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新智囊》第133章


讲: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天生民,民生就是天,就是最大的政治。江泽民提出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体现了中国政府不遗余力关注民生、发扬民主、实现政
治改革的决心。
康晓光(5)
康韩之争:中国经济能不能运用“相对优势”
康晓光思想敏锐,著述甚丰。在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几年里,他的理论研究
经历了两次较大的交锋。先是1998年10月,他的《地球时代的粮食供给策略——中
国的粮食国际贸易与粮食安全》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后,经济学家韩德强对他的
经济浪漫主义提出质疑;后是2002年,他在《21世纪》第8 期发表《90年代中国大
陆政治稳定性研究》一文后,引来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吴增定对他中国政治稳定中
的“行政吸纳政治”之说的争论。康韩的经济观的争论因代表了中国目前经济界两
大阵营的思想冲突,而更具普遍意义。
韩德强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院副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思考和研究一些有
关中国与世界的大问题,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1999年,韩德强在《碰撞:全球
化陷阱与中国现实选择》一书中把康晓光作为“市场浪漫主义的一个应用实例”进
行深度解剖。
康韩之争的焦点是中国粮食进口的问题。这个问题裂变成两个问题:中国要不
要进口粮食?如何进口粮食?
问题的起源是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杂
志发表的题目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这篇文章一经发表立即在世界上引起
了巨大的反响,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性报刊和新闻机构都在显要位置上作了转载和
报道。
布朗根据中国和国际上某些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未来30~40年间
的人口、人均消费水平、耕地、复种指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动态趋势,以及未
来世界上主要粮食出口国和进口国的供给与需求情况。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将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谷物进口国;中国的经济繁荣将使世界进入粮食短缺时代;由于中国
的大量进口,剥夺欠发达国家和人口的食品权利,加剧世界的贫困问题,继而引起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崩溃和低收入国家的政治动乱。布朗在这里向世界散布了一种
“中国粮食威胁论”。
康晓光在《地球村时代的粮食供给策略》一书中,以强有力的分析颠覆了布朗
的观点,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中国谷物进口的扩大,只会给粮食出口国带来巨
大的贸易利益,而不会损害它们的生态环境。中国在进口谷物的同时,不会向其他
国家出口生态压力和环境危机。
他还以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来说明,除美国等国外,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进
程中几乎都是粮食净进口国。他预测,中国的粮食供给对国外的依赖程度的变化将
表现为:2000…2020 年之间依赖度 上升,2020年达到峰值,此后开始下降,2040
年以后下降为负值。这里存在着一个倒“U ”字型模式,即2000…2050 年期间中国
的粮食进口规模和对外依赖度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转折点出现在2020
年。 
毫无疑问,康晓光在与布朗进行理论交锋时,显然表达了个人对中国进口粮食
的鼓励,因为在他看来,进口农产品丰富了国内市场,调剂了某些品种的不足,有
利于我国利用国际资源提高供给能力,一些优质品种的引进,促进了国内农业生产
质量的提高。
这样的推论与韩德强的观念相反。
韩德强认为,康晓光引用“比较优势论”犯的是逻辑错误。康晓光在认同“所
谓‘国际贸易’就是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时却忽略了国际贸易的竞争本质的静
态说法。韩德强认为,从动态观点来看,国际贸易实际上是企业间国际竞争的方式。
一国贸易力量的强弱,输出额的大小,实际上是该国企业竞争力强弱的标志。一国
产品输出得越多,竞争力就越强,技术改进的动力也就越强,占领产品输入国的市
场份额就越大,其竞争对手便越遭到削弱,直至产品输入国的企业破产或被输出国
企业兼并为止。
在康晓光看来,美国之所以成为农产品出口国,是因为其农业利益集团的谈判
能力很强,而不是因为其农业很强。韩德强认为这是康晓光的一个核心误解。因为
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早已不再单纯是土地密集型产业,而是集廉价石油、农业
机械和电气、化肥、农药、生物遗传工程和规模经济于一体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
市场密集产业了。在美国农业的强大攻势面前,第三世界各国纷纷从粮食自给国成
为粮食进口国,连欧洲都难以抵挡美国农业的进攻。
韩德强认为,康先生的观点赖以立足的理论基础是市场浪漫主义。正是从市场
浪漫主义出发,康晓光才主张粮食进口,而且给国人一个进口的倒“U ”曲线,以
向那些不主张大规模进口粮食的人表明:现在多进口,将来可以少进口。但韩德强
又说,康晓光在结论上的根本错误不在于主张粮食进口,而在于主张让市场来配置
资源,让中国的弱质农业接受美国的强势农业的竞争和淘汰。这才是韩德强与康晓
光交锋的焦点。
关于市场浪漫主义,韩德强在他的《碰撞》序言中说,所谓市场浪漫主义是亚
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和罗斯托的“经济成
长阶段论”的合称,其核心理念是“看不见的手”,即认为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追
逐个人利益,会自动地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这一理念推广到国际范围,就是李
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即国际间放任自由的贸易可以自动实现各国利益的最大化。
这一理念体现在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预期上,即认为每一个市场经济国家都会经历由
不发达到发达的过程,只是时间早晚问题,早发达的为先进,尚不发达的为落后。
一句话,市场浪漫主义把经济的发展完全寄托在市场机制上,否定任何国家干预的
合理性。
康晓光秉持的一个观点是,在一个开放的市场,全球一体化到来的时候,进口
廉价农产品可以提高中国工业制成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走向市场、走向世界
的中国必定是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在韩德强看来,这只是康晓光的主观判断,
因为,正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廉价农产品大量涌进国门之时,中国工业的竞
争力在进一步下降。道理非常简单,无论是中国农业还是工业,在跨国公司的面前
都缺乏竞争力,因此,一旦开放程度加大,工业和农业就会同时落入困境。另外,
在市场浪漫主义的光晕下,康晓光不但看不到中国所面临的真正危险,反而误以为
中国正在跨国公司的接管中日益强大起来。因此,康晓光才根本误读了“中国威胁
论”的真正背景和动机。
韩德强看到,在西方有一部分人曾希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让中国走向世界,
以消除中国社会主义对他们资本主义的威胁,但是他们同时看到中国的强大对他们
国际霸主地位的挑战,又看到,占人类1/5 的中国人也要加入“富人俱乐部”的话,
势必会争夺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在市场上也会发生冲突。于是,西方人才决定借助
各方面的力量来“遏制”或“围堵”中国,来保证自己作为“先入者”所占据的垄
断利润。这是西方国家合伙鼓噪“中国威胁论”的真实动机。
在中国经济界,韩德强有“新左派代表人物”之称,他强调的是现实主义的经
济路线,追求国家利益的优先,更多地关注经济机遇带来的负面效应。韩德强曾说
:“作为对市场持现实主义态度的学者,虽然我赞成政府的决策,但却觉得有必要
多讨论一些加入WTO 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市场浪漫主义多加以分析,以便人们更
加清醒地研究加入WTO 的应变对策,使加入WTO 真正成为促进我国企业竞争力崛起
的契机。”在这一点上他与自由经济观点很强的康晓光是一致的。但如何保证中国
国家利益不受损害,如何使中国的市场经济取得更好的发展,康晓光则有更开放的
态度,这种思路上的争议为中国经济改革造就了一个更加透明的学术争鸣空间,也
为中国高层的经济决策提供一个多层面全方位的参考。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