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龙转凤》第129章


“表妹……啊不、是表弟,表弟和靖安的演技真是神乎其神哎!”纯洁的表哥呆呆地说。
陈淑瑶朝纪彦平翻了个白眼,叉腰乐道:“我早就察觉到他俩有些不对劲了,事实证明本姑娘的这一双慧眼果然厉害!”
再然后,大家就一边吃着饺子,一边讨论起了该怎么昭告天下、把夏侯宣的“合法身份”从公主改换为皇子,然后再顺理成章地把他推上九五至尊之位。
那并不会太困难,对于老百姓来说,只要给他们一个说得过去的解释就已足够,他们真正在意的是新皇能否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可以的话,即是新皇是只猪变的,他们也不会介意的。
真正的阻力其实在于世家贵族、勋贵大臣。而很幸运的是,他们大多都跑到大江以南去了——待他们回过神来,尘埃落定,便已没有他们发表意见的余地了。
也有一部分有风骨的大臣坚持留在了京都,夏侯宣已派人去接他们到宁京来“商议大事”了。事实上,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原就是支持公主驸马的,所以那群人生乱的可能性很小,基本不会出问题。相反,夏侯宣还可以统合他们,协力搭起新朝廷的骨架,以保证政权中枢的正常运作,然后再招贤纳才、填补空缺。
最后值得一提的,便是地方官和各地的士人学子了。那些人并不好糊弄,但他们除了嘴皮子和笔杆子,也没什么其它的武器了。夏侯宣兵权在手,根本无需理会他们,随他们怎么唧唧歪歪,也造不成多大影响。待得再过上一段时间,夏侯宣坐稳了皇位,开科取士,文人们自然就会墙头草一般地倒向他这边——“御用文人”是各朝各代都不会缺少的“物种”,他们为了仕途通畅,会自动自发地给皇帝的一切行为描上金边,再夸张的故事,在他们的妙笔生花之下也算不得什么了。
而说起来,其实卢潜就很有“御用文人”的潜质,他既能写出花团锦绣的文章,也很会编故事,就连“昭圣长公主因前世有憾,故此世专程投为男身来复兴大魏,却为敌国的恶灵所忌,所以特地给他添了一个孪生兄弟以阻其道,于是殿下只能再一次以长公主的身份扫平天下,而至如今得灭西蛮、震慑北燕,所以殿下也能恢复身份临登九五”这样的故事都能编得出来,明明漏洞百出,可听起来还挺像是那么一回事的,令众人纷纷捧腹大笑,朝他竖起了大拇指……
不过当然了,这种故事传出去当个野史笑谈、给其他文人们做个榜样也就罢了,真正昭告天下的说辞,太上皇的心里已经有了数。
这一夜,一切都是这么自然,就仿佛大家伙儿只是在讨论着大年初一要吃些什么而已。可事实上,他们这群人甚至连新的年号都已定下。
次日即是开泰元年。
☆、第九十六章 美满
新年初始,举国上下尚且沉浸在新春的喜庆气氛中;就被太上皇接连颁下的三道诏书给惊着了——
第一道诏书;太上皇直截了当地言明他此时已能说能写;而其三子夏侯卓在继位理政的短短数月之内便已尽显无能昏君之相;故;为国运计、为百姓计,太上皇决意复位为皇帝!
这道诏书的行文与内容都非常简洁;他老人家甚至没有多费口舌去细数夏侯卓的种种不堪之举,就麻利地夺回了皇权,根本不在意渡江南下的那个朝廷会不会激烈反驳;也不在意天下臣民们怎么看他,更不在意他所夺回的皇权有多大的实际效力……因为真正的重头戏,还在后面!
