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不袖手与君归》第56章


“这……”未听到小厮如常般迅速应了离开,韩琦抬头眼光一扫,隐隐有些不耐:“嗯?”
“老爷,”那下人见主子颇有责备之意,忙说了一句,“您忘了,今儿个是元夕。”
哦?韩琦闻言,放下笔转了转手腕,“原来是上元节啊,你若不说,我还真是忘了——那便走吧。”
依着旧俗,上元佳节虽不比除夕,也当是一家团聚把酒言欢的良辰吉日。只是韩琦,却是孤身一人。他年少之时,也偶尔会不由自主地想像三岁那年便因战祸早早逝去的双亲的模样。他的父亲曾官至右谏议大夫,据族人讲亦是才华横溢风姿卓然。只是,他走在蜿蜒的回廊之上,感到斜透过飞檐洒在身上的清冷月光,不由自主抬头望了一眼。他孑然一身这么多年,早已习惯。如今他对父母便连隐约的些许印象都不曾留下,只听长辈们提过因父亲外放为官,自己生在西北的庆州。双亲遇难后幸得下人拼死相护,这才将他带回了故乡安阳,交由族人抚养。
所谓家宴,不过是借个由头,给府上众人一个热闹罢了。
看着主子如常般默然不语地吃了些东西,吩咐一句晚上不必伺候可各自安排,便像是打算回去书房。年轻的侍卫知道他虽然面冷,人却是极好,不由开口说道:“老爷不去看灯?”
“看灯?”
“恩,”那侍卫点点头,“今晚城中有灯会,可热闹了,我们都打算去看呢。”
“哦?那你们去好好玩吧。”韩琦淡淡一笑,出了厅门。
他回到书房批完了文件,时候却还尚早。新春里头,事务还没有那么多。“阿福,茶。”他扬声叫一句,却久久不见人应,细想一想,才微一摇头,怎么记性如此差了?人,不是都出门看灯了么?他便起身打开窗户。冬夜的风携卷一股寒意扑面而来,却令倦乏的身子精神一振,反比困在炭火正旺暖意熏然的房内舒服。
韩琦再望一眼天边银盘,冰寒玉皎,辽远高华。也罢,今日事既已了,与其独自守着这空空的院落,不如也应景去灯会转上一遭吧。
披一条玉色的大氅,韩琦随意慢慢走在路上。今晚夜色晴好,虽还有些冷,可夜风扑在人脸上,细细去品,已是减了几分凛冽寒意。出来之后他才知道自己镇日为之忙碌的汴京城中,到底是居了多少人家。一路走着,身边或是笑闹轻语的人影双双,或是驾着香车的名驹为人潮所阻,似无聊般打着喷鼻。无论宽街窄巷,酒肆茶楼,竟都熙熙攘攘,往来如织,笑语欢声,一派升平。
本就是一时兴起的闲逛,韩琦便被人潮推着,慢慢走向那条知名的琉璃灯巷。远远看到一盏盏风中摇曳流光溢彩的花灯,他忽然想起此番景象,似曾相识。
当年他被家奴拼死带回,只有三岁。其后数年,尚不知事的韩琦随着仅余的一名家仆,流离辗转于众家亲友之间,渐渐识得了人情冷暖。直到十岁,他方在一门远房伯父家中住下,有了常傍的屋檐。
那伯父的年岁很大,初见时他竟以为当开口称祖。老人花白的眉毛下一对常眯的眼,似乎看人的时候总有几分模糊不清。他人是严厉的。第一次立在堂前,听伯父问着都念过些什么书,年幼的韩琦涨红了脸,讷讷地答只断续着背了些论语。伯父手里的拐杖便捣在地上笃笃作响:我韩家的男儿,怎能如此不学无术!韩琦低着头,涨红的脸上隐有泪滴——只这一点,还是他在三叔家中住着的时候,每每听堂弟念起偷偷记下来的。
伯父见他不答,忽然叹了口气。这样吧,从明日起,你每日卯时浇灌菜园,之后跟着我念书,午时、申时前去帮厨。
伯父其实待他很好,只是家中清寒。三个堂哥都已成家,虽然日子也苦,可也总想着接父亲过去同住。只是老人性子执拗,说什么也要留在旧居,守着那三分地和一个老仆。韩琦知道,伯父是怕他跟过去了,白吃白住的,在嫂嫂那边受到委屈。但伯父不说,他也不知道如何表达敬爱感激,只能每日尽其所能地念书,然后帮着干些零活。如此日复一日,全不知外面春秋,更不要提和同龄的伙伴们玩耍。他有时也上市集,却不敢对着面前那些林林总总花样百出的玩意儿多看上两眼,只匆匆地买些家用,片刻便回。
又过了几年,韩琦十三,正是男孩子胆大爱闹的时候。那一年的上元节兄嫂们照旧前来探视,带着自家的男娃女娃,倒是热闹。
“小叔叔,小叔叔,”二堂兄家粉嫩粉嫩的小女孩抓着他的衣襟,口齿不清地说,“待会小如要去看灯,小叔叔一起去好不好?”
