种新鲜制度的研究。
任何的制度到了中国人的手里,都会被研究透彻,然后从中找出漏洞,甚至完善这种制度。
对于西方国家的侵略历史了解的越多,自然也就月警惕,再加上高鸿信的推波助澜,这种警惕之心也就更加的重了。
就在日本战争进行之时,英国使团阿美士德一行人便在北京与陶澍为首理藩院展开了谈判。
双方矛盾的焦点还是集中在**问题,英国想要中国放宽对**贸易的态度,而陶澍等人没有皇帝的旨意怎么可能同意。
谈判虽然陷入了僵局,不过对于阿美士德一行人来说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的。
华国同意新开放山东烟台、江苏上海、江苏海州(今连云港)为通商口岸,这是华国第一次在长江以北开设通商口岸。
另外,英国通过成人西藏为中国领土换取被扣押的英国商人,在阿美士德看来这笔买卖对于英国来说是上算的,英国虽然一直打算染指西藏,可是一直进展缓慢。现在要赎出被扣押的英国商人却需要知府华国一百五十多万两白银的罚金,倒不如用遥不可及的西藏做交换,就算英国不承认西藏是中国的领土,对于中国来说其实影响微乎其微。
最令阿美士德高兴的是,中国竟然同意了与英国互相派遣使节常驻对方的首都,要知道这可是以前所有欧洲国家都没有实现过的愿望。
因此,阿美士德这次就算在**问题上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回国之后也肯定不会收到任何的惩罚。
神武十二年九月十二日(公元1816年11月1日),陶澍代表中华帝国,阿美士德代表大英帝国,双方在理藩院签署了《中英友好通商条约》。
条约内容如下:
一、英国承认中方的领土主张,中国的固有领土包括现有的省份以及附属海域(另附有地图),并承诺不入侵中国领土。作为交换中方释放因为走私**而被扣留的英国商人,不过这些商人必须保证今后不再从事**贸易相关活动;二、英国向北京派驻使节,中国向伦敦派驻使节,双方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三、中方为扩大贸易,增进与西方的交流,同意新开放山东烟台、江苏海洲、江苏上海为通商口岸;虽然这分条约只有短短的三条,不过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有开拓性意义的。
对于中国来说,通过这份条约,自己的版图正式得到了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承认,并且高鸿信还通过英国人对于南海、东海等海域的不重视,彻底将这些海域给圈了进来。
同时,中国通过这份条约算是彻底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尤其是向外国派遣使节更是破天荒。
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中英双方签订的这份条约注定要引起轩然大波,可以想想的便是,接下来会不断有国家来北京要求缔结条约。
闭关锁国结束,对于全中国的商人来说都是一个契机,南方的大商人已经尝到了甜头,最近几年海贸蓬勃发展,商人们往往一年赚到的钱便超过了过去几年。
于此同时,中国的财政收入也节节攀高,到神武十一年的时候已经超过了六千万两白银。
有了更多的钱,高鸿信自然不会像大清一样拼命的盖园子,而是开始在全国普及义务教育制度。
高鸿信下旨全国6到18岁的少年必须接受至少五年的义务教育,如果入学时间少于五年,父母有罪,官府可以对其判处杖刑。
另外,如果有十八岁之上的青年想要学习,只需要缴纳一两银子便可以学习两年。
当然高鸿信也知道,中国地域广大根本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只能逐渐由繁华地带向着四周扩展。
为了这个义务教育计划,朝廷每年至少要投入一千万两白银,对此有很多官员都有意见,不过在高鸿信的强势之下,都被压了下来。
义务教育制度虽然推开了,可是对于科举制度,高鸿信还不打算动。
现在官员对于科举太过看中了,如果他一旦取消了科举那么,肯定会天下大乱。
科举制度虽然有不好的地方,但也有可取之处的。因此高鸿信打算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科举制度,不过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也许十年,也许二十年。
