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谋》第239章


穆清听得心惊肉跳,一颗心在胸膛间扑扑直蹿,下面热议的那些话,人群中振振有词的那些人,显然是有人有心安排过的,字字句句皆将矛头直指杜如晦,再说下去,还不知要说出些甚么不堪的来。至于是谁人的手笔,也不必去查了,她心中大略明了,无非是因杜如晦的右迁频受打压的长孙一派。
“却是越说越不像话了!”高密长公主愤然在围栏上拍了一掌,唤了人来就要去驱散下面的围聚的那些人。
穆清慌忙拦住:“长公主且慢!万万驱逐不得。”
她见领命而去的人站住了脚,这才扶着围栏,喘了两口气,“这一来,众人不知是遭何人驱散,自然就将帐都算到了杜府头上,闹起来,反不能收场,又显得杜府心虚慌怕。二来,打头的那几个显然不是寻常百姓,惊动了市丞,带了武侯来拿人,问将起来,这些个话还不得层层上报了?且由得他们去罢,大约也不是这一两日的事了。”
高密长公主喝止住了要去行事的家人,疑惑丛生,“七娘竟从不曾听见过这些话?亦不知杜尚书近日在朝堂上的境况?”
穆清摇摇头,“后宫置喙朝政尚且犯大忌讳,又何况我这府宅中的妇人。他不欲我知晓,我自是不能多问。”
“我曾听闻,圣人尚在潜邸时,与杜尚书等人议事,七娘每常在侧,亦时常会听问你的思虑,现如今怎么,想起避讳来了?”高密长公主低低地问道。
穆清愣了一息,原不想说,却还是忍不住回道:“彼时圣人是二郎,而今他是天子,今时不同往日,我自然不能失了分寸。”
这话说了仿若没说,高密长公主并未全然明白,事关天子却也不好再多议,闭口不谈,与穆清一道下楼回府去。
☆、第二百二十八章 茫茫大梦(十二)
这一日回至府中,酒肆中的那些言论,在穆清脑海中反复轮替着,越想越是心惊,这些诛心的话,今日是教她听着了,指不定哪一日就教旁人听着了,传到了朝堂之上,想是不会太久了。
穆清不论如何地避离朝事,也再忍耐不住,拿定了主意待杜如晦回府后定要细细问上一问。本以为他会如惯常那般将近闭坊时分方回,不料这日倒回得极早。穆清回府不过一个多时辰,便听得杜齐高亮的那声“阿郎归家了”。
穆清快步迎出去,见他面色沉郁,心头就先一凛,怕是他已听闻了坊市间的那些闲话。见穆清走来,杜如晦的面色多少缓了些许,撑出一个寡淡的笑容来。
两人一路往内院正房去,杜如晦忽然问起四郎的课业来。穆清起疑,分明前日才刚唤了四郎来考问过,那时还颇为满意,怎的又问起来了。再一咋味,倒似乎觉着他有些扯开话头的意思了。
穆清蓦地驻下脚,回头仰面直直凝视着杜如晦,话到口边又结在了舌头上。
“怎么了?”杜如晦亦停下脚,面上挂着淡淡的笑,抬手想要拂去她发丝间的一瓣梨花。
穆清怔了片时,微不可闻地叹了口气,忽然又变了脸嫣然一笑,摇头道:“没怎么,瞧瞧你今日气色如何。”
显然杜如晦并未信这话,执起她的手脚下加快了两步,“进屋罢,有些话还是要让你知晓。”
进了屋,穆清再忍不住,将今日与高密长公主在酒肆中所听闻的话一一将与他听。待她将到最后听见的那几句时。不由一把抓住了杜如晦的手,手中的冷汗涔涔,捏得他亦是一手的湿滑。
“我知道外头那些话是有人刻意布排下的,有那些话原不足为奇,可如今竟传至街头巷尾,酒肆食铺中,可见布排之人用心之恶了。倘若上达了圣听。可如何是好。”穆清忧道。
杜如晦探手摘下腰间的鱼符金袋,在手中转看了两眼,凉凉一笑:“你听说了那些。可曾听说今日殿上,圣上又使我右迁了?”
穆清冷不防吃了一惊,张了张口,说不上话来。半日才问出一句,“这回是如何迁法?”
“尚书右仆射。”
轻描淡写的一句。直把穆清惊得从座中腾地立起,竟然封了右相了。这便到了极致了,朝堂之上除却殿上帝座上的那位,再无人能出其右了。穆清竟不觉一丝一毫的欢欣。却是慢慢倒吸了一口凉气。
“可……可是,对突厥用兵的事正闹得沸沸扬扬,圣上怎会在这个时候擢升你?这分明就是要将你往风口浪尖上推……”穆清忽然醒悟过来。“征战突厥根本就是圣上的意思,是也不是?众臣反对。长孙一派的臣工反对,圣人便借了你的口在朝堂上力排众议,我说得可对?”
