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宫腰》第83章


☆、第71章 争端
只晃了不到半个时辰; 孟宓便疲倦不已; 最后窝在楚侯的怀里汗透地睡过去了。
天微明时; 她睁开双眼; 身侧无人; 已经习惯了他的早起,现在已经不怎么失落了; 但触手一碰,身下的床褥已经换了新的,并蒂双莲开得粉红正浓,还有些缠绕的花枝; 殿中有白芷蕙兰的馨香,沁幽如缕; 孟宓素手打起帘; 只见寝殿内多了一张红案,她的男人正专注地看着手里的竹简奏折。
没有什么时刻比此时更让她确信,他的眼睛真的好了,眉目沉静; 蕴着独属于王者的稳固和睥睨之气; 但在曦光里反显得淡然无锋。
如琢如磨。
孟宓在心里小声地念了一句。
“你在偷看孤。”男人并不放下竹简; 甚至没有分出目光来瞧她; 但却十分笃定。
孟宓低头,不但床褥换了,连自己身上的衣裙也换了新的,杏黄色的; 连抹胸都勒不住那波澜壮阔的香艳,孟宓瞬间脸颊沁红。
不一会儿,将自己收拾妥当的孟宓走了过来,“你怎么在这儿看?”
心里隐约想到一个可能,自打上回出了小泉子的事故之后,桓夙对待她的衣食起居便更加谨慎,谨慎到,连他和她素日里用的衣袍,也由心腹亲自来洗,点燃香草熏上祛毒,好几次甚至是在他眼睛底下完成的。
这个男人对她的珍惜和重视,早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尧城的千里相随,行云山的无微不至,点点滴滴,横亘山河岁月,让他在心底成了如今的汪洋恣肆。
孟宓忍不住翘起了粉嫩娇花般的唇,靠了过来,“上阳君在郑国为君,迟早会对你不利。他最恨的人恐怕便是你了,夙儿。”
“这一仗,在所难免。”桓夙分出左手,在她柔软如鸦的长发上抚了抚,将薄唇一扬,清浅地点在她的额头,少有的脉脉温情,让孟宓的内心忽然坚定起来。
不论如何,她是站在桓夙这边的。郑与楚早有龃龉,战火一触即发,可她是楚国人,楚国的国君是她的丈夫,不论怎么对那个人存了一丝不忍心,她都不能动摇。
早在蔺华给她喂毒之时,南阁楼近两年的送书陪伴之情,便已尽了。
她只有桓夙一个人了,这是她最亲的人。
桓夙低下眼眸看她,“怎么?”
“怕生灵涂炭,怕国祚有损,怕你受伤。”孟宓紧紧圈住他的脖子,呼气如兰,“夙儿,我害怕起战火。”
“你以为他会赢么?”桓夙眼底自信而内敛的锋芒让她安定不少。
他的手掌轻抚了下她的背脊,掌心温软的肌肤被掂量出曼妙的轮廓,好像又丰盈了不少,他暗暗地想。
很快便又传来了消息。
今日上朝,左尹张庸呈了一封传书。
桓夙没忘记,他这位肱骨之臣张卿,老家在卫国,在与郑国毗邻钟灵毓秀之处,是村落里出身的栋梁骄子,可惜卫王无道,重徭役,横征暴敛,家中亲眷多死于徭役途中,令他寒心,遂携家带口,远来楚国鄢郢。
“大王明鉴。”张庸在卫国老家尚有势力部署,这些被有心人捉住了不放,一口咬定张庸身在楚国,却惦念卫国,是两面三刀、居心叵测之徒。这封佚名的上书,正按了朱砂指印,可惜尚未署名,暂且看不出是谁。
没想到一贯老实正直的张大人也学会了这些手段。
桓夙暗暗压了压唇,“孤有些好奇,张大人的亲信竟会出现在卫国。”
张庸跪得笔直,刚正不阿陈词:“老臣身正,无不可说。老臣搬徙之时,家中有祖传信物遗漏,因老母年岁已高,事多健忘,是以蹉跎至今才想起,老臣不日前命人取回信物,但下属暗中发现了一事,故蹉跎了些时日,今日才敢报与大王。”
“张卿直言。”
“老臣的家奴在郑卫边境,发现了失踪已久的郑公子霁。”
此言一出,四下哗然,早起了私语,徐子楣早前便知道微生兰归楚,两人私交甚好,暗中便多交谈了几句,微生兰这人料事如神,那日偶然提及,言道公子霁可能未死一说,徐子楣还不相信,毕竟郑国那两位公子早已被上阳君的军队乱刀砍死,屈辱地悬挂菜市口示众三日,死相凄惨,令人目不忍直视。
徐子楣心道如上阳君蔺华这般心狠手辣之人,公子霁难有活路,是以言辞之间履含疑虑。
但今日在朝堂上听张庸说来,公子霁竟尚存人间,他惊骇不止。时至如今,才暗暗嗟叹,他这右尹之位,做得当真不如人。
“公子霁?”桓夙也早认定人已死在尧城叛乱之下,没想到竟然峰回路转,人竟藏在卫国。
张庸道:“然。这公子霁非但没死,反而被上阳君藏在卫国,已被软禁。”
桓夙颔首,“依张卿之见,如今的公子霁,孤该如何?”