太上皇颁下的诏书,和皇帝颁下的诏书,意义当然是不一样的。
以第一道诏书复位之后,他老人家连半口气都没喘,就更为麻利地颁下了第二道诏书,直白而果决地告诉天下人,他那打从一出生就被封为长公主的掌上明珠,实是男儿之身,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四子!故此,去其长公主封号,复为皇子身份,并改赐其名为宣。
就这样,夏侯宣的身份很自然地从公主转为了皇子。至于更多的内情,还重要么?那显然已经不重要了,不过他的皇帝老爹还是在诏书里简要解释了几句,用很平和也很淡然的态度,稍稍满足了天下人的好奇心——
他的儿子为什么会被当成女儿养大,那是因为儿子他娘的见识比较低,竟然相信了“双子不详”的无稽说法,所以才搞出了这么一码事,以致儿子自幼时起便无辜地背上了“欺君”的罪名,还要男扮女装,憋屈了十几年。好在儿子本人很争气,而且秉性正直、素有担当,一直抱着“将功折罪”的念头努力上进,终于立下赫赫战功,便诚恳地向他“请罪”。
但作为一个理智的君主和慈和的父亲,老人家表示他并不觉得儿子有罪,反而还算是受了很大的委屈,所以他马上为儿子正名,将此事昭告天下。至于儿子他娘,那才是真的犯了欺君之罪,但念在她也是出于一片慈母之心,便既往不咎了。
至此,偷龙转凤之事可算是有了个定论,正式又合理的定论。
虽说这定论并不是毫无破绽,就比如说双生子于皇室而言究竟是不是不详的?可是拿脚趾头想想也知道,只有极蠢的人才会去计较这种“无伤大雅的细节”,大多数人都不会多想,而聪明人则会把这个问题忽略过去,就当是从没考虑过这么个无稽的问题。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问题自然也就不是问题了。
再然后,不等天下人从“公主变皇子”的震惊中回过神来,第三道诏书随即而出:朕之四子夏侯宣贤明仁孝,德才兼备,更有大功于国,实天意所属,兹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立其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其才兴家国,以其能定四海。又及,朕年高有疾,理政乏力,思四海不可以一日旷主,兹传位于皇太子……
这这这!
——毫无疑问,这三道“组合拳”似的诏书真不知道打蒙了多少人!
不过,一旦回过神来,有见识的人也就都明白了,这三道诏书,无非是想告诉天下人两件事:英明神武的长公主其实是个男人!所以他要名正言顺地当皇帝了!
没错了,为的,就是“名正言顺”这四个字。
现在还有哪里不顺吗?显然没有,所以宁京城上下都喜乐洋洋地忙碌了起来。
哦对了,还有一件事值得略提一句,那就是大魏迁都了——夏侯宣接下传位诏书后,当即表示要在这宁京城、也即开国先祖钦定的国都祭天登基!
从今以后,这座据说镇着龙脉的城,就又是大魏的京都了。而先前的京都则回降为陪都,并复其原名大梁城。
谁会有异议么?当然没有,大家只会觉得一雪前耻,欢欣鼓舞!
尤其是北燕那边锦上添花地传来了捷报,镇北大军已攻破北燕王庭!于是燕贼“也”举朝出逃了,不断地往北退却,收缩防线,并疯狂地征兵,就连老弱妇孺都要扛着刀枪上战场……
不得不说,北燕国主的脾气还真是够硬的,时至如今仍抱着力拼到底的念头。但即便他再怎么硬气,也依旧只是一块躺上了砧板的肉,仅剩的意义就是让大魏新君立威——好在夏侯宣并不急着要他的老命,或者换句话说,这位“仁慈”的皇帝陛下对屠杀老弱妇孺毫无兴趣,更不想因此而勾起北燕百姓的强烈反感。
本来嘛,北燕人在百余年前也是大魏子民,本就不是异族,没必要平添双方的仇恨。夏侯宣想要的,是和谐的统一,自然而然的融合——这跟他对西蛮人的预设处置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温水煮青蛙,主要从经济和文化两方面着手——这才是不留隐患的做法,夏侯宣心有成算,所以他一点儿也不着急。
言归正传,正是因为不着急,所以就连陆天石和凌远两兄弟也能抽出时间回京参加夏侯宣的登基大典了,好兄弟们都齐聚一堂、一个不落,自是大有一番热闹。
“第一眼看见咱们陛下的时候,我就觉得他是个男人,所以说来说去,还是我的眼神最好!”
热闹的接风宴上,凌远得瑟地拍拍胸脯,咧嘴亮牙——他打了一年多的仗,浑身上下都黑黝黝的了,就是牙齿最白,所以他一亮出牙齿来,对比度非常明显,任谁都会忍不住瞧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