杜如晦点点头,“你猜得不错,却只对了一半。征讨突厥是圣上的意思不假,借我力压众议也不假,只是,这亦是我的想法。如今突厥内乱势弱,若不打压,日后待他们强健,边患必定再起,这一乱非百年不能平。边患不平,国势难兴。”
“涝灾与蝗灾呢?炀帝穷兵黩武的终局还在眼前未远。”虽说酒肆中的那些话已不足为患,但想来毕竟教人心惊,穆清不禁又追问一句。
“逢了灾年确是有些吃紧,但仓廪尚算充盈,不免要举国艰辛一回,却不至有逃荒饥民。此时士气尚未褪去,突厥涣散,时机倘若错失了,当真后患无穷。”
单有这句话,穆清便也放下心来,面上堆起笑,“你说可行,那必是可行的。只是圣上这般拿你挡在前朝,着实苦了你。”
杜如晦叹息着放下鱼符金袋,分明欲言又止,却终是与她一同笑了起来。“身为男儿存于当世,若能匡扶天下,施展一番抱负,实是万幸,何苦之有。若要说苦,倒是累你一同受了不少苦。今后外头有些甚么说辞,莫去理会。隔几日任命右仆射的敕书宣出来,少不得又是一番阵仗,各色言辞非议,许是要泼天了,你……”
杜如晦只觉才卸下躞蹀带的腰上忽地一紧,一双再熟悉不过的手臂从他身后环绕至身前,环扣得牢牢的,后背随之一动,微温的体温携着他所习惯的清雅气息,密密地贴上来。“克明,倘若……倘若有一天,你能丢下这里的一切,再不管那些抱负,也不理朝堂纷争,咱们带着孩子们一起去过些散淡日子,你看可好?”
“你惧怕了么?”杜如晦覆握住穆清紧搂他腰的手,已近三月的天,她的手仍旧微凉。
穆清低低的叹气从身后传来,“往昔,你要行换天日的事也好,随军上阵也罢,我只知晓要亦步亦趋地紧随着你,从不知甚么是惧怕。按说眼下你正如日中天,荣耀加身,再没兵刃血雨,我原该安下心来才是。可不知怎的,却并不安生,你越是高升我便越是惶遽,说句不甚吉祥的,我私底下觉着总有甚么事要发生。”
杜如晦回身将她带怀中,“莫要胡思乱想,多少难事都过去了,左不过是……”他说了半句,却又等不到下半句。穆清自他胸膛前抬起头,“左不过甚么?”
“没甚么。”他笑着摇了摇头,忽又一拍脑袋,“瞧我倒忘了正事。明年阿延便有一十五了罢?他如今书念得如何?明年的明经试大约也能去应一应了。”
穆清站直身子,心中的疑惑有如烛光晃过,一闪即逝,只依稀觉得他有话未尽,但因他提及拂耽延,她便分了心。“那孩子自己的意思,并不十分想出仕。”
“他想是顾忌自己的出身?那倒并不难办,阿柳虽一直跟着你,但她早已是良籍。倘或实在顾忌,便由我收作义子。也使得。”杜如晦松快地接口道。
“无关出身,他想投军。”穆清忧道:“阿柳只这一个孩子自然是舍不得,劝解了数次,偏着孩子性子执拗得紧,抱定了主意想要投入玄甲军,他只说‘男儿自当驰骋疆场以身报国’,如此我也是劝不得了。且以他现下的身手。要入玄甲军也并非甚么难事。只待明年甄选。”
杜如晦纵声大笑了起来,“好孩子,难为他小小年纪竟有这样的心志。拦他作甚么?明年兵进突厥,正是个好时机。”旋即又渐隐了笑容,“倘使,大郎与二郎也有阿延那般的心胸志气。也足矣告慰长兄灵知了。”
“阿构阿荷在东宫可有甚么不好?”穆清也有许久不见那弟兄二人,生怕他们惹出些甚么祸事来。心头不免一阵紧张。
“他们?”杜如晦冷哼一声,“好得不能更好。伴读储君,跋扈些倒也罢了,偏这二人喜弄权术。太子才多大。较之咱们的四郎尚小了一岁,他们便开始打着太子的旗号行结党之事。幸而太子年纪尚小,若再过个五六年。岂不教他们翻出滔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