那张庸虽然耿直,却也并非愚鲁之辈,早已猜到了桓夙的心意,便刻意讲话头还给了桓夙:“大王心中有数,老臣附议。”
这一君一臣公然在朝堂之上打哑谜,众臣困惑不解,原本不是有人揣测张大人暗中伙同卫国谋逆么?
没想到事态的演变到了最后竟变成了——
左相张庸任令尹之位。
自从卜诤之祸后,楚国令尹之位一度空悬,各位大臣本有心争取,奈何张庸徐子楣珠玉在前,又本是楚国重臣,理应得到提拔,他们便生了退心,可惜大王似乎无心此事。
可如此关头下,忽然钦封点人为令尹,大王果真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这一举动成功扇了那奏报之人的耳光。竟无人敢质疑,无人再敢多言一句。
“王上已下令往卫国迎公子霁了?”杏花林里,摆了一局棋,黑白子在纵横之间捭阖成列。对弈之人,正是微生兰和桓夙。
微生兰在楚王宫住了一个月,大王也没有放人的意思,他自个儿也觉得不大自在,本以为桓夙是借此软禁自己,并将来予以重用,但今日朝堂之上,桓夙公然钦点张庸为相,那便是自己想错了,可想错了,到底又是什么用意?难道仅仅只是为了给王后安胎?
微生兰第一次发觉,这个徒儿行事莫测不遵常理,竟一时难以揣摩。
桓夙从容落子,淡然道:“师父当年教导夙儿,可用之人,那便是友非敌,孤要的是楚国的太平安邦,是我楚国的五十年鼎盛,万邦不敢来犯,而不是一个天下。公子霁,留之有益无害,孤将来要借他之手,安抚郑国民心。”
“该如何做,看来夙儿已经想好了。”
桓夙又落下了一子,“师父呢。”
师父,你该如何做?
五年教导陪伴之义,如何取舍?当年一叶扁舟远去万里,六国为相,天下谁人不有心拉拢,谁人不知微生兰大名,这楚国,可还是你梦魂所往、心中所向之处?
桓夙暗暗抿住了唇。
微生兰沉吟了一番,“待见过摇光,我便该离开郢都了。”
“师父。”桓夙抬起眼睑,“孤要的东西,师父很清楚,将来师父不论留在哪一国,都是孤的心腹大患。”
“所以王上不能放在下走?”微生兰略有失望,他没想到桓夙到如今竟还悭吝到这个地步,今日楚侯在朝中,朗朗出言任用张庸为相,原本他还是惊喜的。
“师父,你别为难夙儿。”桓夙放下了白子,确实不必在下了,他已经惨败无归。桓夙这些年对弈棋之道没有半分钻研,甚至还不如当年微生兰离开时的棋道水平,下不过日渐精益的微生兰是在情理之中。
“并非为难,夙儿,师父要的道,和你的不同,这天下谁人成为霸主,都不是师父愿意看到的,但师父知道,你能做到。”微生兰的手按在他的肩膀上,“自今以后,师父绝不会与你为敌。”
那是自今以后,桓夙很清楚,在这之前,这些年微生兰曾经走遍六国,劝说六国国君缔交合纵。
将来的天下,是桓夙独霸南方的天下,所以那联合的六国,必定是他最大的牵制。
但微生兰有一点说错了,他们的道,是同的。
他从未想过要取这九州四海。
天地的广袤,永远在于它的险远和未知,而他的心,虽大也小。若有涉足九州之时,那必定是他,青衫白马,与妻儿携手同游,不是在战火和铁蹄的骚乱之下,看尽白骨露野、山河疮痍。
“师父要隐退么?”
微生兰长叹了一声,“夙儿,临去前,师父有一句话要告诉你。我入宫自请为师教导你,其实是存了私心。”
桓夙挑起眼帘。
“我曾卜过一卦,天下大势,必将因楚国幼子改变,可我不知那个楚国公子是谁。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