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墓孤儿》第8章


孤儿院的阿姨每几个月都会换几个或是几批,但庄仲估计那些并不是总跳槽的打拼人,而是一群热心的志愿者。那里的阿姨虽然相貌不同,爱好不同,性格不同,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爱着这里的每一个孩子。
孤儿院的院长是一个时常面带笑容的白发老头儿,看起来是个和蔼可亲的人——实际上也是这么一个人。他总是去每个屋子看望孤儿们,有时还去操场陪孩子们跑跑步。孩子们都很喜欢他,几乎没有人叫他“院长”一类带有职业崇拜的名字,而是亲切地称呼他“爷爷”。这老头听了他们叫爷爷,笑开了花,兴奋地回一句“哎”。
但就这么个人,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抽烟,而且抽起来就没完。他要是来房间看大家,大家准能提前十几秒知道,因为从很远的地方就能闻见他身上浓浓的烟味。而庄仲可能就是从那时候开始鼻子对特殊的气味有些敏感。后来老院长可能也是意识到吸烟的危害,影响自己的健康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更怕二手烟给孩子们带来危害,于是就下决心戒烟。他戒烟大家自然都很支持,可是老院长每天早晨准犯烟瘾,吸烟又吸不得,于是就在大早晨六点绕着操场跑,边跑边“嗬”“哈”地喊,时不时还要喊一首老歌,以排解心中的“苦闷”。但他自己倒是排解了,院子里的人可是苦不堪言,本来平时是七八点起床的,现在六点就要被吵起来。没过几天,孤儿院里面的工作人员就去老院长那反映了,老院长也没办法,只好保证在不影响大家的情况下把烟戒掉。可是没过几天,院长就又没日没夜地吸了起来。
孤儿院里面的孩子虽然都有着大体相同的悲惨命运,但是孩子们的素质却是稂莠不齐,天天说话嘴里面带脏字而且没事结伴打架的不是少数。其中有一个孩子,右手的小拇指不知道为何断了一截,名字没几个人知道,因为大家都叫他“孩子王”,久而久之也就没人愿意去考证他的真名了。他比别的孩子大那么几岁,长得高大壮实,吃饭时吃两人份那是不饿的时候,要是生在古代肯定是张飞李逵之类的人物。他父亲把他母亲杀了,把尸体装包投到河里面去了。也怪这男人倒霉,尸袋愣是被冲到了河下游的岸边。来往的拾荒者以为是宝贝呢,就给收了,没想到打开一看是一个人。警察追根溯源,轻而易举地破了案子,最后那个男人被判了死缓,而那个“孩子王”也就成了孤儿被送到了孤儿院。至于他那断了的手指,也许是他狠心而暴力的父亲砍下的吧。
这些庄仲都是从那些私下爱议论闲事的阿姨口中听来的。
那个孩子王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欺负别的孩子,一向看起来好欺负的庄仲自然也是难逃他的拳掌,身上总是被他弄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不过所幸站在他那边的孩子并不多,但每次总有一两个,跟在他的屁股后面,甘愿当他的“打手”……其实估计也是被他“驯服”的众人中的几个。
可是孩子们当然也不会这么忍着,就像正常孩子小学时一样,“呜呜”地哭着跑去找阿姨。阿姨过来训斥了几句,那几个手下受不了这个,没被训几句就“呜呜”地哭起来,阿姨也就心软了,对孤儿的怜悯之情也一下子从心头漫了出来,语气平和了许多,眼神也变得更加慈爱。这时她们都会摸着孩子的头,嘟囔着“下次别这样了”之类的话。可唯独那个“孩子王”,不哭不闹,狠狠地瞪着那些阿姨,一脸严肃。那些阿姨刚开始脾气也挺大的,但和他耗一段时间后,大概觉得不至于置那么大的气,或者是根本就耗不过他,最后也就气哼哼地离开了,要么不了了之,要么告诉院长。院长是个很厉害的人,竟然把那个“孩子王”说得眼含泪光,全身颤抖。后来庄仲听阿姨议论,“孩子王”最后躲在被窝里面哭了好长一阵子,他一哭,阿姨们反倒觉得这哭声听着很舒坦。孩子们虽然默不作声,心里面却比阿姨们还舒坦。后来,他成年了,孤儿院也没有再把他“圈养”在这里的义务,所以他就离开了孤儿院。听说他没去上大学,而是直接去社会打拼了。
总而言之,这个“孩子王”,用阿姨们的话说,就是“和他爸一样,长大后用来祸害社会的”。现在庄仲都觉得这么说一点都不夸张。