“这……”他心中颇为雀跃,却也很是迟疑——依照习惯,他们走后他该先服侍老爷子洗漱睡下。
“无妨。”伯父看他一眼,“你四处走走也好。”
安阳虽是京畿重镇,可也无法同汴梁相比。所谓的灯会不过是人们吃罢晚饭,各家的小孩少女手提灯笼,互相追逐嬉戏。但即便这样,已让韩琦看傻了眼。他愣愣地跟在堂兄一家后面,边走边左顾右盼,冷不防撞在一人身上。
“啊呀!”那是个头戴锦冠的年青公子。一撞之下他看也不看,先挥袖把他推开,抬头又见只是个瘦弱的半大孩子,顿时来了气:“谁家的下人如此不懂规矩?撞到本公子也不知道来陪个礼!”
堂哥一家听到响动,回身一看忙拐了回来。堂兄虽见一边的韩琦尚在地上跌坐着,却先上前对着那公子连连致歉。青年细长的眼在他们身上一转,落在了他身后幼女手里的灯上,冷冷笑道:“衣着如此寒酸,连盏像样的花灯都买不起。算了,本公子也不屑与你们计较,就算我今日晦气!”言罢,径自扬长而去。
堂兄听他此言沉下脸,虽没开口说他什么,斜斜瞟来的一眼却颇带责备之意。少年看在心里,暗自握紧了拳头。
如今,时移世易,他韩琦已是高冠锦裘春风得意,才名天下文动京畿。可是,也早失了当年那种一心一意想着读书的单纯。在他高中之前多年伯父便已过世,于是藏在他心底的那份恩,便再也无从报起,空留遗憾。
他信步走在街上,漫不经心地看着满街花灯。火树银花之下,又有多少言笑晏晏,才子佳人。然而他却全不在意,又行一段,觉得兴味阑珊,便决定回转。只这一个回头,居然看到了意料之外的人。
隔着熙熙攘攘的一小段人群,那人一袭深青锦袍,竟没有骑马,只身一人站在一盏灯下,拈看着其下缀着的那行灯谜,让他几乎疑心认错了人。
可是,毕竟没有。他已经看了他三年,熟知了他的举手投足,一行一言。他看着庞统微眯了眼,一个短短的凝神,便又似无聊地丢了那谜,也不撕下,放任它继续摇曳在风里,复又去看下一条。
韩琦愣怔间,那厢已敏锐地觉察他投来的视线,迅速转过头来。庞统看见他也是一愣,然后丢了还在看着的灯谜,慢慢走到他身边:“你也出来看灯?”
“王……”惯常的称呼便要冲口而出,韩琦见他目光闪了闪,也马上改口唤了一声,“爷。”
庞统背过手去,随意捡了个方向慢慢迈步,韩琦也就跟着他前行。
“近来事情还算顺利?”
韩琦眼神一晃,在他身侧落下半步的地方轻声作答:“是。”他想了想,又接着说,“他近来很好,一心一意教书。”庞统唇边便绽出一抹温和的笑意,微微点一点头。
便是无话。无论是暗中到他府上复命,还是会面朝堂,他们好像总也没有太多话说。除了国事,便只有那个青年。
对公孙策,韩琦不知道是爱是恨,是怨是妒;或者其实对于庞统,他也不那么清楚。
两耳不闻窗外事地读了几年的书,那时伯父尚在,但身体已经不好。一日他招他来到床前,说着琦儿,你学问已然大长,但日后要出人头地,凭的可不仅仅是那些书。有道是读万卷书行千里路,你出门去看看吧。他依言游学三载,再归来时族中茔地已早添上一座坟头。
然而那几年,毕竟是不同的。他的表象本就温驯勤勉,只要有心同人结交,寻常老百姓们哪个不乐见这样诚恳谦虚的读书郎?于是他知道了边关的战事,也踏经了野火焚烧过的荒城。幼年的他所不知道那种恨,终究烧沸了他身体里流着的父亲的血。他要,报仇!
少年意气间,韩琦开始恨起自己的无用。即便不是肩不能担手不能挑的公子哥儿,可他除了念过些孔孟,又能为自己含恨而去的父母、为尚且活着的大宋百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