首先,高鸿信废除了八股文制度,规定科举考试不再考八股。
然后着重提高了武举的地位,扩展了武举的考试内容,从单纯的比较武艺,考试兵法,变得更加的多样化。
此外,科举的科目也增加了许多,加重了对于格物致知学问的考察。
这些改革对于国家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但对于大多数的读书人来说却不同了,毕竟很多人从小开始便盯着八股文学习,如今一道旨意,便不考试八股文了,这些人怎么能不绝望。
不过总有心思通透的,绝望的人也大多是一些死读书的书呆子。
对于这些人高鸿信自然看不上眼,在高鸿信看来,如果连这么点挫折都不能面对,有怎么能担当大任。
十九世纪是风起云涌的时代,自然需要一些开拓性的人才,如果都是一些书呆子在朝堂之中,那么中国距离亡国已经不远了。
令高鸿信欣慰的是,现在他已经发现了很多的人才,像陶澍、应冠宇、彭浚、贺长龄、邓延桢、杜受田等人。
这些人在原本历史上便是封疆大吏级别的任务,能在历史上脱颖而出的人又怎么会是无能之辈,因此高鸿信对这些人都进行了考察,一旦确定才能不错,便会适当的时候对这些人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差事,但是这些差事却很锻炼人。
另外,高鸿信也从原来大清投降的大臣中发现了很多的人才,像王鼎、曹振镛、戴均元等人。
第三百一十三章 威势
更新时间2015…5…24 10:01:31 字数:2127
王鼎等人虽说已经为官多年,可是也不过四五十岁,经历还很旺盛,完全可以在活二三十年,有了这些官员,在加上陶澍等人,这个国家还是充满活力的。
况且高鸿信知道,再过几年便会有一些后世耳熟能详的人开始崭露头脚了,像魏源、龚自珍、骆秉章等人,不过这些别人不知道罢了。
另外,高鸿信也不打算干涉这些人的发展,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他相信这些人早晚都会脱颖而出的。
还有便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大战,这些人到底有没有意外死在乱世当中也很难说。
就算这些人真的就此消失,高鸿信也不担心,华夏大地人才济济,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
阿美士德等人谈判完成之后,便直接从天津登船,经过海陆离开了中国,等他们向英国国内报告了此行谈判的情况,英国国内便会派出使节来中国。
当阿美士德等人的船只出发之时,北海舰队的押送日本国王的舰船也来到了大沽口港口。
阿美士德、埃利斯、小斯当东站在船头,看着远处的一艘艘的战船。
“大英帝国应该对中国保持足够的警惕,眼前的这只舰队完全不弱于大英帝国在远东的军事力量,这才几年时间,他们的海军就已经这么强大了,这还只是他们四只建队中最弱的一只。”小斯当东面容严肃,开口说道。
“公爵,你总是杞人忧天,华国与以前的大清相比对我大英帝国要友好的多,这次我们双方又缔结了和平条约,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有什么冲突吧!”阿美士德开口说道。
小斯当东听后摇了摇头,转头问道:“埃利斯,你怎么看?”
埃利斯想了想说道:“华国确实潜力无穷,斯当东阁下是中国通,你说的话自然很有参考意见。另外通过我这一路来打听到的消息,还有在华国的见闻,我觉得以前的大清朝似乎更加符合帝国的利益,可惜是帝国已经错过了阻止华国崛起的机会。”
小斯当东见埃利斯赞同自己的想法,说道:“大清已经建国两百多年了,内部腐朽,弊端丛生,大清存在自然对帝国有利。如今华国建立,而皇帝有格外的开明,华国刚刚建立几年,不仅巩固了东北,也巩固了对蒙古、新疆、西藏的控制。通过对外开放国力迅速从战乱的影响之下恢复了过来,绝对不能小视。”
“找你们的说法,帝国应该断绝与华国的联系,坚决打压华国才是。”阿美士德开口说道。
“但是国内又有几个人能够了解呢,况且如果帝国一旦与华国开战,也不一定就能战胜华国,大英帝国不敢冒险,失败的代价不能承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