庄仲在孤儿院里面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与其说是关系好,还不如说是同命相连得有些过分。他叫家名,父母也是在一场车祸中丧生的,而且也没什么近亲,最后也是无奈地被送到了这里。庄仲和家名每天形影不离,尽管不在一个屋子里面住,但是两人的关系却远比舍友的关系还要近。家名比庄仲大一岁,个子也比庄仲高,和庄仲一样,也喜爱着音乐。
院子是通向大门的必经之路,这里不大但却很空旷,而且四周没有灯,只能通过楼里面发出的光来看清院子的状况。这里还有一个破旧的篮球架和一个旗杆,旗杆上常年飘着国旗。庄仲和家名每天晚上都会坐在院子的台阶上看着天上的星星,听着收音机里面动听的音乐,听着听着,要不就是主持人下班了,要不就是其中有一个人困得实在睁不开眼,否则是不会回去睡觉的。有时候,家名还会拿出自己带到孤儿院的口琴,对着孤儿院空旷而静谧的院子,对着那深邃的天空,吹出那一首首动听而悠扬的曲子。而庄仲只是闭上眼睛默默地听着,沐浴着这郊外的微风和口琴发出的动听旋律。他记忆最深刻的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在那首歌曲的环绕下,自己仿佛真的回到了童年,而逝去的母亲正伏在床边,把那过去的事情娓娓道来。
阿姨每晚都会查寝,查到庄仲或是家名的寝室时总是会发现他们不在。在这里干过一阵子的阿姨们知道他们在院子里,时间久了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有时候还会在远处看着他们两个,生怕他们看见后会觉得不自在,所以会离得很远,直到他们回寝室,那些阿姨才会打着哈欠离开。但是有一些新来的阿姨不知道他们两个这个特殊的癖好,查寝时发现有两个人不在了,一下子就慌了,赶忙敲门通知熟睡的院长。院长这时会在屋子里带着懒散的声音说:“是有两个孩子找不到了吗?去院子台阶找他们,找不到再找我来……”然后就又从屋子里传来“呼呼”的鼾声。新来的阿姨们这时会赶忙跑到院子里,看到他们两个,然后毫不留情地训他们一顿。每到这时,家名都会站出来,挡在庄仲前面,接受阿姨的狂轰滥炸。有时阿姨的话说得比较狠,说得庄仲大哭起来。这时候家名也看着阿姨,低下头,眼泪扑扑地往下掉,弄的阿姨手足无措,只得放她们回去睡觉了。哪知刚回楼里面。家名就抹抹泪,冲庄仲笑起来。庄仲看着家名,也慢慢地止住哭,和家名一起哈哈大笑。
在孤儿院和家名在一起的时光是庄仲最快乐的时光,孤儿院的院子也承载着庄仲许多美好的回忆。然而,这种快乐和美好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
孤儿院的阿姨会经常更换,每一次阿姨走的时候,孩子们都会在院子里面列着队,看着那些熟悉的面孔渐渐地远去。大家的眼睛里面都噙着泪水,有几个年幼的低下头抽噎了起来,不住地吸着鼻涕。阿姨们也舍不得这些孩子,抱着他们,眼睛红肿着,最后和他们挥了挥手,消失在了远方。
而在孤儿院里更残忍的还是孤儿被领养时的场景。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对夫妻或是单身人士来到孤儿院想领养一个孩子。这时候孩子们都陷入了矛盾之中:如果被领养的话,自然会得到比在孤儿院多得多的关爱,但是却要和这里的每一个伙伴分别;如果没有被领养,虽然还能和这些朋友在一起,但是错过了这次可能以后都没有被领养的机会,也就得不到父母一般的关爱。孩子们就在这种矛盾中沉默不语,等着那些大人的选择。虽然说自己也有选择的权力,但在这种矛盾面前,大多数孩子还是选择了顺从。每次有孩子被选走时,总有这么几个孩子忍不住哭了出来,那些是被选走的那个孩子的朋友。而被选走的那个孩子也会恋恋不舍地一步三回头,强装着笑意,似乎在告诉那些朋友们:“别伤心,我在院外面等你们,我们还会再见面的。”
有一天,一对穿着体面的夫妻来到孤儿院,至于有多体面庄仲也记不清了,只知道和他见过的那些朴素的人不同。同之前来的夫妻一样,这对夫妇的目的也是从这些孩子里面选出一个孩子加入自己的家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